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58凡病,若发汗、若吐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 2025-02-13 14:33 我要评论

【原文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原文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前言】本条经文锁定少阴君火子类或者午类六气人群,凡患太阳病伤寒或者是中风,其病起于五之气,暴发于四之气,使用桂枝治疗后,此时也可能会出现里证,例如:发热,余热未尽,呕吐,腹泻,便秘,衄血,大汗淋漓等等情况,暂时停止一切诊疗行动,静心观察,评估一下疾病及患者本人的精神状态,当机体内外阴阳平衡,恢复阴平阳秘,疾病自然而然痊愈。
本条细玩特点:以五“若”,嵌观卦,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提醒医者谨慎仔细观察,因人因时而慎用使用汗法。

  第一、“凡病”,直译:凡是太阳病。
“凡”字理解为提纲。“病”字,有三个意思:一是指“宜治太阳之客。”二是指患病之人,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三是疾病起病时间五之气与暴发时间四之气。患太阳病伤寒证或者中风证,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只要是没有超出太阳病提纲的,使用汗法治疗过后。
  第二、“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一连串用五个“若”字,嵌观卦,本意是仔细看,它的特点:由下向上看,这叫仰视。全名叫风地观,从表象观察,这叫木克土,树木原本就是长在地上,吸收阳光,木为中介,将阳光输送给大地,将大地中的水份回馈给树木。透过外表看内在,又是什么情况呢?观内卦是艮坤,艮为山、坤为地。那是站在地上仰视高山,高山顶上是接受阳光雨露最直接的地方,本应该是阳气清轻向上,阴气重浊向下,以大山做媒介,地中的水气被阳光蒸发。
太阳病伤寒证或中风证,当使用汗法治疗后,此时会不会出现里证,例如:发热,余热未尽,呕吐,腹泻,便秘,衄血,大汗淋漓等等情况,即便是出现这些情况,更不能在未查找到病势发展的原因慌忙用药治疗,暂时停止一切诊疗行为,观看一下,评估一下疾病及患者本人的精神状态,不要单独片面的收集到一个问题就否定整个病势的进退。
  第三、“阴阳自和者,必自愈。”使用桂枝汤后,只要辨证论治的方向是对的,机体内外阴阳平衡,恢复阴平阳秘,疾病自然而然痊愈。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重亡津液,则不能作汗,必待阴阳自和,乃自愈矣。
 
清·吴谦《医宗金鉴》
凡病,谓不论中风、伤寒一切病也,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施治得宜,自然愈矣。即或治未得宜,虽不见愈,亦不至变诸坏逆,则其邪正皆衰,可不必施治,惟当静以俟之,诊其阴阳自和,必能自愈也。
 
方有执曰:阴阳以脉言,而二便在其中。两者和,则血气无相胜负,故可必自愈。
程知曰:脉以、右三部匀停为无病。故汗、吐、下后,阴阳和者、必自愈,不须过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前条用五苓者,以心下有水气,是逐水非利小便也。若心下无水气,则发汗后津液既亡,小便不利者,亦将何所利乎?勿治之,是禁其勿得利小便,非待其自愈之谓也。然以亡津液之人,勿生其津液,焉得小便利?欲小便利,治在益其津液也。其人亡血亡津液,阴阳安能自和?欲其阴阳自和,必先调其阴阳之所自。阴自亡血,阳自亡津,益血生津,阴阳自和矣。要知不益津液,小便必不得利;不益血生津,阴阳必不自和。凡看仲景书,当于无方处索方,不治处求治,才知仲景无死方,仲景无死法。

 

武汉好中医添加微信办法:

申明:江满春医师微信号cfjiangmanchun账号已满,现改为此账号:jmch69。添加时注意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第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025-02-13 14:44

  • 《伤寒论》第66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第66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025-02-13 14:43

  •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025-02-13 14:42

  •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

    2025-02-13 14:39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