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条细玩特点:“法”、“当”,“若”、“身”、“重”、“心”、“以”、“虚”、“须”、“和”等十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以“法”而立则,知“当”而履则、“若”则仔细辨,“身”则知病由,“重”则锁定患病之人,知“心”与“以”遥相应,因“虚”知“须”,令胃“和”。
第一、“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解读本句经文最基本的是辨识发病之人,患病在何时,明确何病,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是什么?首先锁子类、午类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其病起于五之气申日,暴发于四之气酉日,当病人脉浮数,可用汗法治疗汗出即可获得痊愈。
①“法”字,法则,其意思是最初、最基本的原则。
②“当”字,嵌履卦,“履”原意是脚印,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仔细认真辨别事由。打开履卦的钥匙显著的特点是六三爻,阳爻阴居,这叫不得位,三爻对应人心脏、胸膈、提示心阳不足。故此“履”安置此处提醒医者需要客观全面,准确分析发病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起病及发病时间;患得太阳病是中风证、伤寒证、温病证,满足汗法的条件,方可使用汗法。
第二、“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本句经文的意思:如果子类、午类的六气人群,下之,必须有可下之因,可下之临床表现。患得太阳病有表里兼证同时存在时,原则是先用汗法治疗,表证痊愈后,再使用下法治疗,而医者因误下耗气身体沉重乏力,没劲,心跳不宁且害怕。其原因是“下之”胃中津液亏损,胃气亏虚,不可以使用汗法治,等胃中津液自和,汗自然而然出来,外感风寒随之而解。
①“若”字,简单的理解如果,假如。嵌观卦,又嵌巽卦,观卦其意思是仔细看,由下向上看,仰视。巽卦,巽为风,其数为壬午。锁定午类六气人群。
①“身”字,嵌入艮卦,艮为山,是对应人体为胃,下后胃中津液亏损。
②“重”字,嵌乾卦、坤卦,乾数为甲午,坤数为甲子,锁定子类、午类六气人群,因胃气虚了故身体沉重乏力。
③“心悸”,“心”字嵌复卦,来回的意思。心悸是因害怕而心跳不宁,心气虚,心无所主。
“不可发汗”,胃中津液亏损,胃气亏虚,不可以使用汗法治。
第三、“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所以然者,下一句是“知其所由”现在出现“身重心悸”,就知道使用下法,会导致胃气虚,胃中津液亏损,等于伤及人之元气,《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正气未复之前,宜守静养才是正道。脉寸关尺,寸为表,尺为里,若尺脉搏动微细,提示使用下法导致津液亏而里虚。
①“以”字,嵌入师卦,明夷卦。“以”字与上句“心”字,遥相呼应,因师卦的互卦是复卦,来回往复的规律,阳气从地下升气,七天左右自动康复。而明夷卦,离为明,坤为顺,在正气未复之前,宜守静养才是正道。
②“虚”字,嵌升卦,是指下法太过,导致津液受损。
第四、“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必须等表里充实,津液丰足,表里自和,无须用药,汗出而痊愈。
①“须”字,嵌入贲卦,归妹卦。贲卦是指华而不实,表实而里虚,贲卦的互卦为解卦,等待时机才是关键。归妹卦,可以理解使用下法,津液受损,胃气虚,归妹卦的互卦为水火济既卦,提示静心等待才是正道。
②“和”字,嵌入中孚卦,本义是诚信,实则是谈令胃和,津液充沛是从饮食中提取。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经曰∶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言邪气在表也,是当汗出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损其津液,虚其胃气。若身重心悸而尺脉实者,则下后里虚,邪气乘虚传里也。今尺脉微,身重心悸者,知下后里虚,津液不足,邪气不传里,但在表也。然以津液不足,则不可发汗,须里气实、津液足,便自汗出而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未发热,脉多浮紧,寒盛也。已发热。脉多浮数,热盛也。均宜麻黄汤发汗则愈。若不发汗而误下之,不成逆坏者,必其人里气素实也。故惟见失汗身重之表,误下心悸之里,则不可复发其汗,当待其表里自和,自然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因失汗表实,误下里虚,尺中脉微,表里未谐,故不即解也。须待其里亦实而与表平,平则和,和则阳津阴液自相和谐,所以便自汗出而愈也。使里实之法,即下条用小建中汤法也。
喻昌曰:此亦先建中而后发汗之变法。要知仲景云:尺脉微者,不可发汗。又云:尺微者,不可下。无非相人津液之奥旨,所以误下之,脉虽浮数不改,亟宜发汗者,亦必当谛其尺脉,不可率意径情有如此者。
张璐曰:误下身重心悸,纵脉仍浮数,亦不可复发其汗。设尺脉微,为里阴素虚,尤宜戒也。脉浮而数,热邪已甚,将欲作汗,今误下之,故身重心悸,当与小建中和其津液,汗出而愈。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脉浮数者,于法当汗,而尺中微,则不敢轻汗,以麻黄为重剂故也。此表指身,里指心,有指营卫而反遗心悸者,非也。身重是表热,心悸是里虚,然悸有因心下水气者,亦当发汗。故必审其尺脉,尺中脉微为里虚。里虚者,必须实里,欲津液和,须用生津液。若坐而待之,则表邪愈盛,心液愈虚,焉能自汗?此表是带言,只重在里。至于自汗出,则里实而表和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