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前言】解读本条经文首先锁定子类六气人群,子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秋分节气后第八天的丙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一天的丁酉日。而午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十三天的壬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一天的丁酉日。此二类人群,感受太阳病伤寒证,见脉浮紧,应使用汗法,麻黄汤治疗,若不用,则会传入阳明经,而致衄血。
本条细玩特点:经文字排列顺序故意颠倒,目的是提示太阳病伤寒证,若不发汗,则会传,且明确下传的方向。
第一、“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脉浮紧,“浮”,为风,“紧”为寒。脉浮紧,太阳病伤寒证提纲。当病在表时,如果不使用汗法治疗,则血热妄行,导致衄血。
①解读本条经文首先要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午类的六气人,再是概定疾病起病与发病的时间。例如:子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秋分节气后第八天的丙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水金相和。又气与运同。岁之司气。是为玄化。时令至此。阳乃去。寒乃来。 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一天的丁酉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寒两降。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又例如:午类六气人群,疾病起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十三天的壬申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十六天的癸酉日,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寒湿之气。下奉少阴之今。寒雨降。民病暴引。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瘫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②太阳病传入阳明的表现“脉浮,鼻中燥者,必衄。”如果传入阳明,发汗则用桂枝汤和解,便秘则用承气汤和解。
第三、“麻黄汤主之”使用麻黄汤治疗。本条经文作者在文字排列上故意颠倒,本应是“伤寒脉浮紧,麻黄汤主之,不发汗,则致衄。”文字颠倒的目的是提示太阳病伤寒证,若不发汗,则会传,且明确下传的方向。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脉浮紧,邪在表也,当与麻黄汤发汗;若不发汗,则邪无从出,拥甚于经,迫血妄行,因致衄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承上条以出其治也。伤寒脉浮紧,法当发汗,若不发汗,是失汗也。失汗则热郁于荣,因而致衄者,宜麻黄汤主之。若能于未衄之先,早用麻黄汤汗之,汗出则解,必不致衄,其或如上条之自衄而解,亦无须乎药也。
凡伤寒初起,但不甚恶寒,便知夹热后多得衄。其热多寒少者,则热随衄去,继而汗出,表与热均解也。其热少寒多者,纵热随衄去,继必不汗出,表仍不解。诚能用青龙、麻黄汤于衄未之先发之,则汗衄两解矣。若已经衄后而汗不出,表不解,即用麻桂之药,以和荣卫,亦须少兼芩、连、犀、地清阴凉血之品佐之,以护及阴血可也。然大衄之后,麻黄、青龙不可轻用,若用之不当,则犯衄家不可汗之戒矣。
『活人书』云:后脉浮者,宜麻黄汤;衄后脉微者、不可行麻黄汤,宜黄芩芍药汤。盖后脉浮,表未解也;脉微,表已解也,于此见仲景用麻黄汤于衄后之大旨。
方有执曰:伤寒脉浮紧者,寒多风少之谓也。上二条皆风多寒少,前条以服药已微除,汗发不透而致,上条以较轻得自,此以寒多不发汗而致衄,三条之所以辨差分也。盖寒多,则于法当发汗,而不发汗,热郁血乱,所以衄也。衄则阳邪之风散,麻黄汤者,发其尚未散之寒也。
程知曰:此言寒邪不发之衄,仍宜温散也。不发汗而致,是入荣之寒,不得泄越而然也。寒不尽则衄不止,故仍用麻黄,不必待其衄也。此与上条有寒热之别。
程应旄曰:大抵伤寒见衄者,由其荣分素热,一被寒闭,荣不受遏,从而上升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