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前言】本条经文首先锁定子类六气人群,患太阳病伤寒证。概定疾病起于五之气秋分节气第八天丙申日,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第十一天丁酉日。当其脉浮病时,疾病在未发生变证之前,医者应当机应断“病在表” 热在外,及时抓住机会“可发汗”。是以卫性敛闭, 营性发扬。寒伤营血时,闭其皮毛,当以无汗。寒愈闭而营愈发,裹束卫气,不得外达。麻黄泻卫闭,桂枝发营郁,杏仁利肺,甘草保中焦之脾胃。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浮”、“宜”二字,作为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浮”为风,风性数变而迅猛,导致寒伤营血,闭其皮毛,因“气门乃闭”之否,则以“宜”嵌泰卦,“泰”之及,来和解风迅猛。
第一、“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
①本条经文直奔临床症状“脉浮”,并没有标注太阳病,但列入太阳篇,自然是太阳病。
②“脉浮”,浮为风,风的卦象巽,对应天干辛,地支为酉,风以数变而迅猛为特点。当脉以“浮”时,是指疾病在未发生变证之前,医者应当机应断“病在表” 热在外,及时抓住机会“可发汗”。
③本病起于五之气秋分节气第八天丙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内经云:“气门乃闭”。气门是指皮肤上的毛孔,也叫鬼门,张志聪《素问集注》:“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其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第十一天丁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
第二、“宜麻黄汤”而少了“主之”。考虑到风的数变,故少了“主之”二字。如果是脉浮数,提示暑邪有内传之势。如果是脉浮紧则病起于终之气,紧为寒嘛。“宜”字,嵌泰卦,“气门乃闭”是否卦,则以“泰”来和解风迅猛。
当以卫性敛闭, 营性发扬。寒伤营血时,闭其皮毛,当以无汗。寒愈闭而营愈发,裹束卫气,不得外达。麻黄泻卫闭,桂枝发营郁,杏仁利肺,甘草保中焦之脾胃。
疾病起于五之气秋分节气第八天丙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水金相和。又气与运同。岁之司气。是为玄化。时令至此。阳乃去。寒乃来。 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第十一天丁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寒两降。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浮为轻手得之,以候皮肤之气。《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脉浮紧者,麻黄汤诚为主剂矣。今脉浮与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观其不曰以麻黄汤发之主之,而皆曰可发汗,则有商量斟酌之意焉。
方有执曰:伤寒脉本紧,不紧而浮,则邪见还表而欲散可知矣。发者,拓而出之也;麻黄汤者,乘其欲散而拓出之也。或脉浮而数,伤寒之欲传也,而亦宜麻黄汤发汗者,言乘寒邪有向表之浮,当散其数,而不令其至于传也。
程应旄曰:麻黄汤,为寒伤荣之主剂,然亦当于脉与证之间互参酌之,不必泥定「紧」之一字,始为合法也。脉浮无紧,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证,一一寒伤荣之表病,则不妨略脉而详证,无汗,可发汗,宜麻黄汤。若脉浮数,邪势欲传于里,亦不妨略证而详脉,无汗,可发汗,亦宜麻黄汤。就此二者之脉与证互参之,其有脉见浮紧,证具伤寒,二者俱符,又何麻黄汤之必在禁例哉!
刘宏璧曰:但脉浮不紧,何以知其表寒实也?必然无汗始可发也。脉数何以知其未入里也?以脉兼浮故可汗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前条论症,此条论脉。言浮而不言迟弱者,是浮而有力也。然必审其热在表,乃可用。若浮而大,有热属藏者,当攻之,不令发汗矣。若浮数而痛偏一处者,身虽疼,不可发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