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第74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

作者:江满春 来源:武汉中医 2021-11-11 10:29 我要评论

【原文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中风发热,至六七日,则当解;若不解烦者,邪在表也

【原文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第74条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

 
【历代医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中风发热,至六七日,则当解;若不解烦者,邪在表也。渴欲饮水,邪传里也。里热甚则能消水,水入则不吐;里热少则不能消水,停积不散,饮而吐水也。以其因水而吐,故名水逆。与五苓散和表里、散停饮。
清·吴谦《医宗金鉴》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是有表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是有里证也。若渴欲饮水,水入即消,如前条之胃干,少少与饮,令胃和则愈。今渴欲饮水,水入不消,上逆而吐,故名曰水逆。原其所以吐之之由,则因邪热入里,与饮相传,三焦失其蒸化,而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饮热相格于上,水无去路于下,故水入则吐,小便必不利也,宜五苓散辛甘淡渗之品,外解内利,多服暖水,令其汗出尿通,则表里两解矣。方有执曰:中风发热,必自汗出,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汗出过多,亡津液,而内燥也。表以外证未罢言,里以烦渴属府言。欲饮水者,燥甚而渴,希救故也。水入则吐者,伏饮内作,故外水不得入也。盖饮亦水也,以水得水,涌溢而为格拒,所以谓之水逆,与五苓散两解表里,汗出而愈也。
喻昌曰:伤风证,原有汗,以其有汗也,延至日久,不行解肌之法,汗出虽多,徒伤津液,表终不解,转增烦渴,邪入于府,饮水则吐,名曰水逆。乃热邪挟积饮上逆,故外水格而不入也。服五苓,饮热汤,得汗则表里俱解,是一举而两得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表热不解,内复烦渴者,因于发汗过多。反不受水者,是其人心下有水气。因离中之真水不足,则膻中之火用不宣。邪水凝结于内,水饮拒绝于外,既不能外输于玄府,又不能上输于口舌,亦不能下输于膀胱,此水逆所由名也。势必藉四苓辈味之淡者,以渗泄其水。然水气或降,而烦渴未必除,表热未必散。故必藉桂枝之辛温,入心而化液;更仗暖水之多服,推陈而致新。斯水精四布而烦渴解,输精皮毛而汗自出,一汗而表里顿除,又大变乎麻黄、桂枝、葛根、青龙等法也。暖水可多服,则逆者是冷水,热淫于内故不受寒。反与桂枝、暖水,是热因热用法。五苓因水气不舒而设,是小发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气,不是利水道。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中风发热六七日,经尽不解,而且烦渴思饮,外而发热,是有表证,内而作渴,是有里证。内渴欲饮水,而水入则吐者,是有里水瘀停也,此名水逆。由旧水在中,而又得新水,以水济水,正其所恶,两水莫容,自当逆上也。五苓散,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二苓、泽泻行水而泻湿也。多服暖水,蒸泻皮毛,使宿水亦从汗散,表里皆愈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中风证发于阳,血分热度本高,故未有不发热者。“六七日”则已过六日一候之期。不解而烦,有表里证,则已由太阳而传阳明,故有渴欲饮水之证。然水入则吐,则水气内阻,津液不生,非由胃中燥热所致,故名水逆。水逆者,下流壅塞也,故必利其水,然后阳气始得外散,不复如从前郁热之不解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

    《伤寒论》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

    2022-01-18 09:38

  •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

    2022-01-15 08:38

  •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

    2021-11-26 10:56

  •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

    2021-11-26 10:50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