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前言】解读本条经文有太阳之表证,还有阳明之表里证,首先锁定少阳相火类的六气人群,起病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八天的辛巳日,暴发于三之气小暑节气后不治第十天庚辰日。因寒盛木郁,木乘克脾土,而致阳虚土弱,脾陷胃逆,相火不降而心烦,风木不升而恶寒。风木疏泄,上下失藏,故汗出而尿数。津液耗伤,筋脉焦缩,故腿足挛急。
以甘草干姜汤来温胃散寒,化解桂枝汤的矛盾,修复胃脘之阳,中阳修复则厥愈且足温;
以甘草补脾土之虚,用芍药之苦清肝风泻胆热,以复津液;
因桂枝,生姜之热,导致胃气失和,阳明胃热盛则便结,易发谵语,则小剂量给予调胃承气和解;
如果因重发汗而亡阳,阳不归,加烧针则损阴,阴不回,则以干姜、甘草、附子四逆汤,温补脾肾,以回阳复阴。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自”,“急”,“若”三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因“自”嵌大有卦,寻到疾病之起因,患病之人;因脚挛“急”而知津液亏;以三“若”而细心观察病态的发展,对证用药。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前言】解读本条经文有太阳之表证,还有阳明之表里证,首先锁定少阳相火类的六气人群,起病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八天的辛巳日,暴发于三之气小暑节气后不治第十天庚辰日。因寒盛木郁,木乘克脾土,而致阳虚土弱,脾陷胃逆,相火不降而心烦,风木不升而恶寒。风木疏泄,上下失藏,故汗出而尿数。津液耗伤,筋脉焦缩,故腿足挛急。
以甘草干姜汤来温胃散寒,化解桂枝汤的矛盾,修复胃脘之阳,中阳修复则厥愈且足温;
以甘草补脾土之虚,用芍药之苦清肝风泻胆热,以复津液;
因桂枝,生姜之热,导致胃气失和,阳明胃热盛则便结,易发谵语,则小剂量给予调胃承气和解;
如果因重发汗而亡阳,阳不归,加烧针则损阴,阴不回,则以干姜、甘草、附子四逆汤,温补脾肾,以回阳复阴。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自”,“急”,“若”三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因“自”嵌大有卦,寻到疾病之起因,患病之人;因脚挛“急”而知津液亏;以三“若”而细心观察病态的发展,对证用药。
第一、“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读经文不要先看医家的注解,用心去多读几遍,首先抓提纲,中风提纲,伤寒提纲,阳明提纲。“汗”在表,“烦”在里,“脚挛急”在阳明之里。太阳病表里兼证同在,厘顺以后,再找关键词“反”与“攻”,不是桂枝汤证,桂枝汤是治疗太阳表虚,比桂枝汤还要虚,在第20条“遂漏不止,四支微急。”用的是桂枝加附子汤。锁定疾病是一派虚象,又在半表半里之间。
分析患病之人是少阳相火类六气人群,必定起病于不及的术数日,暴发于太过日之时。
经文里是否有隐藏的钥匙呢?我们带着问题找答案,看下文
“自”字,嵌需卦、大有卦。需卦是等天下雨,是指无汗,经文里“自汗出”可以排出此数。
大有卦,是指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八天的辛巳日,主气太阳水,客气少阳火。中见水运。岁运得位。而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来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治少阳之客。
分析患病之人是少阳相火类六气人群,必定起病于不及的术数日,暴发于太过日之时。
经文里是否有隐藏的钥匙呢?我们带着问题找答案,看下文
“自”字,嵌需卦、大有卦。需卦是等天下雨,是指无汗,经文里“自汗出”可以排出此数。
大有卦,是指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八天的辛巳日,主气太阳水,客气少阳火。中见水运。岁运得位。而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来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宜治少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三之气小暑节气后不治第十天庚辰日。主位太徵火,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水胜火,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者死。宜治太阳之客。
