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作者:江满春 来源:武汉中医 2024-01-04 10:12 我要评论

【原文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

【原文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历代医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邪气在里之时,若大下后,身热去,心胸空者,为欲解。若大下后,身热去而心结痛者,结胸也;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虚烦也。结胸为热结胸中,为实,是热气已收敛于内,则外身热去;虚烦为热客胸中,未结为实,散漫为烦,是以身热不去。六七日为欲解之时,以热为虚烦,故云未欲解也。与栀子豉汤以吐除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方香豉当是干姜。余义亦详前经文下正误文内。
伤寒五六日,邪气在里之时也。大下之后,若身热去,心胸和,是为欲解矣。今身热不去,邪仍在表也。心中结痛,过下里寒也,故曰未欲解也。但此表热里寒之证,欲温其里,既碍表热,欲解其表,又碍里寒,故惟以栀子之寒,干姜之热,并举而涌之,则解表温里两得之矣。岂尚有身热结痛而不尽除者哉!此仲景立两难治法,其妙如此,余可类推矣。
王肯堂曰:「身热不去」四字宜玩。结胸身不热,知热不在表也,今身热不去,惟宜越之而已。
程应旄曰:痛而云结,殊类结胸,但结胸身无大热,知热已尽归于里为实邪。此则身热不去,则所结者,因下而结,客邪仍在于表,故云未欲解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外热未除,心中结痛,虽轻于结胸,而甚于懊 矣。结胸是水结胸胁,用陷胸汤,水郁则折之也。此乃热结心中,用栀豉汤,火郁则发之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与77条同讲)
吐下后而烦热,与大下后身热不同,皆因液虚之后,津液不能外出,皮毛标热留而不去也。盖在外之标阳,以汗液和之则散。然液亏之人,又不能用发散峻剂,故但用香豉而已足。津液内亡是生里热,于是气壅上膈,则胸中窒,甚则心中热。但病后余热与实热不同,故但用生栀子十四枚而已足,在表者散而去之,在高者引而下之,而病后之余邪自解矣。


武汉好中医添加微信办法:

申明:江满春医师微信号cfjiangmanchun账号已满,现改为此账号:jmch69。添加时注意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90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90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

    2024-01-04 14:50

  • 《伤寒论》第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

    《伤寒论》第86条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

    2024-01-04 14:17

  • 《伤寒论》第136条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第136条大陷胸汤主之

    2024-01-05 09:57

  • 江满春解读《伤寒论》

    江满春解读《伤寒论》

    2024-01-05 15:05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