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第48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好中医 2023-12-19 15:10 我要评论

【原文48】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

【原文48第一段】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前言】本段经文贯穿“二”、“病”、“初”、“得”、“发”、“汗”、“先”、“出”、“自”等八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坎卦,既济卦,乾卦,坤卦,涣卦,震卦、需卦、大有卦等八卦,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在五之气初时,申日患太阳病阳明病相兼证时,是因太阳病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导致太阳病邪转入里阳明腑中时,太阳病阴阳自和而解,因邪转归阳明时,而患得阳明病。本段细玩特点:锁定发病人群,概定发病时间,辨识二阳并病的始终。
①二,因二以济民行。——《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
②病,【易·说卦】坎为心病。
③初,【易·既济】初吉终乱。
③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丧。
④发,【易·乾卦】六爻发挥。【坤卦】发於事业。
⑤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⑥先,【易·乾卦】先天而天弗违。
⑦出,【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⑧自,【易·大有】自天右之。【易·需卦】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译】本段经文嵌入坎卦,既济卦,乾卦,坤卦,涣卦,震卦、需卦、大有卦等八卦,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在五之气,申日患太阳病,医者使用汗法治疗,发汗未解,传入阳明,太阳阳明并病。
  第一、“二阳并病”,“二阳”是指太阳,阳明。感冒是一年四季均有人感冒,
  ①辨识人:子类、午类基因人群。
  ②发病时间,五之气,是自9月23日至11月22日,时逢秋燥之时,五运客气太阳水在泉。“并病”人先患太阳病,太阳病有两证:伤寒证、中风证。太阳病未愈,并传入阳明,是因为先受秋燥的影响,又逢五运客气太阳寒水在泉得令,恰到医者的判断失误,致投汤剂量偏小或者治疗的时间权衡过于短,导致传入阳明腑。
  第二、“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
  ①“太阳初”
在此要停顿,是指刚入五之气之时,例如:甲申年,五之气戊申日,五之气是9月23日秋分之时,刚刚进入的第三日,那就是戊申日,故有“太阳初”。“初”字,嵌入水火济既卦,锁定子类基因人群。  
  ②“得病时”是指患得太阳病。
  ③“发其汗”医者使用汗法治疗。“发”字嵌入乾卦、坤卦两卦。乾元太过术数外干壬,内干甲。坤元太过术数外干戊,内干庚。使用汗法是去外邪,而求内和。“汗”字嵌入涣卦,前面已经解释太阳病有伤寒证、中风证,本应辨证伤寒证,而医者使用桂枝汤小发其汗治疗,或者医者辨证也是伤寒证,使用也是麻黄汤本应用药三天,但患者只用一天就停药。
  ④“汗先出不彻”,并未达到治疗的愈期目的,出汗不透彻,给邪气带来可乘之机。“先”字嵌入乾卦,而“出”字嵌入震卦,锁定了发病时间甲申年五之气戊申日。
  第三、“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1、“因转属阳明”,太阳病与阳明病相兼,当太阳病未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导致太阳病邪转入里阳明腑中,故归属阳明病。
  2、“续自微汗出,不恶寒”,接着鼻子上微汗出。①“自”字是指鼻子,嵌入乾卦、需卦、大有卦三卦,是指太阳病阴阳自和而解,鼻子肺之窍,为阳明之表里,故阳明病证俱在,见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②“不恶寒”,太阳邪退,太阳病已愈。
 

