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前言】本条经文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午类人群,患太阳病中风证,医者误用麻黄汤后,病人出现脉沉迟,反而身体疼痛加重,使用桂枝汤来和解,解决未尽之邪,再加芍药、生姜、人参,来补救麻黄汤过量发汗耗伤荣血,有气血双补之功,偏以补血为多,故取名:新加汤。
概定疾病起于五之气,暴发于四之气。
例如: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的庚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四天辛酉日;午类六气人群在五之气秋分后第二个申日,即丙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天丁酉日。
本条细玩特点:深度理解“金曰从革”刚与柔之德,使用麻黄汤要谨慎。
第一、“发汗后”解读本句经文直译应是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等太阳中风的表现,医者未按常理出牌,就直接给予麻黄汤发汗治疗。也就是说医者未遵守秋之天德“刚与柔”阴阳相济,此时麻黄汤将是一碗毒药,那么服用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第二、“身疼痛”,服用麻黄汤发汗后,身体疼痛明显加重,并且脉象沉迟。这是什么情况呢?现代有些医生解释是太阳病中风证兼营血虚证,也就是说病人素有营血虚,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只能说是一半的一半吧。
首先医者要结合,此时秋令是“申、酉”旺之时,而使用温性的麻黄汤后,仅仅是发汗,邪气并未一举歼灭,还因大汗耗伤荣血,这叫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如同西医给无炎症的伤口使用消炎药,故身体疼痛明显加重。
第三、“脉沉迟”,沉脉为里证,迟脉为寒,可以理解为里寒证,如果不看“发汗后”,那么里寒证叫真寒,可以用附子汤之类复阳,使用麻黄汤发汗后,耗伤荣血,出现里寒,这是荣血不足的指正。提醒医者,即便是常人感冒,也要结合三因制宜的原则,不要见发热就上麻黄汤发汗,通过全面辨识清楚后,再对证治疗也不晚,不差那点时间。该如何化解呢?看下文。
第四、“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医者误用麻黄汤后,病人出现脉沉迟,反而身体疼痛加重,使用桂枝汤来和解,解决未尽之邪,再加芍药、生姜、人参,来补救麻黄汤过量发汗耗伤荣血,有气血双补之功,偏以补血为多,故取名:新加汤。
概定疾病起于五之气,暴发于四之气。
例如: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的庚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四天辛酉日;午类六气人群在五之气秋分后第二个申日,即丙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天丁酉日。
本条细玩特点:深度理解“金曰从革”刚与柔之德,使用麻黄汤要谨慎。
第一、“发汗后”解读本句经文直译应是桂枝汤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等太阳中风的表现,医者未按常理出牌,就直接给予麻黄汤发汗治疗。也就是说医者未遵守秋之天德“刚与柔”阴阳相济,此时麻黄汤将是一碗毒药,那么服用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第二、“身疼痛”,服用麻黄汤发汗后,身体疼痛明显加重,并且脉象沉迟。这是什么情况呢?现代有些医生解释是太阳病中风证兼营血虚证,也就是说病人素有营血虚,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只能说是一半的一半吧。
首先医者要结合,此时秋令是“申、酉”旺之时,而使用温性的麻黄汤后,仅仅是发汗,邪气并未一举歼灭,还因大汗耗伤荣血,这叫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如同西医给无炎症的伤口使用消炎药,故身体疼痛明显加重。
第三、“脉沉迟”,沉脉为里证,迟脉为寒,可以理解为里寒证,如果不看“发汗后”,那么里寒证叫真寒,可以用附子汤之类复阳,使用麻黄汤发汗后,耗伤荣血,出现里寒,这是荣血不足的指正。提醒医者,即便是常人感冒,也要结合三因制宜的原则,不要见发热就上麻黄汤发汗,通过全面辨识清楚后,再对证治疗也不晚,不差那点时间。该如何化解呢?看下文。
第四、“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医者误用麻黄汤后,病人出现脉沉迟,反而身体疼痛加重,使用桂枝汤来和解,解决未尽之邪,再加芍药、生姜、人参,来补救麻黄汤过量发汗耗伤荣血,有气血双补之功,偏以补血为多,故取名:新加汤。
汗后,身疼痛,邪气未尽也。脉沉迟,荣血不足也。经曰∶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又曰∶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与桂枝汤以解未尽之邪,加芍药、生姜、人参,以益不足之血。
清·吴谦《医宗金鉴》
发汗后,身疼痛,脉浮紧或浮数,乃发汗未彻,表邪未尽也,仍当汗之,宜桂枝汤。今发汗后身虽疼痛,脉见沉迟,是荣卫虚寒,故宜桂枝新加汤,以温补其荣卫也。
成无己曰:表邪盛则身疼,血虚亦身疼。其脉浮紧者邪盛也,脉沉迟者血虚也。盛者损之则安,虚者益之则愈。
喻昌曰:脉沉迟者,六部皆然,与尺迟大异。尺迟乃素虚,此为发汗所虚,故于桂枝方中,倍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以去邪,加人参三两以补正。名曰新加汤者,明非桂枝汤中之旧法也。
汪琥曰:身疼痛脉沉迟,焉知非中寒证?要知此证,乃太阳伤寒发汗后身疼不止,脉变沉迟,非中寒比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去芍药生姜新加人参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是表虚,不得更兼辛散,故去生姜;沉为在里,迟为在脏,自当远阴寒,故去芍药。当存甘温之品以和营,更兼人参以通血脉,里和而表自解矣。名曰新加者,见表未解无补中法,今因脉沉迟而始用之,与用四逆汤治身疼脉沉之法同义。彼在未汗前而脉反沉,是内外皆寒,故用干姜、生附大辛大热者,协甘草以逐里寒,而表寒自解。此在发汗后而脉沉迟,是内外皆虚,故用人参之补中益气,以率领桂枝、甘、枣而通血脉,则表里自和也。此又与人参桂枝汤不同。彼因妄下而胃中虚寒,故用姜术,尚协表热,故倍桂、甘。此因发汗不如法,亡津液而经络空虚,故加人参,胃气未伤,不须白术,胃中不寒,故不用干姜,此温浓和平之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