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 2025-02-19 09:30 我要评论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三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前言】本条经文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子数、午数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厥阴伤寒,医者错误的使用吐、下法治疗,导致邪热传里,里热外蒸,邪热弥漫周身,充斥内外。故而出现肝经郁热,热盛伤津,胃中干燥,引水自救,故口渴;热盛耗气,气不化津,饮不解渴,因此大渴,舌上干燥而心烦,欲大量饮水。治以白虎加人参汤合解,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若”、“后”、“七八日”三词汇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一“若”观卦,两“若”字,颠倒须俯视。“后”字嵌泰卦动三爻而正身,概定术数为乙卯“七八日”,七日嵌既济卦,概定术数为甲寅。指正中医标准立法于:“法于阴阳,合于术数。

   第一、“伤寒若吐若下后 ”解读本句经文直译:是指外感病经过吐法或下法治疗之后。吐法易使津液缺失,下法则易伤及脾胃之气,致使胃中津液匮乏,而在表之邪得以乘机入里。解读本条经文首先锁定患病人群是少阴君火子数、午数的六气人群,患得“伤寒”,是指太阳病伤寒证。再就是要概定时间:列入太阳篇疾病均起于终之气,但暴发时间并非终之气,而是看客气。“若吐若下后”,认识“若”“后”两个关键字,“若”字嵌观卦,其数己亥己亥为土运不及,是三之气小满节气后第九天,观卦的意思就是仰视,观察的方式是由下向上看;但观察的角度有多种,例如:俯视,由上向下看,可能了解病情更全面一些,故从观卦查到临卦,它们关系是颠倒而得,临卦,其数是乙卯,乙卯为金运不及,若是在三之气时,主气为少阳,客气为阳明,如果是四之气,主气为太阴,客气为太阳。所以,疾病定在太阳篇,必然疾病起于终之气,暴发于四之气,太阳与太阳相对应,才能定为太阳病。如何验证乙卯数是否正确呢?“后”字,嵌泰卦,泰卦动三爻为临卦临卦其数乙卯
  对于少阴君火的午数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十二天的甲寅日,主位太羽水。客气厥阴木。中见土运。木制土。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雾霿以行。其病关闭不禁,痛。阳气不藏。而咳。宜治厥阴之客。
  疾病暴发于立秋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卯日,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金生水。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调太阳之客。
  那么少阴君火的子数六气人群则不同,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一天的庚寅日,疾病暴发于大暑节气后第五天的辛卯日。
  第二、“七八日不解 ”患得太阳病伤寒证,医者使用吐法、下法治疗,但表证依然在,症状不能解除,病情迁延不愈。很多人把“七八日”理解为七八天,其实“七日”既济卦,其数甲寅。与我上句经文分析是吻合的,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十二天的甲寅日。而“八”则是少阴之数,是指患得疾病的人群。
  第三、“热结在里 ”热邪结滞在里,有人解释:邪已离开太阳之表而聚于阳明之里。阳明病有经证、热证、腑证之分,此时邪热聚于阳明之里,形成里热。我个人认为应该是邪已传至厥阴,并非热在阳明,其病应定名为太阳病厥阴伤寒证。医者认为是阳明伤寒证,所以才用下法,否则无可用之因,正因为错误的使用下法导致邪热传里,在伤寒论》第350条厥阴肝经郁热证,使用的是白虎汤汤合解。再看甲寅数,疾病起于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客气为厥阴,运气给出方案是宜调厥阴之客。
  第四、“表里俱热 ”厥阴之热为里热,热由内向外而发,里热外蒸,邪热弥漫周身,充斥内外。因而形成“表里俱热”
  第五、“时时恶风。” 由于热盛汗多,腠理开泄,不胜风袭,故见时时恶风。
  第六、“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 热盛伤津,胃中干燥,引水自救,故口渴;热盛耗气,气不化津,饮不解渴,因此大渴,舌上干燥而心烦,欲大量饮水。
