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6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前言】本条经文贯穿了“外”、“除”、“而”、“下”、“之”、“遂”、“下”、“利”、“止”、“心”、“解”、“者”等十二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了否卦、坤卦、家人、萃卦、屯卦、比卦、大壯卦、震卦、贲卦、復卦、解卦等十一卦,阐述了坎宫、离宫六气人,在丙寅术数,庚寅术数日生病时,医者违规操作,使用下法治疗,导致表里俱损,引起的“心下痞”,使用南北政联合运用手法桂枝人参汤可以和解。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
(1)太阳病,外感风寒。
(2)外证,表证。外,【易·否卦】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坤卦】義以方外。【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
(1)太阳病,外感风寒。
(2)外证,表证。外,【易·否卦】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坤卦】義以方外。【家人彖傳】男正位乎外。
(3)未,不曾,没有。
(4)除,治愈。治也。【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译】外感风寒,表证没有治愈。本句经文嵌入否卦,坤卦,家人卦,萃卦。
首先熟悉以上四卦居于什么宫位,纳干是什么数?我们了解这些的目的,就是要与中医的五运六气结合,方便术数的运用。
1,否卦,居乾宫,纳干甲,壬两数。
2,坤卦,纳干乙,庚两数。
3,家人卦,隶于巽卦,居震宫,纳干辛数。
4,萃卦,居兑宫,纳干丁数。
所谓“外证未除”,那就是卦象术数外干化合的关系。例如萃卦与乾卦外干,丁壬化合。
坤卦的外干癸数与坎卦戊癸化合。
家人卦,与艮宫的丙辛化合。
常规是阳合而阴陷,而本条经文说的是阳未合,阴却陷。是医者违规操作,使用下法。
【原文】而数下之,
(1)而,并且。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
(2)数,多次。
(3)下之,下法治疗。下,【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贵下贱。之,【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译】并且多次使用下法治疗。本句经文嵌入了屯卦,乾卦,比卦。
首先熟悉以上三卦居于什么宫位,纳干是什么数?我们了解这些的目的,就是要与中医的五运六气结合,方便术数的运用。
1,屯卦,居坎宫,纳干戊数。
2,乾卦,纳干甲,壬两数。
3,比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
以上三卦都摆设出来,宫位,术数,我们再来读经文“而数下之”,下之,由外而入内:乾卦外干是丁壬合,内陷是甲己合。坤宫外干是戊癸合,内陷是乙庚合。艮宫外为是丙辛合,内陷是辛丙合。上一句下一句联起来“外证未除,而数下之”理解外绊内陷,丁壬,戊癸,丙辛并非合,而是绊,这叫合而不化,同时不出现内陷。
【原文】遂协热下利
(1)遂,坠落,往下沉。通“坠”【易·大壯】不能退,不能遂。【易·家人】無攸遂。【易·震卦】震遂泥。
(2)协,用同“胁”。逼迫 。
(3)热,热邪。
(4)下利,腹泻。下,【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贵下贱。利,【易·贲卦】利有攸往。
【译】热邪顺势,坠落而下沉腹泻,拉肚子。本句经文嵌入大壮卦,家人卦,震卦,屯卦,贲卦。
首先熟悉以上五卦居于什么宫位,纳干是什么数?我们了解这些的目的,就是要与中医的五运六气结合,方便术数的运用。
1,大壮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
2,家人卦,隶于巽卦,居震宫,纳干辛数。
3,震卦,纳干庚数。
4,屯卦,居坎宫,纳干戊数。地支为数。
5,贲卦,居艮宫,纳干丙数。地支为寅数。
这里讲的是坎宫,离宫六气人,在丙寅术数,庚寅术数日生病时,外绊内陷,阳数先动,阴数为被动。
【原文】利下不止。
(1)利。腹泻。【易·贲卦】利有攸往。
(2)下,拉。【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贵下贱。
(3)不止,没有停止。止,【易·噬嗑卦】屦校灭止。
【译】腹泻拉的没有停止。本句经文嵌入了贲卦、乾卦、屯卦、噬嗑卦。说的是离宫的六气人,丙寅术数。
