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八九日”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八天的丙寅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九天的丁卯日。
第一、“伤寒吐下后,发汗。”解读本句经文直译:外感伤风感冒发热,呕下之后,医者又用汗法治疗。“吐下”是胃逆,胃逆伤津,有的人胃肠感冒,临床也会出现上吐下泻,不一定是医者使用吐法或者下法治疗。“伤寒吐下后”,是说感冒发热,身痛,脉浮紧,吐下之后,又使用汗法治疗。“吐下伤津、汗下伤液”,原本“吐下”为逆证,又“汗下”逆治,一个字概括“损”。故“阴阳表里俱虚”。
首先锁定患病之人为少阴君火子数、午数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胃气上逆证。
第二、“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在外感伤风感冒出现吐下之后,医者又使用“发汗”治疗,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1、“虚烦 ”,表现为空虚烦躁,热性病后期或外感病经过吐下后,发汗,余热未清,胸中烦热,睡眠不宁等,这是虚火内扰所致,属虚热症。
2、“脉甚微” ,脉象微弱,反映患者正气亏虚,气血不足。
3、“八九日心下痞硬”,这里“八九日”是指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八天的丙寅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九天的丁卯日。
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八天的丙寅日,
主位太羽水。客气厥阴木。中见水运。水当其位。与木相得。以行顺化。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雾霿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其法宜治厥阴之客。
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处暑节气后第九天的丁卯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寒雨降。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竹痿血便。宜调太阳之客。
“心下痞硬”表现为心窝部(即剑突下)憋闷不适,按之有抵抗感或硬满感。是由于中焦气机不利,如脾胃功能失调、水饮内停等原因导致。
4、“胁下痛”,胁下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肋部以上的部位。胁下痛可能表现为胀痛、刺痛或隐痛等。多与肝胆疾病、气机郁滞等因素有关。
其病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肝气郁结 :情志不舒、气机不畅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胸胁胀满、疼痛及心下痞硬等症状。
肝胃不和 :肝气犯胃,气机不畅,也可能导致心下痞硬及胁下疼痛。
水饮内停 :水饮之邪停聚于中焦,影响气机升降,也可能出现心下痞硬及胁下疼痛等症状。
5、“气上冲咽喉”,即是胃气上逆。是现在医学称其为:胃食管返流。胃酸及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及咽喉部,造成局部刺激,产生“气往上顶”的感觉。经曰:“气上冲咽喉,谓厥阴本证也。”常因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饮食不当等原因引起。
6、眩冒 :是指眼花眩晕的症状。
眩冒的病因分析:
气血两虚:气血不足,无法上荣头目,导致眩晕。
肝阳上亢:肝气过旺,上冲头目,引起眩晕。
痰浊中阻:痰浊阻滞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导致眩晕。
本条经文是一派虚象,故而可以排除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的两种实象。
其症状表现:
眼花:视线模糊,看不清物体。
眩晕: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在旋转或摇晃。严重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7、“经脉动惕者 ”,是指经脉肌肉跳动的症状。这通常是由于气血双虚,经脉肌肉失养所致。《灵枢·本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动惕者 ”的病因分析:
气血两虚:气血不足,无法滋养经脉肌肉,导致经脉肌肉跳动。
经脉瘀阻:经脉受到瘀血、痰浊等病理因素的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经脉跳动。
经脉动惕症状表现:
经脉跳动:可以感受到经脉或肌肉的跳动感。
肌肉震颤:严重时可能出现肌肉的震颤或抽搐。
伴随症状:如乏力、倦怠、面色无华等。
眩冒与经脉动惕的关系
眩冒和经脉动惕往往同时出现,且都与气血两虚、经脉失养有关。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当气血不足时,无法滋养头目和经脉肌肉,就会导致眩冒和经脉动惕等症状的出现。