 
【原文48  第二段】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前言】本段经文贯穿“若”、“罢”、“者”、“下”、“之”、“为”、“如”、“小”、“发”、“汗”、“设”、“正”、“赤”、“气”、“当”、“解”等十六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观卦、巽卦、中浮卦、乾卦、屯卦、比卦、井卦、离卦、泰卦、履卦、解卦等十一卦,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在五之气,申类术数日,当太阳病与阳明病相兼时,当先治太阳病用汗法,首投汤未解,可再投汤发汗解,解后才可使用下法治阳明病。本条细玩:假设外感寒邪的太阳阳明并病,太阳邪郁于面,阳明郁热上蒸,该用何方熏解?
①若,【易·观卦】有孚禺若。【易·巽卦】用史巫纷若,吉。
②罢,【易·中孚】或鼓或罢。
③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④下,【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貴下贱。
⑤之,【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⑥为,【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⑦如, 【易·离卦】突如其来如。【易·屯卦】屯如,乘马班如。
⑧小,【易·泰卦】小往大来。疏:“阴生消耗,故称小。”
⑨发,【易·乾卦】六爻发挥。【坤卦】发於事业。
⑩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11,设,【易·繁辞】聖人设卦以观象。
12,正,【易·乾卦】刚健中正。
13,赤,【易·說卦】乾为大赤。
14,气,【易·乾卦】同气相求。
15,在,【易·乾卦】见龙在田。
16,当,【易·履卦】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17,解,【易·解卦】解,难之散也。
【译】本段经文嵌入观卦、巽卦、中浮卦、乾卦、屯卦、比卦、井卦、离卦、泰卦、履卦、解卦等十一卦,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在五之气,申类术数日,当太阳病与阳明病相兼时,当先治太阳病用汗法,首投汤未解,可再投汤发汗解,解后才可使用下法治阳明病。
  第一、“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1、“若”字,字意思为如果,或者假如,但经文里嵌入巽卦、观卦,巽为风,是指脉浮,而观卦是脉浮缓,“若太阳病证”是指太阳病证脉无论是浮、还是浮缓。
  2、“不罢者”此脉证依然存在,表示太阳病证未愈。“罢”字,嵌入中孚卦,如同风吹水面,人位处于阴位,非道也,是存在风险的。
  3、“若太阳病证不罢者,”是指太阳病,阳明病相兼时,但患者脉象为浮或者是浮缓,但又同时出现阳明病里实证时。
  4、“不可下”,不可使用下法治疗。“下”字,是指下法,承气汤之药,嵌入乾卦,屯卦,水雷屯卦,本意是身处困境,宜守不宜进。提示辨识病证时一定要辨清是否有可下,类似可下之证。太阳病虽已治疗,其脉仍浮,虽有表里兼证,仍应以太阳病为主,不可使用下法。
  5、“下之为逆”,当表里兼证并在时,不可因使用过汗法治疗,而改用下法治疗,下后会违背阴阳协调平衡,疾病由阳转向阴,导致邪逆行于里。①“下”字,嵌入乾卦,屯卦(坎上震下),下法邪逆行,不一定直达阳明,也可能至少阳。②“之”字,嵌入比卦(坎上坤下)下法邪逆行,可能会水气入内,寒水射肺,水气凌心等等。③“为”字,嵌入井卦(巽上坎下),下法邪气逆行,邪行阳明经受之,可能会出现口干欲饮。
  6、“如此可小发汗”,既然不能使用下法,又不能用前法方药的剂量,故应酌情减少剂量,以此达到小发汗而不伤正气的目的为准。①“如”字,嵌入离卦,是锁定午类基因人群。②“小”字,嵌入泰卦,小的去了大的来,吉,通顺。地气上升,乾气下降,为地气居于乾气之上之表象,阴阳二气一升一降,互相交合,顺畅通达。③“小发汗”这里的小发汗方剂到底是什么?虽说经文未明确方案,可见23条,桂枝麻黄各半汤。
  第二、“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
  ①“设”,假设。古人是设卦观象。假设外感寒邪的太阳阳明并病,太阳邪郁于面,阳明郁热上蒸。
  ②缘缘,古代一种有赤色边缘装饰的衣服;假设病家面色像缘服色那样犹如正红一般,是阳热邪气怫郁在表。
  ③“当解之、熏之”是指应当用煎药的热气熏蒸的方法,令其面部汗出解除热郁。
  ④用什么方子,见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⑤“当”字嵌入履卦,踩在老虎尾巴上,老虎不咬人,通达。“解”字嵌入解卦,解卦居震宫。履卦为虎,虎是指寅类基因人群,其意思是说:“应按照23条寅类,申类基因人群麻黄桂枝各半汤的方子可以喝,也可以熏蒸。”
  如果不学易经卦象,肯定这段经文解读是百花齐放。见《说卦传》“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不见乾为虎,根据上古天文学,兑宫为白虎,兑为虎;寅为虎,寅属于艮卦,故艮为虎。