(4)除,治愈。治也。【易·萃卦】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译】外感风寒,表证没有治愈。本句经文嵌入否卦,坤卦,家人卦,萃卦。
首先熟悉以上四卦居于什么宫位,纳干是什么数?我们了解这些的目的,就是要与中医的五运六气结合,方便术数的运用。
1,否卦,居乾宫,纳干甲,壬两数。
2,坤卦,纳干乙,庚两数。
3,家人卦,隶于巽卦,居震宫,纳干辛数。
4,萃卦,居兑宫,纳干丁数。
所谓“外证未除”,那就是卦象术数外干化合的关系。例如萃卦与乾卦外干,丁壬化合。
坤卦的外干癸数与坎卦戊癸化合。
家人卦,与艮宫的丙辛化合。
常规是阳合而阴陷,而本条经文说的是阳未合,阴却陷。是医者违规操作,使用下法。
【原文】而数下之,
(1)而,并且。 【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
(2)数,多次。
(3)下之,下法治疗。下,【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贵下贱。之,【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译】并且多次使用下法治疗。本句经文嵌入了屯卦,乾卦,比卦。
首先熟悉以上三卦居于什么宫位,纳干是什么数?我们了解这些的目的,就是要与中医的五运六气结合,方便术数的运用。
1,屯卦,居坎宫,纳干戊数。
2,乾卦,纳干甲,壬两数。
3,比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
以上三卦都摆设出来,宫位,术数,我们再来读经文“而数下之”,下之,由外而入内:乾卦外干是丁壬合,内陷是甲己合。坤宫外干是戊癸合,内陷是乙庚合。艮宫外为是丙辛合,内陷是辛丙合。上一句下一句联起来“外证未除,而数下之”理解外绊内陷,丁壬,戊癸,丙辛并非合,而是绊,这叫合而不化,同时不出现内陷。
【原文】遂协热下利
(1)遂,坠落,往下沉。通“坠”【易·大壯】不能退,不能遂。【易·家人】無攸遂。【易·震卦】震遂泥。
(2)协,用同“胁”。逼迫 。
(3)热,热邪。
(4)下利,腹泻。下,【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贵下贱。利,【易·贲卦】利有攸往。
【译】热邪顺势,坠落而下沉腹泻,拉肚子。本句经文嵌入大壮卦,家人卦,震卦,屯卦,贲卦。
首先熟悉以上五卦居于什么宫位,纳干是什么数?我们了解这些的目的,就是要与中医的五运六气结合,方便术数的运用。
1,大壮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
2,家人卦,隶于巽卦,居震宫,纳干辛数。
3,震卦,纳干庚数。
4,屯卦,居坎宫,纳干戊数。地支为数。
5,贲卦,居艮宫,纳干丙数。地支为寅数。
这里讲的是坎宫,离宫六气人,在丙寅术数,庚寅术数日生病时,外绊内陷,阳数先动,阴数为被动。
【原文】利下不止。
(1)利。腹泻。【易·贲卦】利有攸往。
(2)下,拉。【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贵下贱。
(3)不止,没有停止。止,【易·噬嗑卦】屦校灭止。
【译】腹泻拉的没有停止。本句经文嵌入了贲卦、乾卦、屯卦、噬嗑卦。说的是离宫的六气人,丙寅术数。
【原文】心下痞硬
(1)心下,胃上脘部位。心,本也。【易·復卦】復其见天地之心乎。下,【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贵下贱。
(2)痞,胸中懑闷结块。不痛者为痞满,痛者为结胸。
(3)硬,坚固,与“软”相对。
【译】胃上脘处有痞块且硬,但不痛。本句经文嵌入复卦,乾卦,屯卦。是指坎宫六气人,外干戊癸合而不化,内干乙庚内陷。
【原文】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表里, 内外。指病在浅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内脏的症候。
(2)不解者,不见好转。解,【易·解卦注】解,难之散也。者,人或事物的代称。【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3)主,允许。治疗。
(4)之,虚用,无所指。【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译】内外不见好转的人,用桂枝人参汤治疗。本句经文嵌入解卦,乾卦,比卦。说的是庚寅术数,坎宫的六气人。桂枝人参汤是解表而和里,也就是南北同调,联合运用。
【名家注解】
(1)心下,胃上脘部位。心,本也。【易·復卦】復其见天地之心乎。下,【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贵下贱。
(2)痞,胸中懑闷结块。不痛者为痞满,痛者为结胸。
