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

作者:江满春 来源:武汉中医 2025-02-13 15:46 我要评论

【原文81】 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历代医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病患旧微溏者,里虚而寒在下也,虽烦则非蕴热,故不可与栀子汤。《内经》曰∶先

【原文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伤寒论》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前言】本条经文是提醒医者:在使用栀子汤时须要鉴别,虽说发病的人群相同,均为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群,但是患病时间不同,其临床表现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此时应谨慎。假如疾病起于四之气,暴发于三之。病人有出现心烦,大便微溏。此心烦,并非暑热蓄聚所致;其大便微溏也并非“大下”、“注下”所致,故不可服用栀子汤。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本条经文有核心文字“用”、“旧”、“服”、“之”四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①“用”既嵌益卦,又嵌乾卦,益卦之数为庚子,是指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乾卦之数为甲午,概定疾病起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的甲午日。“旧”嵌井卦,其数乙未,锁定暴病时间是小满节气后的乙未日;不可用栀子汤。②“服”嵌豫卦,其数丁亥,锁定暴病时间是小雪节气后丁亥日;“之”嵌比卦,其数辛亥,锁定暴病时间终之气大雪节气节气后的辛亥日,比卦矛盾是六三阳位居阴爻,三爻对应人体之心胸,当心阳窒塞时,设将阴变阳,心阳通,心火降,故可用栀子汤和解矛盾之处。

  第一、“凡用栀子汤”,因胃气上逆,浊气填瘀,心中烦热,胸中壅滯,导致君火不能下行。运用损上益下之大法,使用栀子汤和解时,需要仔细分辨。
  “用”字,嵌益卦,其数庚子,锁定患病之人,少阴君火的六气人。“用”嵌乾卦,其数甲午,概定疾病起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的甲午日。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阴土。中见土运。气奥运同。又当其位。是谓司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乾黄瘅。鼽衄饮发。宜调太阴之客。
  第二、“病人旧微溏者,”是指少阴君火的病人,疾病暴发于三之气,小满节气后的乙未日,出现有心烦,大便微溏。但此心烦,并非暑热蓄聚所致,大便微溏也并非“大下”、“注下”所出现胃气上逆,浊气填瘀的病情。
  “旧”字,嵌井卦,其数乙未,对应时间是三之气,小满节气后的乙未日。主位少徵火。客气太阴土。中见金运。火生土。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民病身重胕肿。胸腹满。宜治太阴之客。
  第三、“不可与服之。”不可服栀子汤。本句经文须与第80条作鉴别。发病的人群同是少阴君火,但是患病的时间不同,其临床表现虽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用方则不同。
  “服”字,嵌豫卦,其数为丁亥,疾病起于三之气小满节气后的丙戌日。暴发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丁亥日。
  ②“之”,嵌比卦,其数辛亥,疾病起于三之气,芒种节气后的庚戌日。疾病暴发于终之气大雪节气节气后的辛亥日。打开比卦的钥匙:六三爻“比之匪人”,“匪人”其行为图谋不轨之人,三爻对应人之心脏,心胸部位,引申为暑邪逞虚而入,停留于胸中。故可以使用栀子汤化解矛盾。




【历代医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病患旧微溏者,里虚而寒在下也,虽烦则非蕴热,故不可与栀子汤。《内经》曰∶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后乃治其他病。
清·吴谦《医宗金鉴》  若汗、吐、下后,懊少气,呕逆烦满,心中结痛者,皆宜以栀子等汤吐之。以其邪留连于胸胃之间,或与热、与虚、与饮、与气、与寒相结而不实,则病势向上,即经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意也。若未经汗、吐、下,而有是,则为实邪,非栀子汤轻剂所能治矣。又当以瓜蒂散重剂主之也。若病人旧微溏者,虽有是,但里既久虚,不可与服,若与之,即使客邪尽去,亦必正困难支,盖病势向下,涌之必生他变也。本草不言栀子为吐剂,仲景用之以为吐者,何也?栀子本非吐药,以其味苦能吐,故用之以涌其热也。吐药不止栀子也,诸药皆可为之,惟要确审胸胃之邪,是寒、是热、是食、是水、是痰、是气,因何阻滞,使胸胃阳气不伸,遂以当用之药而吐涌之,自可愈也。如欲吐寒则以干姜桂皮之类,吐热则以栀子苦茶之类,吐食平胃食盐之类,吐水五苓生姜之类,吐痰稀涎橘皮之类,吐气流气枳朴之类。但形气弱者,药宜少,仍当佐以补中益气等升药为妥;形气壮者药宜多,更佐以瓜蒂、藜芦等猛药更效。凡煎吐药汤及调散,或用酸米汤,或用白汤,或用稀米粥,须备十余钟,令病者顿服一钟,即用指探吐药出,再服一钟,亦随用指探吐药出,再服再吐,以顺溜快吐为度,则头额身上自有微汗,所有病证轻减,即为中病,不必尽服余药。若过吐之,即使病尽除,恐损胸中阳气也,近世之医,以吐为古法不可用,久矣。皆因仲景之道不彰,其法失传,无怪乎其不敢用也。夫不知其妙,而不敢用,犹之可也,若竟委之曰古法不可用,则不可也。盖邪之在上者,非吐不愈。若如俗工所云,使病者畏不敢服,因循生变,致轻者重,重者死,夫谁之咎与抑、知汗、吐、下三法,用之诚当,其证无不立时取效,后之业医者,又安可只言汗下两法,而置吐法于不用,致使古法沦亡也耶!
程知曰:此言服栀子亦有禁忌也。病人旧微溏,里虚也,又服苦寒,则不能上涌,而反下泄,故禁之。
张志聪曰:此言栀子而不言豉者,申明栀子之苦,能下泄,故病人旧微溏,不可与服之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向来胃气不实,即栀子亦禁用。用承气者,可不慎之欤?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栀子苦寒之性,泻脾胃而滑大肠,凡用栀子诸汤,设病人旧日脾阳素虚,大便微溏者,不可与服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栀子味苦而主泄,能使脾湿下陷,故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今人动以栀豉汤为吐剂,夫探吐之剂,当从口出。岂有反能下泻者,其谬一。第一节言汗吐下后之余邪,岂有吐后虚烦而更吐之理,其谬二。况呕逆者,加和生姜以止之,岂有吐剂而反能止呕者,其谬三。盖旧本方治后,有“得吐止后服”五字,此因瓜蒂散中有香豉而误。张隐奄本删之,具见特识,为标出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

    《伤寒论》第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

    2025-02-13 16:06

  •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

    2025-02-13 16:04

  •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

    2025-02-13 16:04

  • 《伤寒论》第93条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

    《伤寒论》第93条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

    2025-02-13 16:02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