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64条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 2025-02-12 09:12 我要评论

【原文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原文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前言】本条经文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午数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伤寒时,医者在经过峻烈的下法治疗后,又误用发汗法,导致患者出现心下痞满的症状,同时还伴有恶寒,这表明表邪仍未解除。那么治疗太阳病伤寒时注重表里同治、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描述太阳病伤寒证经过误治(如大下后复发汗)后,出现心下痞(即上腹部不适、满闷感)和恶寒(即怕冷)等症状的情境下。此时,由于表邪(即外感病邪)未解,而里邪(即内生病邪)已结,形成了表里同病的局面。《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病伤寒证治疗的重要原则。当太阳病伤寒证表现为表证时,应使用桂枝汤来解表;当太阳病伤寒证表现为里证(心下痞满)时,应使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来攻痞。同时,这两句经文也体现了中医治病时“先解表后攻里”的治疗原则。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大下”二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同时结合15条、154条术数相鉴别。


  第一、“伤寒,大下后。”解读本句经文直译:是指太阳病伤寒证患者在经过峻烈的下法治疗后。下法通常是使用泻药来排除体内的病邪或实热。所用“下法”治疗,必须有可下之因,否则再弱智的医者,也不可能用下法。
  解读本条经文时,我们第一个要熟悉的经文《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这句经文是谈少阴君火子数六气人群,疾病起于终之气在小雪节气后庚辰日,疾病暴发于二之气立夏节气后辛巳日。是患太阳病中风证兼阳明里实证时,故医者使用了下法治疗。
  我们第二个要熟悉的经文经《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少阳相火寅数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痞证。概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大寒节气第一天的己丑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十四天的戊子日。
  为何谈这两条经文,因这两条经文与本条经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句经文里有两个关键字,值得我去研究。
  ①大,嵌大有卦,其数辛巳,大有卦的综卦是火天同人卦,其数是壬寅。
  ②下,嵌泰卦,其数庚辰,但泰卦的互卦为归妹卦,其数为癸卯。
  但“大”,“下”同时都嵌乾卦,其数甲午。甲午数是锁定少阴君火午数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伤寒证,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十三天的壬寅日,疾病暴发于立秋节气后第一天的癸卯日。
  而第154条经文里己丑数,与本条经文有何联系呢?己丑数是天雷无妄卦,它的互卦是风山渐卦,而风山渐的错卦和综卦均是归妹卦,这个理解可能大家大脑不够用,如果细读经文“大下后,又复发汗”就是一错再错的意思,那就与本句经文吻合上了,巧的是无妄卦动三爻是火天同人卦,其数壬寅,归妹卦其数癸卯,九九又归一了,这就是医易同源,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真谛。
  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十三天的壬寅日,主位太羽水。客气厥阴木。中见木运。太角下加厥阴之时。运与气符。其化和平。又居水位。水木相得。其化乃顺。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气平之时。不应有疾。或有疾者。气有所承。不能无侮。所谓邪中执法也。经曰。中执法者。其病速而危。宜治厥阴之客。
  疾病暴发于立秋节气后第一天的癸卯日。主位太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火运。寒湿之气。下奉少阴之令。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这是目前医者一错再错,最难拿捏的太阳病太阴并厥阴证。
  第二、“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本句话经文描述的是太阳病伤寒证在误治(如大下后复发汗)后的一种症状表现及病机判断。具体含义为:太阳病伤寒证在经过峻下之后,又误用发汗法,导致患者出现心下痞满的症状,同时还伴有恶寒,这表明表邪仍未解除。
  1、“复发汗 ”:指患者在太阳病伤寒证过程中,已经接受过发汗治疗,但病情未愈,再次发汗。这往往是误治的一种表现,因为发汗需根据病情适量,过度发汗会损伤正气。
  2、“心下痞” :是患者自觉胃部有堵塞、胀闷的感觉,但触摸时并无明显的疼痛或凸起。这通常与中焦脾胃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可能是误治后邪气内陷,与中焦气机阻滞所致。
  3、“恶寒” :是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的一种症状。恶寒是表邪未去的标志性症状,表明病邪仍在肌表,正气与邪气相争,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
  4、“表未解也”:是对上述症状的病机总结。由于误治导致表邪未解,同时邪气内陷形成热痞,因此出现心下痞满和恶寒并见的症状。
  第三、“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本句经文体现了中医在治疗太阳病伤寒证时注重表里同治、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描述太阳病伤寒证经过误治(如大下后复发汗)后,出现心下痞(即上腹部不适、满闷感)和恶寒(即怕冷)等症状的情境下。此时,由于表邪(即外感病邪)未解,而里邪(即内生病邪)已结,形成了表里同病的局面。
  治疗原则:
  1、
不可攻痞 :是指在治疗时,不能急于攻伐心下的痞结。因为此时表邪未解,如果盲目攻痞,可能会使表邪内陷,加重病情。
  2、当先解表:指在治疗时,应首先解除表邪。表邪得解,则里邪易于消散,同时也可避免表邪内陷的风险。
  3、表解乃可攻痞 :指表邪解除后,才可以进一步攻伐心下的痞结。此时,里邪已失去表邪的支援,攻伐起来更为容易,且不易引起病情反复。
  第四、“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这两句经文是《伤寒论》中关于太阳病伤寒证治疗的重要原则。当太阳病伤寒证表现为表证时,应使用桂枝汤来解表;当太阳病伤寒证表现为里证(心下痞满)时,应使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来攻痞。同时,这两句经文也体现了中医治病时“先解表后攻里”的治疗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灵活选用或加减使用这两个方剂。
  1、“解表宜桂枝汤。”在治疗太阳病伤寒证时,如果需要解表(即发散外邪,解除表证),则适宜使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组成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桂枝汤的功效 :桂枝汤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项强痛、恶风自汗、或恶寒、鼻鸣干呕等。
  使用注意 :解表剂多用辛散轻宣之品,故煎药时间不宜太久,以免药性耗散,影响疗效。服后取汗,但不可发汗太过,以防损伤正气。
  2、“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在治疗太阳病伤寒证时,如果需要攻痞(即消除心下痞满的症状),则适宜使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组成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用法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即,用开水冲泡后服用,而非煎煮。
  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功效 :大黄黄连泻心汤具有泄热消痞的功效,主治伤寒表症用泻药攻下后,再发其汗,导致的心下痞塞等症状。
  使用注意 :大黄黄连泻心汤应泡服而非煎服,因为泡服主要取其气,气往上走,能更有效地消除上焦的热痞;而煎服则取其药味和药质,可能导致药性直下,不利于消除上焦的热痞。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大下后,复发汗,则表里之邪当悉已。此心下痞而恶寒者,表里之邪俱不解也。因表不解而下之,为心下痞,先与桂枝汤解表,表解,乃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攻痞。《内经》曰∶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先下后汗,治失其序矣。邪热陷入,心下痞结,法当攻里。若恶寒者,为表未尽也,表既未尽,则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者,以其为已汗已下之表也。攻痞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者,以其为表解里热之痞也。
 