结合上条经文分析,辛巳、庚辰这对术数,锁定患病之人是少阳相火申类六气人群。
既然错误的使用桂枝汤之因巳知,但是会出现疾病不按常规时间暴发,其症状较杂,没有给出统一方案,医者要仔细临证分辨。
第二、“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例如:“口燥咽干”病在少阴,“口苦,咽干”少阳,阳明均有见,“咽中干”又见“吐逆”,这风胜则阳明复,阳明居中,错误使用桂枝汤,导致中气失化,寒盛木郁,寒直中,胃失温煦,阳气不足,故致胃阳虚,以甘草干姜汤来温胃散寒,化解桂枝汤的矛盾,修复胃脘之阳,中阳修复则厥愈且足温。
①“作”字,嵌益卦,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既然桂枝汤用错了,那就改为甘草干姜汤来修复胃阳。
第三、“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如果厥愈,足温,但脚屈伸还是不利,其筋脉仍不和润,这是阴血未复,以芍药甘草汤滋养阴血,血气充则行四未,脚即屈伸自如。
①“若”字,嵌观卦,仰视,由下向上看,分析问题所在,此为血化失调。
第四、“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风胜则阳明复,当脾胃和谐,中焦则磨化水谷。桂枝,生姜之热,导致胃气失和,阳明胃热盛则便结,易发谵语,小剂量给予调胃承气和解。
②“若”字,嵌观卦,仰视,由下向上看,分析问题所在,此为热化太过。
第五、“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如果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则用四逆汤,复阴阳之气。
③“若”字嵌观卦,仰视的意思,由下向上看,分析问题所在,阴阳气血俱伤。
结合上条经文分析,辛巳、庚辰这对术数,锁定患病之人是少阳相火申类六气人群。
既然错误的使用桂枝汤之因巳知,但是会出现疾病不按常规时间暴发,其症状较杂,没有给出统一方案,医者要仔细临证分辨。
第二、“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例如:“口燥咽干”病在少阴,“口苦,咽干”少阳,阳明均有见,“咽中干”又见“吐逆”,这风胜则阳明复,阳明居中,错误使用桂枝汤,导致中气失化,寒盛木郁,寒直中,胃失温煦,阳气不足,故致胃阳虚,以甘草干姜汤来温胃散寒,化解桂枝汤的矛盾,修复胃脘之阳,中阳修复则厥愈且足温。
①“作”字,嵌益卦,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既然桂枝汤用错了,那就改为甘草干姜汤来修复胃阳。
第三、“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如果厥愈,足温,但脚屈伸还是不利,其筋脉仍不和润,这是阴血未复,以芍药甘草汤滋养阴血,血气充则行四未,脚即屈伸自如。
①“若”字,嵌观卦,仰视,由下向上看,分析问题所在,此为血化失调。
第四、“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风胜则阳明复,当脾胃和谐,中焦则磨化水谷。桂枝,生姜之热,导致胃气失和,阳明胃热盛则便结,易发谵语,小剂量给予调胃承气和解。
②“若”字,嵌观卦,仰视,由下向上看,分析问题所在,此为热化太过。
第五、“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如果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则用四逆汤,复阴阳之气。
③“若”字嵌观卦,仰视的意思,由下向上看,分析问题所在,阴阳气血俱伤。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俱虚,则不可发汗,若与桂枝汤攻表,则又损阳气,故为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先作甘草干姜汤,复其阳气,得厥愈足温,乃与芍药甘草汤,益其阴血,则脚胫得伸。阴阳虽复,其有胃燥、谵语,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以和其胃。重发汗为亡阳,加烧针则损阴,
