
【前言】本条经文锁定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患太阳病中风证,医者使用汗法治疗后,导致阳明经气受损,导致血化失调,从而出现腹部胀满,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和解。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立冬节气后第十天的甲申日,疾病暴发于白露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酉日。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霜降节气的庚申日。疾病暴发于处暑节气后第四天的辛酉日。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医者误诊常有,重点是分析错误的根源,方可对证治疗。
第一、“发汗后”,病人感受风寒,是在五之气,其一、是外因受自然界的影响,秋天燥气盛行。其二,医者使用汗法治疗之后的情况。我们抛开易经的内含,简单的直译,其信息仅仅只有这么多。然而,当发现经文每个字都是易经隐藏的秘密时,顿时会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
①“发”字,嵌乾卦,其数甲午。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霜降节气的庚申日。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阳水。金莲统之。金得其位。与水相生。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四天的辛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气与运同。是谓司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疟寒疮疡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②“发”字,嵌坤卦,其数甲子。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立冬节气后第十天的甲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金生水。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于周密。是岁土运制之。寒邪乃微。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白露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酉日。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金水相生。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疚。骨痿便血。宜治太阳之客。
第二、“腹胀满者”我们直译是医者使用汗法治疗后,出现腹部胀满。为什么会出现“腹胀满”这个原理是怎么来的?看下文。
①“腹”字,嵌坤卦,坤为腹。这个“腹”并非指小腹,而是指左腹。
②“腹”字,嵌明夷卦,是指阴多阳少,致使“阳明之气,竟为邪气所干,”阴盛阳衰,不能自立,自伤其明,日落平地。
第三,“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气机阻滞。“腹胀满”有虚实之别,《金匮要略》:“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本病以虚实夹杂为特点,故以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治疗感受风寒发汗之后,出现腹胀满,这是气化失常。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医者误诊常有,重点是分析错误的根源,方可对证治疗。
第一、“发汗后”,病人感受风寒,是在五之气,其一、是外因受自然界的影响,秋天燥气盛行。其二,医者使用汗法治疗之后的情况。我们抛开易经的内含,简单的直译,其信息仅仅只有这么多。然而,当发现经文每个字都是易经隐藏的秘密时,顿时会茅塞顿开,如醍醐灌顶。
①“发”字,嵌乾卦,其数甲午。少阴君火午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霜降节气的庚申日。主位太商金。客气太阳水。金莲统之。金得其位。与水相生。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四天的辛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气与运同。是谓司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疟寒疮疡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②“发”字,嵌坤卦,其数甲子。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立冬节气后第十天的甲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土运。金生水。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于周密。是岁土运制之。寒邪乃微。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白露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酉日。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金水相生。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疚。骨痿便血。宜治太阳之客。
第二、“腹胀满者”我们直译是医者使用汗法治疗后,出现腹部胀满。为什么会出现“腹胀满”这个原理是怎么来的?看下文。
①“腹”字,嵌坤卦,坤为腹。这个“腹”并非指小腹,而是指左腹。
②“腹”字,嵌明夷卦,是指阴多阳少,致使“阳明之气,竟为邪气所干,”阴盛阳衰,不能自立,自伤其明,日落平地。
第三,“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脾失健运,寒湿内生,气机阻滞。“腹胀满”有虚实之别,《金匮要略》:“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本病以虚实夹杂为特点,故以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治疗感受风寒发汗之后,出现腹胀满,这是气化失常。
何为气化?两个关键词:清阳与浊阴。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饮食所化生之精微,其轻清部分,外行于腠理肌表,其浓稠部分内注于五脏。成无己说:“发汗后外已解。”是指卫气已通,而浊阴却滞塞。黄元御说:“人参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理中第一。”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培土,厚朴、半夏、生姜泻满而消胀。
【历代医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吐后腹胀与下后腹满皆为实,言邪气乘虚入里为实。发汗后外已解也,腹胀满知非里实,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与此汤和脾胃而降气。
清·吴谦《医宗金鉴》
发汗后表已解而腹满者,太阴里虚之胀满也,故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消胀散满,补中降逆也。
汪琥曰:此条乃汗后气虚腹胀满,其人虽作胀满而内无实形,所以用人参、炙甘草等甘温补药无疑也。
张锡驹曰:此言发汗而伤其脾气也。脾主腹,故腹满为太阴主病。发汗后而腹胀满,则知其人脾气素虚,今脾气愈虚,则不能转输,浊气不降,清气不升,而胀满作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条不是妄汗,以其人本虚故也。上条汗后见不足症,此条汗后反见有余症。邪气盛则实,故用厚朴姜夏散邪以除腹满;正气虚,故用人参甘草补中而益元气。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胃不偏燥,脾不偏湿,脾升胃降,中气转运,胸腹冲和,故不胀满。汗泄中气,阳虚湿旺,枢轴不运,脾陷胃逆,则生胀满。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人参、甘草补中而扶阳,朴、夏、生姜降浊而行郁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发汗之伤血伤津液,前文屡言之矣。但伤血伤津液,其病在标,标病而本不病,故仲师不出方治,而俟其自愈。至于发汗后腹胀满,伤及统血之脾藏,其病在本,此即俗所谓脾虚气胀也。脾虚则生湿,故用厚朴生姜半夏以去湿,脾虚则气不和,故用甘草以和中,脾虚则津液不濡,故用人参以滋液。(西医谓人参能滋胃液,然北京妇人产后,多有三朝以后即服吉林参,眠食俱安,可见胃为生血之源,补胃即所以补血也),则水湿下去。中气和而血液生。汗后之腹胀自愈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