【原文48 第三段】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前言】本段经文贯穿“若”、“发”、“汗”、“足”、“言”、“气”、“得”、“当”、“躁”、“知”、“痛”、“在”、“腹”、“中”、“之”、“以”、“出”、“故”、“何”等十九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观卦、巽卦、乾卦、坤卦、涣卦、震卦、履卦、临卦、坎卦、明夷卦、比卦、师卦、革卦、鼎卦、噬嗑卦等十五卦。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在五之气,申数日患太阳病,使用汗法治疗时,发汗不彻,导致“阳气怫郁”邪气传入阳明,少阳,厥阴等,如何鉴别汗出不彻,以脉涩为准。本条细玩特点:观卦与临卦倒置,太阳病虽火热致病复杂,但并没有超出法度。
①若,【易·观卦】有孚禺若。【易·巽卦】用史巫纷若,吉。
②发,【易·乾卦】六爻发挥。【坤卦】发於事业。
③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④ 足,【易·说卦】震为足。
⑤言,【易·乾卦】庸言之信。【易·师卦】田有禽利执言。
⑥气,【易·乾卦】同气相求。
⑦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
⑧当,【易·履卦】夬履贞厉,位正当也。
⑨躁,【易·说卦】巽为躁卦。
⑩知,【易·临卦】知临大君之宜。
⑪痛,【易·说卦】坎为耳痛。
⑫在,【易·乾卦】见龙在田。
⑬腹,【易·说卦】坤为腹。【易·明夷】入于左腹。
⑭中,【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⑮之,【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⑯以,【易·师卦】能以众正。【易·明夷】箕子以之。
⑰出,【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⑱故、【易·繁辞】是故知幽明之故。【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⑲何,【易·噬嗑】何校减耳。
【译】本段经文嵌入观卦、巽卦、乾卦、坤卦、涣卦、震卦、履卦、临卦、坎卦、明夷卦、比卦、师卦、革卦、鼎卦、噬嗑卦等十五卦。锁定子类、午类基因人群,在五之气,申数日患太阳病,使用汗法治疗时,发汗不彻,导致“阳气怫郁”邪气传入阳明,少阳,厥阴等,如何鉴别汗出不彻,以脉涩为准。
  第一、“若发汗不彻,不足言”
  1、发汗不彻常见于三个方面:①病重药轻,未达到预期效果。②发汗治疗方法不当。例如:饮滚烫热水发汗;艾灸取汗;跑步取汗等等,不一定用药物发汗。③使用药物取汗,但未坚持,中途放弃治疗。    2、“若”字,嵌入观卦(巽上坤下),观卦的含义:观察、洞察和了解他人或事物的真实情况。经文有观卦的安置,下文必有临卦的出现,因为观卦的综卦是临卦,受外邪的侵入人体会出现异常变化,古人会以类取象已知邪的来路,提前预测到达的终点,会带来什么伤害,如何拦截,止损等等,一系列完整的研究。故上段经文用“设面色缘缘正赤”,“设”古人设卦观象。设,理解为假设,提前做到知已知比。同时“若”字,还嵌入巽卦,是指三之气,辰日发太阳病:“水胜火,反热中。”须作鉴别。
  3,“不足言”,直译不足挂齿。①“足”字,嵌入震卦,它是坤元之数。②“言”字,嵌入乾卦,师卦。应该理解为:乾元也好、坤元也罢,无论是哪类人群,邪气的侵入,是对人体有害的,必须使用正确的办法清理出去,机体恢复正常。③师卦的意思是告知疾病发生的原因。并非太阳病发汗不彻,“不足挂齿”
  第二、“阳气怫郁不得越”,是指太阳病火热致病,但并没有超出法度。“越”字,【易·繁辞】杂而不越。没有超出法度。
  第三、“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①当汗不汗,直译太阳病使用汗法治疗,但汗出不彻。“当”字,嵌入履卦,太阳病使用汗法治疗后,汗出不彻,其临床表现象是寅类基因人群,在终之气,不及之数未日发病症状有点类似,“中见火运,水当其位,而能胜火。”
  ②“其人躁烦”,火热困扰心神。其临床表现又象是午类基因人群,在三之气,辰数日发病,“水胜火,反热中,心热瞀闷。”躁字,嵌入巽卦,巽为风,风挟热,而神乱。
  ③“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体现了热极生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点。重点理解观卦倒置为临卦,“知”字,嵌入临卦,前面讲过了,太阳病会因“火热”而事端,提示不能因“火热”而法度无边。
  ④“其人短气,但坐”太阳病火热邪郁遏胸中,其气短呼吸不畅,能坐不能躺卧,卧则胸中壅滞,其原由“阳气怫郁不得越”
  ⑤“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观卦的综卦是临卦,通过卦象类比象分析,不是时疫温病,这是汗出不畅的原因,看似太阳病错综复杂,但没有超出法度,可“更发汗则愈。”以字,嵌入师卦,告知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
  第四、“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提示太阳病“发汗不彻”可见涩脉,脉象特征:来去艰难应指涩滞,无润滑感(与滑脉相反),有如“轻刀刮竹”。主病涩而有力为实证,须与血瘀、食积、痰阻作鉴别。涩而无力为精伤、血少。“知”字,嵌入临卦,是观卦倒置而来。也就是说太阳病脉浮变脉涩时,即是火热怫郁,更用汗法。“何”字,嵌入噬嗑卦,是“噬嗑”上九爻辞,本义是以肩承担重物,也泛指用头、用背等承担重物。引申为病在太阳膀胱经循行于背部。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病未解,传并入阳明,而太阳证未罢者,名曰并病。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为太阳证罢,阳明证具也,法当下之;若太阳证未罢者,为表未解,则不可下,当小发其汗,先解表也。阳明之经循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以取其汗。若发汗不彻者,不足言阳气怫郁,止是当汗不汗,阳气不得越散,邪无从出,拥甚于经,故燥烦也。邪循经行,则痛无常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气,但责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以脉涩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

