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前言】本条经文是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冬至节气第三天壬申日,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十六天的癸酉日,病人患太阳病伤寒证兼见便秘,医者并未按照太阳病治疗规则:“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来处理,而医生错误使用下法后,又复发汗,导致病人白天烦躁不得眠睡,但夜又安静,不呕不渴,脉沉而无表证,身无大热者。是因火土皆败,实寒而阳微,阴盛而烦躁,昼不得安宁。用干姜温中焦脾胃之阳,以附子温暖下焦,复肝肾之阳。
本条细玩特点:以“复”,“静”二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提醒医者注意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关系,五之气冬至节气间,病人感受风寒,且有兼证出现时,要注意此时秋之“燥”气,冬之“藏”气,两气混淆而引起误诊。
第一、“下之后,复发汗”,本句经文是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冬至节气第三天壬申日,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十六天的癸酉日,病人患太阳病伤寒证兼见便秘,医者并未按照太阳病治疗规则:“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来处理,而是先用下法,复用汗法之后。会导致秋之“燥”气,冬之“藏”气,两气混淆而引起的误诊。
①“复”字,是打开本句经文的钥匙。它嵌复卦,并不是研究复卦,而是师卦的互卦是复卦,但是医者要明白复卦的互卦不是师卦,师卦其数是壬申,概定疾病起于五之气冬至节气第三天壬申日。因为时间的特殊,再加上医者错误的方案,是疾病的诱因。
第二、“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昼是指白天,夜是指夜晚。是说病人在白天时烦躁且不能睡,晚上很安静也能安然入睡。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回想一下五之气是四个节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自然界气候是由阳逐渐慢慢的转阴,再由阴转阳,那么“昼日烦躁”,是指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十六天的癸酉日,“躁”是蓄养秋之天德之“燥”气,而“烦”则是阳气虚的表现。
①“静”字,嵌坤卦,其数甲子,是锁定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
第三、“不呕,不渴,无表证”,“不呕”是指阳虚阴寒并没影响脾与胃之间谐调;“不渴”虽有阳虚,因蓄积秋之天德,并未影响津液气化;“无表证”,是指原有太阳病表证已经解决。
第四、“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脉沉主里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那就使用正治法治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使用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干姜附子汤,治太阳伤寒兼见阳明证,医生错误使用下法后,又复发汗,导致病人白天烦躁不得眠睡,但夜又安静,不呕不渴,脉沉而无表证,身无大热者。是因火土皆败,实寒而阳微,阴盛而烦躁,昼不得安宁。用干姜温中焦脾胃之阳,以附子温暖下焦,复肝肾之阳。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前言】本条经文是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冬至节气第三天壬申日,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十六天的癸酉日,病人患太阳病伤寒证兼见便秘,医者并未按照太阳病治疗规则:“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来处理,而医生错误使用下法后,又复发汗,导致病人白天烦躁不得眠睡,但夜又安静,不呕不渴,脉沉而无表证,身无大热者。是因火土皆败,实寒而阳微,阴盛而烦躁,昼不得安宁。用干姜温中焦脾胃之阳,以附子温暖下焦,复肝肾之阳。
本条细玩特点:以“复”,“静”二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提醒医者注意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关系,五之气冬至节气间,病人感受风寒,且有兼证出现时,要注意此时秋之“燥”气,冬之“藏”气,两气混淆而引起误诊。
第一、“下之后,复发汗”,本句经文是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冬至节气第三天壬申日,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十六天的癸酉日,病人患太阳病伤寒证兼见便秘,医者并未按照太阳病治疗规则:“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来处理,而是先用下法,复用汗法之后。会导致秋之“燥”气,冬之“藏”气,两气混淆而引起的误诊。
①“复”字,是打开本句经文的钥匙。它嵌复卦,并不是研究复卦,而是师卦的互卦是复卦,但是医者要明白复卦的互卦不是师卦,师卦其数是壬申,概定疾病起于五之气冬至节气第三天壬申日。因为时间的特殊,再加上医者错误的方案,是疾病的诱因。
第二、“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昼是指白天,夜是指夜晚。是说病人在白天时烦躁且不能睡,晚上很安静也能安然入睡。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回想一下五之气是四个节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自然界气候是由阳逐渐慢慢的转阴,再由阴转阳,那么“昼日烦躁”,是指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十六天的癸酉日,“躁”是蓄养秋之天德之“燥”气,而“烦”则是阳气虚的表现。
①“静”字,嵌坤卦,其数甲子,是锁定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
第三、“不呕,不渴,无表证”,“不呕”是指阳虚阴寒并没影响脾与胃之间谐调;“不渴”虽有阳虚,因蓄积秋之天德,并未影响津液气化;“无表证”,是指原有太阳病表证已经解决。
第四、“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脉沉主里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那就使用正治法治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使用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干姜附子汤,治太阳伤寒兼见阳明证,医生错误使用下法后,又复发汗,导致病人白天烦躁不得眠睡,但夜又安静,不呕不渴,脉沉而无表证,身无大热者。是因火土皆败,实寒而阳微,阴盛而烦躁,昼不得安宁。用干姜温中焦脾胃之阳,以附子温暖下焦,复肝肾之阳。
【历代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阳主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正邪交争,故昼日烦燥不得眠;夜阴为主,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
不呕不渴者,里无热也;身无大热者,表无热也。又无表证而脉沉微,知阳气大虚,阴寒气胜,与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出其治也。既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以虚其表,阴阳两虚,阳无所附,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是内无阳证也;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是外无阳证也。表里无阳,内外俱阴,惟有昼日烦躁不得眠,一假阳证,则是独阴自治于阴分,孤阳自扰于阳分,非相胜乃相离也,故以干姜附子汤,助阳以配阴。盖以阴虽盛而未相格,阳气微而自不依附也。
喻昌曰:上条但言振寒及微细之脉,未定所主之病,以虚证不一也。然振寒脉微细,阳虚已见一斑,设昼日烦躁不得眠,其为虚阳扰乱可知;夜反安静,不呕不渴,则虚阳扰乱不兼外邪可知。脉沉微,身无大热,则烦躁,为亡阳之诊,干姜附子在所必需。由此而推,日中安静,夜而烦躁,则为阴病而阳不病,又可知矣。
程应旄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虚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宜从阴中回阳,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热证狐疑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当发汗而反下之,下后不解,复发其汗,汗出而里阳将脱,故烦躁也。昼日不得眠,虚邪独据于阳分也。夜而安静,知阴不虚也。不呕渴,是无里热;不恶寒头痛,是无表证。脉沉微,是纯阴无阳矣;身无大热,表阳将去矣。幸此微热未除,烦躁不宁之际,独任干姜、生附,以急回其阳,此四逆之变剂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