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前言】本案为仲景案例说教条,其意义在于:记述了内热外寒、内寒外热的案例。本案不是太阳病,而是少阴病,因为内伤在少阴。表寒表热只是外邪在太阳经层面的暂时停留。
内寒外热证,内伤在足少阴肾经,其形成机理与肾阳极虚、太阳少阴两经的别经阻滞有关。
内热外寒证,也内伤在足少阴肾经,其形成机理与肾阴极虚、太阳少阴两经的别经阻滞有关。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揭示了中医对于寒热错杂证候的深刻认识,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是告诫后人,外感病取决于内伤,重点是辨内伤。
第一、“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本句经文是说病人身体表面感觉非常热,皮肤发烫,但病人反而想要增加衣物。
其病机 :热在皮肤 :这是阳气(血液)聚集在皮肤的表现,因此感到皮肤发热。
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病人身体表面感觉很热,但反而想要靠近衣物或增加衣物。
2、“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是指热只是表现在皮肤层面,而真正的寒邪却隐藏在骨髓深处。
寒热真假辨识 :
病人身体表面虽然大热,但由于寒邪深藏骨髓,导致阳气被格拒于外,形成虚阳浮越的假象。因此,病人虽然感觉身热,但实际上体内是寒冷的,所以反而想要增加衣物来保暖。这种情况被称为“真寒假热证”,即体内真寒而体表假热。
表里关系 :
皮肤代表人体的表层或外在表现,而骨髓则代表人体的深层或内在本质。这句话揭示了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不仅要关注病人的外在表现,还要深入探究其内在本质。
辨证施治 :
对于真寒假热证的患者,治疗时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以驱散骨髓中的寒邪,恢复阳气的正常运行。
常用的方剂如通脉四逆汤等,可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鉴别诊断 :
在临床上,遇到身热而欲近衣的患者,应仔细辨析其寒热真假,避免被假象所迷惑。可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第二、“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本句经文是说病人身体表面感到非常冷,但却不想增加衣物。
1、“身大寒 ”,指患者体表感觉寒冷。
2、“反不欲近衣” ,尽管体表感觉寒冷,但患者却不愿意增加衣物来保暖。
3、“寒在皮肤” ,这里的“寒”是表象,指的是皮肤表层的寒冷感觉。
4、“热在骨髓 ”,这里的“热”是本质,指的是体内深处的热邪。
内热外寒证 :这是一种特殊的病证,表现为体表寒冷而体内有热邪。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少阴经脏腑,由于少阴阴虚,外感温热之邪乘虚而入,温热之邪伤阴导致阳虚,阳虚则体表感觉寒冷。但体内热邪未除,所以患者不欲近衣。
形成机理 :
肾阴虚 :少阴经包括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但此处主要指足少阴肾经。肾阴虚导致体内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热,使得阳热相对偏盛。
温热之邪入侵 :外感温热之邪,由于肾阴虚而无力抗邪,温热之邪乘虚而入,进一步加重体内的热邪。
阳虚 :温热之邪伤阴导致阳虚,阳虚则体表感觉寒冷。
辨证要点 :
体表寒冷 :这是表象,由于阳虚所致。
不欲近衣 :这是病情的真实反映,说明体内有热邪存在。
其他症状 :如脉滑、口燥咽干等,也是内热外寒证的表现。
治疗方法:
针对内热外寒证,治疗原则应为养阴清热通络。具体方剂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内寒外热证,内伤在足少阴肾经,其形成机理与肾阳极虚、太阳少阴两经的别经阻滞有关。
内热外寒证,也内伤在足少阴肾经,其形成机理与肾阴极虚、太阳少阴两经的别经阻滞有关。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揭示了中医对于寒热错杂证候的深刻认识,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是告诫后人,外感病取决于内伤,重点是辨内伤。
