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条经文是讲述太阳病兼阳明证。其一,辨病先辨人,锁定少阴君火的子类、午类六气人群。其二,概定疾病的时间:患对于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其疾病起于秋分节气过后第十二天的丙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一天的丁酉日;对于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十四天的壬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十六天的癸酉日。其三,医者诊断失误时易出现的临床表现:病人患有表证太阳病,同时兼有里证便秘时,医者见里证严重时,先使用下法治疗,然后又见有表证未解时,又使用汗法治疗后,却出现怕冷而瑟瑟发抖,其脉细微。这是医者违背自然规律,忽略了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导致患者亡津,亡血,而身体阳微血虚的原故。
本条细玩特点:提示医者要依据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遵守“因时制宜”治疗原则。
第一、“下之后,复发汗”,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午类的六气人群。本句经文的由来,是承接上文五之气而来,前题是七月、八月“申、酉”阳明旺盛之时,五之气第一个节气是“秋分”,第二个节令是寒露,而此段经文是讲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秋分节气过后第十二天的丙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一天的丁酉日;而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十四天的壬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十六天的癸酉日。
疾病起于秋分节气过后第十二天的丙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水金相和。又气与运同。岁之司气。是为玄化。时令至此。阳乃去。寒乃来。 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一天的丁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寒两降。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十四天的壬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十六天的癸酉日,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寒湿之气。下奉少阴之今。寒雨降。民病暴引。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瘫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病人身体有异常表现:便秘、感受风寒。而医者忽略了要依据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因时制宜”治疗原则。“下之后,复发汗”,先用下法解决了便秘后,然后又用汗法治疗风寒,岂不知此做法违背原则,下法导致里虚而亡血,发汗导致表虚而亡阳。
第二、“必振寒”因汗法后而伤阳,阳虚而不能温煦。
①“振”字,嵌蛊卦,其数是庚午,是指锁定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
第三、“脉微细”微脉的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不能充分发挥起推动、温煦的作用,导致脉搏的濡养、固摄作用减弱,从而出现脉象细弱无力的情况。多见于气血两虚的症状。
第四、“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患者怕冷而瑟瑟发抖,是因医者违背因时、因人制宜的原则,导致患者亡津,亡血,而身体阳微血虚的原故。
①“以”字。嵌入师卦,其数壬申。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十四天的壬申日。
②“虚”字嵌升卦,师卦动三爻,就变升卦。这个是错误的治疗方法,是因六三失位,六三爻是阴爻居阳位,位置不当,易经上叫失位。对于少阴君火的子类六气人群“内外俱虚”受其影响最大。
【历代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者,阴血弱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发汗当于未下之先。今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者,表里皆虚也。所以然者,以下之失宜,则内守之阳虚,故脉微细也。以汗之失宜,则外固之阳衰,故振寒也。
郑重光曰:治伤寒先汗后下,此定法也。若下后外邪不尽,不得已而复汗之,邪虽去而内外俱虚,是以脉细振寒,所伤滋大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栗恶寒,即干姜附子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