  第七、“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对太阳病厥阴伤寒证,肝经郁热,津气两伤,治以白虎加人参汤合解,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白虎加人参汤方由甘草、知母、石膏、人参、粳米五味药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其中,石膏、知母为君药,能清阳明之燥热;粳米扶脾胃生津液;人参益气生津;甘草调和诸药。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若吐若下后,七八日则当解,复不解,而热结在里。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本因吐下后,邪气乘虚内陷为结热,若无表热而纯为里热,则邪热结而为实;此以表热未罢,时时恶风。若邪气纯在表,则恶风无时;若邪气纯在里,则更不恶风。以时时恶风,知表里俱有热也。邪热结而为实者,则无大渴;邪热散漫则渴。今虽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未为结实,邪气散漫,熏蒸焦膈,故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与白虎加人参汤,散热生津。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二字之下,当有「若汗」二字,盖发汗较吐下更伤津为多也。时时恶风,当是时汗恶风,若非汗字,则时时恶风,是表不解,白虎汤在所禁也。论中谓发热无汗,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读者细玩经文自知。
伤寒,若汗、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以致热结在里,时汗恶风者,结热在表未解也;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结热在里已彰也。故曰表里俱热,宜白虎加人汤主之。以白虎能外解肌热,内清里热也。加人参者,因汗吐下后,津亡气弱,借此以益气生津也。
大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热,表多里少,故不渴也。白虎汤治阳明表里俱热,里多表少,故大渴也。今大渴燥烦,时汗恶风,是热在阳明又兼太阳也。而用白虎汤者,以阳明里热证多,太阳表热证少也。若无汗微渴,则为太阳表证多,即表里大热,又当用大青龙汤矣。
 
【集注】
  喻昌曰:玩此条本文,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己自酌量,惟热结在里,所以表热不除,况加大渴饮水,安得不以清热为急耶!
  程知曰: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以汗、吐、下后不解,故邪气乘虚结为里热;惟结热在里,所以表热不除,有恶风证也。大渴引饮,里热炽盛,安得不以白虎急解之。石膏辛寒,能清里热,兼散表热也;惟其在汗、吐、下后,故必加人参以顾其正气也。
  汪琥曰:与白虎汤加人参扶正气,以分解内外之邪热。要之,此汤惟正气虚而邪气微者宜之;若邪气甚者,不敢轻加人参也。
  王子接说:“阳明热病化燥,用白虎加人参者,何也?石膏辛寒,仅能散表热,知母甘苦,仅能降里热;甘草、粳米仅能载药留于中焦。若胃经热久伤气,气虚不能生津者,必须人参养正回津,而后白虎汤乃能清化除燥。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七八日尚不解者,当汗不汗,反行吐下,是治之逆也。吐则津液亡于上,下则津液亡于下。表虽不解,热已入于里矣。太阳主表,阳明主里,表里俱热,是两阳并病也。恶风为太阳表证未罢,然时时恶风,则有时不恶,表将解矣,与背微恶寒同。烦躁、舌干、大渴为阳明证,欲饮水数升,里热结而不散,急当救里以滋津液。里和表亦解,故不须两解之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吐下之后,气夺津伤,七八日不解,燥热内盛,而自里达表,表里俱热,热蒸窍泄,时时恶风,舌上干燥,而心内焦烦,欲饮水数升之多,主以人参白虎,清金而泻热,化气而生津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吐下后,阴液伤耗,七八日不解,已踰一候,病气当传阳明。太阳标热结在中脘,而表热依然不解,此为太阳阳明合病。时时恶风者,表热甚而皮毛开泄,外风乘之而不能受也,此为太阳未解之明证。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中脘之阳热,因津液少而益炽,此为病传阳明之明证。惟仲师主以人参白虎汤,有似专治里热而不关太阳者,不知石膏之质中含硫养,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用之,近人张锡纯之言可信也。但石膏性本微寒,欲彻表里之热者,最少亦需鸡子大一枚,否则无济,若煅而用之,则尤为谬妄(《伤寒》《金匮》用石膏方治并属生用,多至鸡子大小六枚,甚有用至二十四枚至半斤者,非以其微寒力薄乎!惟漆匠胶入殓后之棺盖则用煅石膏,取其凝固收涩也。然则白虎汤所以彻表里之热者,取其清凉透肌乎!抑取其凝固收涩乎!此又不辨自明也。更以豆腐验之,投煅石膏于煮沸之豆浆,则凝而成腐矣)。去其清凉透肌之性,一变为凝固收涩之败质,致胸膈间热痰,结而成痞,吾不知其何以谢病家也。盖白虎汤方治,要为偏于阳热而设,且以吐下伤津液之后,始用人参,故同为太阳阳明合病。太阳表病重于里热者,则宜桂枝加葛根汤,阳明里热重于太阳者,则宜白虎加人参汤。夫各有所当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