(3)硬,坚固,与“软”相对。
【译】胃上脘处有痞块且硬,但不痛。本句经文嵌入复卦,乾卦,屯卦。是指坎宫六气人,外干戊癸合而不化,内干乙庚内陷。
【原文】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表里, 内外。指病在浅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内脏的症候。
(2)不解者,不见好转。解,【易·解卦注】解,难之散也。者,人或事物的代称。【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3)主,允许。治疗。
(4)之,虚用,无所指。【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译】内外不见好转的人,用桂枝人参汤治疗。本句经文嵌入解卦,乾卦,比卦。说的是庚寅术数,坎宫的六气人。桂枝人参汤是解表而和里,也就是南北同调,联合运用。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为重虚其里,邪热乘虚而入,里虚协热,遂利不止而心下痞。若表解而下利,心下痞者,可与泻心汤,若不下利,表不解而心下痞者,可先解表而后攻痞。以表里不解,故与桂枝人参汤和里解表。
表未解者,辛以散之;里不足者,甘以缓之。此以里气大虚,表里不解,故加桂枝、甘草于理中汤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承上条脉微弱,协热利,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外证未除,谓太阳病未除,而数下之,是下非一次也。里因数下而虚,遂协表热而利,利下不止,里虚不固也。心下痞,里虚而邪结也,外证既未除,是表不解也,故用桂枝以解表。利下痞,里因下虚而从寒化也,其脉必如上文之微弱,故用参、术、姜、草以温里,此温补中两解表里法也。若其脉有力者,又当从甘草泻心汤之法矣。
【集注】
喻昌曰:误下而致里虚,外热乘之,变而为利不止者,里虚不守也,痞者,正虚邪实,中成滞碍,痞塞而不通也。以表未除,故用桂枝以解之。以里适虚,故用理中以和之。此方即理中加桂枝而易其名,乃治虚痞下利之法也。
李中梓曰:经云: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与葛根黄芩黄连汤。此则又与桂枝人参汤。何用药有温凉之异邪?盖彼证但曰「下之」,此则曰「数下之」;彼证但曰「利下」,此则曰「利不止」。合两论味之,自有虚实之分矣。
程知曰:表证误下,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者,治以葛根芩连。心下痞者,治以桂枝、参、术。一救其表邪入里之实热,一救其表邪入里之虚寒,皆表里两解法也。
程应旄曰:协热而利,向来俱作阳邪陷于下焦,果尔,安得用理中耶?盖不知利有寒热二证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上条论协热之因,此明下利之治也。外热未除,是表不解,利下不止,是里不解,此之谓有表里症。然病根在心下,非辛热何能化痞而软硬?非甘温无以止利而解表。故用桂枝、甘草为君,佐以干姜、参、术,先煎四物,后内桂枝,使和中之力骁,而解肌之气锐,于以奏双解表里之功,又一新加法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病,外证不解,而数下之,外热不退,而内寒亦增,遂协合外热,而为下利。利而不止,清阳既陷,则浊阴上逆,填于胃口,而心下痞硬。缘中气虚败,不能分理阴阳,升降倒行,清浊易位,是里证不解,而外热不退,是表证亦不解。表里不解,当内外兼医,桂枝人参汤,桂枝通经而解表热,参、术、姜、甘,温补中气,以转升降之机也。
太阴之胸下结硬,即痞证也,自利益甚,即下利不止也。中气伤败,痞与下利兼见,人参汤即理中汤,助中气之推迁,降阳中之浊阴则痞消,升阴中之清阳则利止,是痞证之正法。诸泻心则因其下寒上热,从此而变通者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误下之,水气与标阳俱陷心下,则为结胸。标热独陷心下,则为气痞。下后胃虚,客气上逆,则亦为气痞。但与标阳独陷心下之痞,有濡硬之别耳。若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水气合标热同陷,遂至利下不止。寒水之气,结于胃之上口而心下痞硬,仍见发热恶风之外证,仲师特以桂枝人参汤主之。炙草、白术、人参、干姜以温胃而祛寒,桂枝助脾以发汗,而外证及里痞俱解矣。所以后纳桂枝者,以里寒重于外证,恐过煎气薄,失其发汗功用也。所以日夜三服者,则以数下之后,阳气内陷,非一剂所能开泄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