《内经》曰∶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不流行,重发汗,复烧针,是阴阳之气大虚,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脉浮,自汗出,中风证也;小便数,心烦,里无热之虚烦也。微恶寒者,表阳虚不能御也;脚挛急者,表寒收引拘急也,是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温经止汗。今反与桂枝汤攻发其表,此大误也。服后便厥者,阳因汗亡也。咽干者,阴因汗竭也;烦燥者,阳失藏也;吐逆者,阴拒格也,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缓其阴,而复其阳。若厥愈足温,则是阳已复,宜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调其阴,而和其阳,则脚即伸也。若胃不和而谵语,知为邪已转属阳明,当少少与调胃承气汤,令其微溏,胃和自可愈也。若重发汗者,谓不止误服桂枝汤,而更误服麻黄汤也。或复加烧针劫取其汗,以致亡阳证具。则又非甘草干姜汤所能治,故又当与四逆汤,以急救其阳也。
程应旄曰:脉浮自汗,虽似桂枝证,而头项不痛,知阳神自歉于上部;恶寒脚挛急,知阴邪更袭于下焦。阳虚阴盛,而里气上逆,故有心烦证,里阴攻及表阳,差讹只在「烦」字上。观结句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可见阴证不必真直中也,治之一误,寒即中于治法中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非桂枝症,而形似桂枝症,碔砆类玉,大宜着眼。
桂枝症以自汗出为提纲。然除头痛发热、恶寒恶风及鼻鸣干呕外,有一件不合桂枝者,即不得以自汗出为主张矣。此条中脚挛急一件不合桂枝症,便当于其不合处推求;而自汗出是合桂枝症,便当于自汗出处推求。太阳有自汗症,阳明亦有自汗症。则心烦、微恶寒,是阳明表症,小便数、脚挛急,是阳明里症,便当认为阳明伤寒,而非太阳中风矣。然症不在表,不当用桂枝;症不在里,不当用承气汤。症在半表半里,法当去桂枝、姜、枣之散,而任芍药、甘草之和矣。芍药酸寒,用以止烦、敛自汗而利小便;甘草甘平,用以泻心、散微寒而缓挛急。斯合乎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之法也。反用桂枝汤攻汗,津液越出,汗多亡阳,脚挛急者因而厥逆矣。咽干、烦躁、吐逆,皆因胃阳外亡所致,必甘草干姜汤救桂枝之误,而先复其胃脘之阳,阳复则厥愈而足温矣。变症虽除,而芍药甘草之症未罢,必更行芍药甘草汤滋其阴,而脚即伸矣。或胃实而谵语,是姜、桂遗热所致也,少与调胃承气和之。仗硝、黄以对待乎姜、桂,仍不失阳明燥化之治法耳。问曰∶六经皆始于足,脚挛急独归阳明者何?曰∶阳明乃血所生病,血虚则筋急,且挛急为燥症,燥化又属阳明故也。曰∶太阳主筋,所生病非太阳乎?曰∶太阳脉盛于背,故背中脉太阳居其四行;阳明脉盛于足,故两足脉阳明居其六行。《内经》曰∶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是脚挛当属阳明矣。故头痛、项背强、腰脊强,凡身以后者属太阳;颈动几几、脚挛急,凡身以前者属阳明。即如痉病,项强急、时发热、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太阳也;胸满口噤、卧不着席、必 齿、脚挛急者,阳明也。愚谓仲景杂病论亦应分六经者,此类是与?
自汗、心烦、恶寒,皆阳虚症,独以脚挛急认是阴虚;咽干,烦躁,皆阳盛症,独以厥认为亡阳。独处藏奸,惟仲景独能看破。曰反与,曰少与,是用成方;曰作,曰更作,是制新方。
两若字,有不必然意。
问曰∶仲景每用桂、附以回阳,此只用芍药、干姜者何?曰∶斯正仲景治阳明之大法也。太阳少阴,从本从标,其标在上,其本在下,其标在外,其本在内。所谓亡阳者,亡肾中之阳也,故用桂、附之下行者回之,从阴引阳也。阳明居中,故不从标本,从乎中治。所谓阳者,胃阳也,用甘草、干姜以回之,从乎中也。然太少之阳不易回,回则诸症悉解。阳明之阳虽易回,回而诸症仍在,变症又起,故更作芍药甘草汤继之,少与调胃承气和之,是亦从乎中也。此两阳合明,气血俱多之部,故不妨微寒之而微利之,与他经亡阳之治不同,此又用阴和阳之法。
桂枝辛甘,走而不守,即佐以芍药,亦能亡阳;干姜辛苦,守而不走,故君以甘草,便能回阳。以芍药之酸收,协甘草之平降,位同力均,则直走阴分,故脚挛可愈。甘草干姜汤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须其补中;芍药甘草汤得桂枝之半,用其和里,不许其攻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