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好中医 2024-01-18 15:26 我要评论

【原文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原文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伤寒论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

【前言】本条经文贯穿“下”、“之”、“后”、“复”、“发”、“汗”、“昼”、“日”、“躁”、“得”、“而”、“静”、“无”、“身”、“大”、“者”等十六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乾卦、屯卦、比卦、泰卦、复卦、坤卦、涣卦、晋卦、离卦、大畜卦、巽卦、艮卦、大有卦等十三卦,是锁定子类六气人群,在五之气冬至节气后第三天壬申日,感受风寒兼便秘,医者使用错误的治疗方法“下之后,复发汗”,导致病人脉沉微,阳虚阴盛而烦躁等等不适症状,使用干姜附子汤和解。本条细玩特点:提醒医者注意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关系,五之气冬至节气间,病人感受风寒,且有兼证出现时,要注意此时秋之“燥”气,冬之“藏”气,两气混淆而引起误诊。
①下,【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贵下贱。
②之,【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③后,【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
④复,【易·复卦】反复其道。【易·泰卦】无往不復。
⑤发,【易·乾卦】六爻发挥。【坤卦】发于事业。
⑥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⑦昼,【易·晋卦】晝日三接。【易·系辞】昼夜之象也。注:“乾为昼。”
⑧日,【易·说卦】离为日,为火。【易·大畜卦】大畜刚健笃宝辉光,日新其德。【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
⑨躁,【易·说卦】巽为躁卦。
⑩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
⑪而,【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
⑫静,【易·坤卦】至靜而德方。
⑬无,【易·乾卦】无咎。
⑭身,【易·艮卦】艮其身。
⑮大,【易】大有。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⑯者,【易·乾卦】利见大人。
【译】本条经文嵌入乾卦、屯卦、比卦、泰卦、复卦、坤卦、涣卦、晋卦、离卦、大畜卦、巽卦、艮卦、大有卦等十三卦,是锁定子类六气人群,在五之气冬至节气后第三天壬申日,感受风寒兼便秘,医者因错误的治疗方法“下之后,复发汗”,导致病人出现脉沉微,阳虚阴盛而烦躁等等不适症状,使用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
  第一、“下之后,复发汗”,如果是子类六气人,在五之气冬至节气第三天壬申日,感受风寒,兼见便秘,医者并未按照太阳病治疗规则:“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来处理,而是先用下法,复用汗法之后,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呢?看下文分讲。
  “下”字,嵌入乾卦,壬申日,乾元天干之数:甲为内干,壬为外干。当病在外干,则以内干平衡,这是医易之道,永远不变的游戏规则。
  ②“之”字,嵌入比卦,比卦是代表从立冬至冬至特定时间段,立冬节气是记录五之气最后一个节气,提醒医者注意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关系。此时是节气转换由阳中之阴的过度阶段,定有秋之“燥”气,冬之“藏”气混淆,那么感受太阳病时,有表证存在,必有兼证所在,所以在治疗时应结合自然与病人的病情变化而审时度势,辨证施治。
  第二、“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昼是指白天,夜是指夜晚。是说病人在白天时烦躁且不能睡,晚上很安静也能安然入睡。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回想一下五之气是四个节气:秋分,寒露、霜降、立冬。自然界气候是由阳逐渐慢慢的转阴,那么“昼日烦躁”“躁”是蓄养秋之天德之“燥”气,而“烦”则是阳气虚的表现。
  ①“昼”字,嵌入晋卦,晋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的,它反映了从八月开始的一系列天时变化,包括八月至十二月的季节更迭。在这个过程中,晋卦描述了冬天的寒冷(坎)向夏天的温暖(离)的转变。秋分与晋卦关联,因为观卦对应的是农历八月,这个时期阴阳相对平衡,被称为秋分。
  ②“日”字,嵌入大畜卦,全名天山大畜卦,是指蓄养秋之天德,秋之“燥”气,山不是自界的山而是艮卦,艮止也。
  ③“静”字,嵌入坤卦,冬至与晋卦相关联,因为它代表了阴气的增长,最终形成由阳转至阴的状态,即坤卦。故“夜而安静”“静”嵌入坤卦。
  第三、“不呕,不渴,无表证”“不呕”是指阳虚阴寒并没影响脾与胃之间谐调;“不渴”虽有阳虚,因蓄积秋之天德,并未影响津液气化;“无表证”,是指原有太阳病表证已经解决。
  第四、“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脉沉主里证。因病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
  ①“微”字,若脏腑虚弱,气血不充,脉气鼓动乏力,则脉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②“微”字,易说:“知微知彰,知柔知刚”是指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显著特征。
  ③“大”字,嵌入大有卦,本条经文在开篇先安置比卦,在结尾处设置大有卦,这是与主题是相呼应的,比卦的错卦是大有卦,既然了解事物发展的始末。那就使用正治法治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使用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




 

 
【历代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阳主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正邪交争,故昼日烦燥不得眠;夜阴为主,阳虚不能与之争,是夜则安静。
不呕不渴者,里无热也;身无大热者,表无热也。又无表证而脉沉微,知阳气大虚,阴寒气胜,与干姜附子汤,退阴复阳。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出其治也。既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以虚其表,阴阳两虚,阳无所附,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是内无阳证也;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是外无阳证也。表里无阳,内外俱阴,惟有昼日烦躁不得眠,一假阳证,则是独阴自治于阴分,孤阳自扰于阳分,非相胜乃相离也,故以干姜附子汤,助阳以配阴。盖以阴虽盛而未相格,阳气微而自不依附也。
喻昌曰:上条但言振寒及微细之脉,未定所主之病,以虚证不一也。然振寒脉微细,阳虚已见一斑,设昼日烦躁不得眠,其为虚阳扰乱可知;夜反安静,不呕不渴,则虚阳扰乱不兼外邪可知。脉沉微,身无大热,则烦躁,为亡阳之诊,干姜附子在所必需。由此而推,日中安静,夜而烦躁,则为阴病而阳不病,又可知矣。
程应旄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虚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宜从阴中回阳,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热证狐疑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当发汗而反下之,下后不解,复发其汗,汗出而里阳将脱,故烦躁也。昼日不得眠,虚邪独据于阳分也。夜而安静,知阴不虚也。不呕渴,是无里热;不恶寒头痛,是无表证。脉沉微,是纯阴无阳矣;身无大热,表阳将去矣。幸此微热未除,烦躁不宁之际,独任干姜、生附,以急回其阳,此四逆之变剂也。





武汉好中医添加微信办法:

申明:江满春医师微信号cfjiangmanchun账号已满,现改为此账号:jmch69。添加时注意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第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024-01-31 11:15

  •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2024-01-24 09:47

  •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

    2024-01-23 09:19

  • 《伤寒论》第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伤寒论》第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2024-01-23 09:12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