【集注】
 『活人书』云:大抵结胸、痞皆应下,然表未解者,不可攻也。
  方有执曰:表非初病之表,乃下后复汗,疏缓其表之表也。解犹救也,如解渴、解急之类是也。解表与发表不同,伤初病之表当发,故用麻黄汤;此以汗后之表当解,故曰宜桂枝汤。
  张璐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先里后表,颠倒差误。究竟已陷之邪痞结心下,证兼恶寒,表邪不为汗衰,即不可更攻其痞,当先行解肌之法以治外,外解已后,乃用大黄黄连攻其邪热凝聚之痞,方为合法。
  【方解】痞虚邪,而用大黄、黄连,能不起后人之疑耶?然仲景使人疑处,正是使人解处。
盖因后人未能细玩,不得其法,竟煎而服之,大悖其旨矣。观其以滚沸如麻之汤,渍大黄、黄连,须臾绞去滓,仅得其无形之气,不重其有形之味,是取其气味俱薄,不大泻下。虽曰攻痞,而用攻之妙,不可思议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心下痞,是误下后里症;恶寒,是汗后未解症。里实表虚,内外俱病,皆因汗、下倒施所致。表里交持,仍当遵先表后里,先汗后下正法。盖恶寒之表,甚于身疼,心下之痞,轻于清谷,与救急之法不同。
此四条是有表里症,非桂枝本病,亦非桂枝坏病。仲景治有表里症,有两解表里者,有只解表而里自和者,有只和里而表自解者,与此先救里后救表、先解表后攻里,遂成五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下后复汗,阳亡土败,遂成痞证。而外见恶寒者,表未解也。盖阴气外束,阳郁不达,则见恶寒。外见恶寒,则内必发热,内热痞郁,法应攻之。而表未解者,不可攻也,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从中风例,用桂枝汤,病在汗下后,是以不用麻黄,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去其痞郁之上热也。
  上章用桂枝人参汤双解表里,此用桂枝汤解表,大黄黄连攻痞者,以上则外热而内寒,此则外寒而内热,攻补不同也。温中解表,可以并用,攻里发表,不可双行,故仲景于宜攻之病而有表证,皆先表而后下。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大下后,标阳郁陷心下,已足成痞。复发汗以伤胃液,则胃液虚而客气益逆,标阳客气并居心下,因而成痞。虚气成痞则按之濡,加以客气上逆则按之硬。若表证已解,更不虞水气之内陷,要不妨直行攻痞。惟病者恶寒,则卫气束于表寒,其脉必见浮紧,正需麻黄汤以解皮毛,俾水气悉从汗解,然后可徐图攻痞,此亦先解其表后攻其里之例也。然则本条言解表宜桂枝汤者,直传写之误也(桂枝本为解肌,恶寒则病在皮毛,不在肌肉,不可误)。
  至于痞成于大下之后,表寒不与标阳俱陷,原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加以发汗,胃中津液益涸,而大便不行,胃中燥气上逆,则肺与心并受灼烁,故用黄芩、黄连以清心肺,大黄以除胃实,痞乃随胃实而俱消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