第一、“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本句经文是说病人身体表面感觉非常热,皮肤发烫,但病人反而想要增加衣物。
其病机 :热在皮肤 :这是阳气(血液)聚集在皮肤的表现,因此感到皮肤发热。
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病人身体表面感觉很热,但反而想要靠近衣物或增加衣物。
2、“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这是指热只是表现在皮肤层面,而真正的寒邪却隐藏在骨髓深处。
寒热真假辨识 :
病人身体表面虽然大热,但由于寒邪深藏骨髓,导致阳气被格拒于外,形成虚阳浮越的假象。因此,病人虽然感觉身热,但实际上体内是寒冷的,所以反而想要增加衣物来保暖。这种情况被称为“真寒假热证”,即体内真寒而体表假热。
表里关系 :
皮肤代表人体的表层或外在表现,而骨髓则代表人体的深层或内在本质。这句话揭示了中医在诊断疾病时,不仅要关注病人的外在表现,还要深入探究其内在本质。
辨证施治 :
对于真寒假热证的患者,治疗时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以驱散骨髓中的寒邪,恢复阳气的正常运行。
常用的方剂如通脉四逆汤等,可温阳散寒、回阳救逆。
鉴别诊断 :
在临床上,遇到身热而欲近衣的患者,应仔细辨析其寒热真假,避免被假象所迷惑。可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第二、“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本句经文是说病人身体表面感到非常冷,但却不想增加衣物。
1、“身大寒 ”,指患者体表感觉寒冷。
2、“反不欲近衣” ,尽管体表感觉寒冷,但患者却不愿意增加衣物来保暖。
3、“寒在皮肤” ,这里的“寒”是表象,指的是皮肤表层的寒冷感觉。
4、“热在骨髓 ”,这里的“热”是本质,指的是体内深处的热邪。
内热外寒证 :这是一种特殊的病证,表现为体表寒冷而体内有热邪。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少阴经脏腑,由于少阴阴虚,外感温热之邪乘虚而入,温热之邪伤阴导致阳虚,阳虚则体表感觉寒冷。但体内热邪未除,所以患者不欲近衣。
形成机理 :
肾阴虚 :少阴经包括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但此处主要指足少阴肾经。肾阴虚导致体内阴液不足,无法制约阳热,使得阳热相对偏盛。
温热之邪入侵 :外感温热之邪,由于肾阴虚而无力抗邪,温热之邪乘虚而入,进一步加重体内的热邪。
阳虚 :温热之邪伤阴导致阳虚,阳虚则体表感觉寒冷。
辨证要点 :
体表寒冷 :这是表象,由于阳虚所致。
不欲近衣 :这是病情的真实反映,说明体内有热邪存在。
其他症状 :如脉滑、口燥咽干等,也是内热外寒证的表现。
治疗方法:
针对内热外寒证,治疗原则应为养阴清热通络。具体方剂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身体为表,藏府为里,此以内外分表里也。皮肤为表,骨髓为里;六府为表,五藏为里,此以身体之浅深,藏府之阴阳分表里也。病人,已病之人也:身大热,谓通身内外皆热,三阳证也。反欲得近衣者,乃是假热,虽在皮肤之浅,而真寒实在骨髓之深,阴极似阳证也。身大寒,谓通身内外皆寒,三阴证也。反不欲近衣者,乃是假寒,虽在皮肤之浅,而真热实在骨髓之深,阳极似阴证也。
【按】此以人之苦欲,测其寒热真假,而定阴阳之证也。当与少阴、厥阴病论中表热里寒、里热表寒、脉滑而厥、恶寒不欲近衣、口燥咽干等条参看。
【集注】
郑重光曰:皮肤者,骨髓之外,浮浅之分也;骨髓者,皮肤之内,沉深之分也。欲得近衣,借外以御内,此真寒也;体有着而成忤,不在衣之厚薄,此假寒也。不察人之苦欲,何以测其真寒、真热而定标本乎?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属内因,不是外感,亦不关于七情。病在形躯,不涉脏腑,亦不犯于经络。故无六经脉证之可凭,非天时寒热所可拘也。是病只在骨髓,不在皮肤。皮肤寒热,是指天时,不是指病。两身字言身当其时也。若指皮肤,则不可为骨髓非身矣。风寒之邪得之于骤,故无定体。或发热恶寒,或骨内热而脏腑寒,或手足寒而肠胃热,或内外皆寒,或表里俱热,此骨髓之邪积渐使然,故无定体。伤寒中风之寒,是时令之邪气,故感其邪者,畏而恶之。此大热大寒,是时令之正气,因病非外来,故反欲之。伤寒中风之发热,是人身之阳气,故能与寒气相争。此骨髓之寒热,是渐积之伏邪,故虽逢天令之大寒大热,亦不能除。时大热而身反欲复衣,时大寒而反欲裸身,此病在骨髓,与病营卫者不同。法当以六味、八味二丸,补肾中之真阴真阳,而骨髓之蓄热痼寒,可得渐平耳。原化嗣伯水攻之法,但可以资谭柄,而不可为继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