第三、“久而成痿”,通常是指别看小小的伤风感冒,因处理不当,后期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又未得到及时治疗,导致身体出现痿弱无力的症状。痿症是指肢体筋脉迟缓,手足痿软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经曰:“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痿病与多个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特别是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尤为密切。例如:
肝气郁结 :情志不畅,多愁善感,或郁怒伤肝,会导致肝气郁结,肝木不能疏泄条达,宗筋失养而痿软不用。
肾阳不足 :房事不节,恣情纵欲,会导致肾精亏虚,阴损及阳;或元阳不足,素体阳虚,致命门火衰、精气虚冷、阳事不兴而渐成阳痿。这里的阳痿就是痿病在男性生殖器方面的一种表现。
心脾两虚 :思虑过度,劳倦伤心,会导致心气不足,心血亏耗;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大伤,气血两虚,形体衰弱,宗筋痿软,阳事不兴。这也是痿病的一种表现。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吐下后发汗,则表里之气俱虚,虚烦,脉甚微,为正气内虚,邪气独在。至七八日,正气当复,邪气当罢,而心下痞,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者,正气内虚而不复,邪气留结而不去。经脉动惕者,经络之气虚极,久则热气还经,必成痿弱。
清·吴谦《医宗金鉴》
「八、九日心下痞,下痛,气上冲咽喉」三句,与上下文义不属,必是错简。注家因此三句,皆蔓衍支离,牵强注释。不知此证,总因汗出过多,大伤津液而成,当用补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经年始可愈也。
伤寒吐下后,复发其汗,治失其宜矣,故令阳气阴液两虚也。阴液虚,故虚烦;阳气虚,故脉微;阳气微而不升,故目眩冒;阴液虚而不濡,故经脉动惕也。阳气阴液亏损,久则百体失所滋养,故力乏筋软而成痿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以八九日吐下复汗,其脉甚微,看出是虚烦,则心下痞硬、胁下痛、经脉动惕,皆属于虚,气上冲咽喉、眩冒,皆虚烦也。此亦半夏泻心症,治之失宜,久而成痿矣。若用竹叶石膏汤,大谬。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吐下而又发汗,阳虚生烦,脉甚微弱,至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疼痛,缘阳亡土败,胃气上逆,碍胆经降路。胆脉自胃口而循两胁,胆经壅塞,故心下痞而胁下痛,胃口堵塞,肺气不得下行,故上冲咽喉。肺胃上逆,阳气升浮,旋转不宁,故头目眩冒。浊气郁蓄,而不疏通,经脉莫容,故动惕不安。如是者,久而成痿。盖肝司营血,而主筋脉,血旺筋柔,是以不痿。甲水逆升,相火上炎,乙木下陷,郁而生风,营血瘀涩,经气不畅,风木抑遏,是以动摇。久而经脉失养,故成痿病也。
《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络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前之会,会于气冲,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而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阳明,下降,则化金水,金水收藏,相火下秘,而温肾肝,木气滋荣,故筋脉轻健而不痿软。阳明不降,胃逆胆升,火泻而水寒,生气枯槁,筋脉不荣,是以成痿。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吐下之后,津液已虚,更发其汗,津液更虚,血与汗同体而异用,故夺血者不可发汗。液与精异物而同源,故失精家亦不可发汗。今津液伤于吐下,复发其汗,则其血必虚,血虚则心烦而脉微。病延八九日,已在两候当传阳明之期,胃液以汗而生燥,肝胆与胃同居中部,而掩覆于胃之右侧,时出余液入胃,为消融水谷之助。胃燥则肝胆俱燥,胆火上逆,则心下痞硬,但此证心下无水,虚气成痞,按之当濡,而转见硬者,标热自上而下,其气衰,客气自下上攻,其气盛。方盛之气,不可屈抑,故硬也。胁下为下焦水道之冲,自肾而下,即由下焦输出膀胱,以吐下后之发汗,致太阳腑气上逆,而中焦水道为虚气所格,不能由肾下走膀胱,故胁下痛。阴竭而阳亢,噫气仍上冲咽喉,此气即心下结痞,胃中浊热之气,此证与后文胸有寒之瓜蒂散证相似,其不同者眩冒耳。寒水结为痰涎,故阻厄肺气,噫气反上冲咽喉而鼻窍不通,阴伤而阳越,故噫气亦上冲咽喉,以致颠眩而郁冒。设令阴虚阳亢,未见经脉动惕,此往尚无遗患,若浮阳暴冲于上,一身脉络,为之跳荡不宁,则血分既耗折殆尽,终以不能养筋,久而成痿。痿者,枯萎而不荣也。
究病原所自出,盖不出于吐下,而出于吐下后之发汗。津液既损于前,而又重发其汗竭之,故虚阳益张而不可遏。愚谓此证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最为近似,柴胡汤以散心下之痞,通胁下之痛,龙骨、牡蛎以收暴发之浮阳,然后养阴补血以善其后,或亦千虑之一得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