 
清·吴谦《医宗金鉴》
当解之下「熏之」二字,当是「以汗」二字,始与上下文义相属。一经未罢,又传一经,同病而后归并一经自病者,名曰并病。二阳者,太阳、阳明也。太阳初得病时发汗,汗出不彻,未尽之邪,因而转属阳明,若续自微微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始为阳明可下之证。若不微微汗出,而恶寒者,则是太阳之表犹未罢,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矣。如已经发汗,尚有未尽之表,宜仍与麻桂各半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小发汗,以和其表,自可解也。缘缘,接连不已也,正赤,不杂他色也,谓满面接连赤色不已也。此由于汗出不彻,故阳气怫郁不得宣越,所以其人烦躁短气,脉涩,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求之而不可得也。是皆邪气壅甚于经,漫无出路,但坐以汗出不彻之故耳。当更用大青龙汤或葛根汤,发其汗则愈矣。
面赤一证,劳损颧红,发于午后者,骨蒸阴虚也。格阳浮赤,兼厥利脉微者,阳虚也。赤色深重,潮热便,里实也。赤色浅淡,恶寒无汗,表实也。短气脉涩,内因多气血虚,若外因短气,必气粗,是汗出不彻,邪气壅促胸中,不能布息之短气,非过汗伤气,气乏不足续息之短气也。外因脉涩必有力,是汗出不彻,邪气壅滞,荣卫不能流通之脉涩,非过汗伤液,液少不滋脉道之脉涩也。
王肯堂曰:因病太阳,故当汗;因病阳明,故当小汗。先字最有次第,乃仲景之枢机也。下之以大、小承气,汗之以麻黄等汤。
程应旄曰:太阳既转属阳明,宜从阳明治矣。然恐转递之处,表邪去尚未尽,里邪乘其未深,两邪相持,而前后互见,是曰并病。纵使表少里多,终是带表之阳明也。太阳不应有腹痛,以邪无出路,意欲内攻,故乍在仍不知其处。林澜曰:汗不彻者,脉必涩,非再汗邪奚自去乎?是知未汗则为并病,已汗即为转属阳明。未汗则为阳气怫郁在表,已汗则为汗出不彻。汗不彻者,必更汗之;转属者,必下除之;未汗者,可小发汗;怫郁者,可解之以汗。邪由不同,为病自不同,故施治亦不同耳。


武汉好中医添加微信办法:

申明:江满春医生微信号cfjiangmanchun账号已满,现改为此账号:jmch69。添加时注意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69条茯苓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69条茯苓四逆汤主之

    2023-08-14 09:50

  • 《伤寒论》第68条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68条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2023-08-14 09:43

  • 《伤寒论》第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第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023-08-14 09:45

  • 《伤寒论》第66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第66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023-10-27 13:48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