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译释】解读本条经文最热眼的两个字“烦躁”。太阳病分虚实,“烦躁”是太阳病证中的临床表现同样有虚实分。虚者,为“中风”,实者,为“伤寒”;实者,脉浮紧,虚者,脉沉微;实者,不发汗前也烦躁,虚者,发汗后烦躁;实者,术数见太过,虚者,术数见不及。
“发汗”常见于太阳表实证的合解办法,“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常用的方剂是麻黄汤,大青龙汤等等,《内经》五运六气的术数常见于太过。
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常用术语“下之”,对应阳明腑证的方剂有三:①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②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③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发汗,若下之”使用汗法,下法后有的人依然是“病仍不解,烦躁者”,表证,里证均还在,并未得到缓解,还添加新病出现烦躁的情况。这是医者在辩证判断失误,虚实不清,把“中风”,作为“伤寒”来治的原故。成无己曰:“若病仍不解,则发汗外虚阳气,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故生烦躁。与茯苓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周易术数】其卦象有二:山泽损卦和地泽临卦,其术数亦有二:丁酉和癸酉。
丁酉岁,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其夫术数为壬午。病位在太阳。
癸酉岁,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其夫术数为戊午。病位亦在太阳。

当与上述症状不相符时,反复查看损卦阴阳颠倒是错卦的原因,还是综卦的原因。
损卦的错卦为泽山咸卦,咸卦在术数上分阴阳,阴者有五: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其病位在厥阴,动初爻,变卦为山水蒙卦。其夫术数有五: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病位在太阴。
厥阴证常用方剂有五:四逆汤,茯苓甘草汤,芩连姜参汤,白虎汤,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汤。
太阴证常用方剂仅一首:桂枝汤。
损卦的综卦为风雷益卦。益卦在术数上有五:乙卯,丁卯,己卯,辛卯,癸卯;其病位有二:太阴,少阴,
其夫术数有五: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其病位有二:阳明,少阳。
太阴者其方剂仅一首:桂枝汤;
少阴者,常用方剂有五:黄连阿胶汤,附子汤,桃花汤,猪肤汤,麻附细辛汤。
阳明者,常用方剂有三: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
少阳者,常用方剂仅一首:小柴胡汤。
地泽临卦,动四爻,变卦为雷泽归妹卦。
太阴者,常用方剂仅一首:桂枝汤。
少阳者,常用方剂仅一首:小柴胡汤,
阳明者,常用方剂有三首: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汤,五苓散,其中戊寅,庚寅无方。
丑夫术数为辰,病位有二:少阳,阳明。
少阳方剂仅一首,小柴胡汤;
阳明常用方剂有五:柴胡汤,小柴胡汤,土瓜猪胆蜜汤,人参白虎汤,四逆汤
寅妻术数为亥,病位有二:太阴,少阴。
太阴常用方剂仅一首: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常用方剂有二:四逆汤,大承气汤,其中丁亥,己亥,辛亥术数无方。
临卦综卦为风地观卦。在术数上分阴阳,阴者有五:乙未,丁未,己未,辛未,癸未,其病位有二:太阴,少阴。其夫术数为:甲戌,丙戌,戊戌,庚戌,壬戌。其夫病位有二:少阳,阳明。
少阴者,常用方剂有有五:真武汤,四逆汤,大承气汤,苦酒汤,白通汤。
少阳者,常用方剂仅一首:小柴胡汤。
阳明者,常用方剂有三:牡蛎泽泻汤,竹叶石膏汤,枳实栀子豉汤或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其中戊申,庚申术数无方。
未夫术数为戌,病位少阳、阳明。
少阳者,其常用方剂仅一首:小柴胡汤。
阳明者,其常用方剂有五:柴胡汤,小柴胡汤,土瓜猪胆蜜汤,人参白虎汤,四逆汤。
申妻术数为巳,病位太阴,少阴。
太阴者,其常用方剂仅一首,四逆汤。
少阴者,白通汤,真武汤,四逆汤,大承气汤,苦酒汤。
【七鸟化法】分嵌燕颔格化法茯苓四逆汤。
【干支剖析】
术数丁酉、癸酉。天干以丁壬为帝,戊癸为帝。地支二气是酉午必须服从天干,酉午之间的矛盾在哪里?
酉藏支:辛
午藏支:丁、己
若以丁壬为帝藏支二气丁火同帝相,辛金囚、己土死。故此本方剂有培土生金之意。
若以戊癸为帝藏支二气丁火乃帝化为德,己土相,木休、水囚,辛金死,旺火得水,方成相济。
2、癸酉 岁四之气。自大暑日子正。至秋分日戌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寒湿之气。下奉少阴之今。寒雨降。民病暴引。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瘫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岁谷用丹。间谷用稷。乃无寒邪之害。
【历代医家注解】
申明:江满春医师微信号cfjiangmanchun账号已满,现改为此账号:jmch69。添加时注意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