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前言】本句经文解读首先锁定患病人群为少阴君火午数的六气人,患得太阳病中风证,疾病起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十二天的甲寅日,疾病暴发于立秋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卯日。医者使用下法治疗后,出现喘病,因病不在表,而是在肺,导致肺热壅盛,故应使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麻黄杏仁石膏汤来和解。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若”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若”嵌观卦,因“下”则“逆”,分析疾病时应是临卦,从而找出疾病暴发的时间,推出疾病起病时间为甲寅数。
第一、“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我们简单的直译:“下”通常指的是使用泻下药的治疗方法,而“桂枝汤”则是一种常用的解表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中风证,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当泻下后患者出现汗出而喘、无大热的症状时,这通常表明体内有热邪壅盛,且可能已影响到肺脏。此时,若再使用桂枝汤,可能会因桂枝的温燥之性而加重体内的热邪,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如果解读经文都是用这种思路去解释的话,那对于后学者永远没有新的突破口,越解释就越浆糊。解读本条经文时,我们需要与63条作鉴别:63条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本条是“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疾病既然列入太阳篇,相同的是疾病在太阳;不同的是63条病在中太阳,而162条疾病在下太阳;前者用汗法后,而后者用下法后;但结果均“不可更行桂枝汤”。
解读经文时,遵守“三因”原则:首先要知道何人得病?在63条患病之人是少阴君火午数的六气人群,而162条仍然是少阴君火午数的六气人群;63条患病的时间:疾病起于五之气秋分后第二个申日即丙申日,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十一日即丁酉日;本条经文疾病起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十二天的甲寅日,疾病暴发于立秋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卯日。有人会说这个又能说明什么呢?
我只能用卦象上去解释,63条解卦,其数为丙申,是疾病起于的时间;而本条既济卦,其数为甲寅,也是疾病起于的时间;我们要明白解卦的互卦是既济卦,故此有此一说:“发汗后”与“下后”,均“不可更行桂枝汤”。
“更行”,古人称“改嫁”,这里应理解为“改用或者换用”,当没有摸清病邪的来路以及不完全了解桂枝汤功能时,不可以改用桂枝汤来治疗。假如使用桂枝汤治疗后,会出现什么样后果呢?看下文。
第二、“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在经文63条无“若”字,本条则在“汗出而喘”前加了一“若”字。在上一条讲过“若”字嵌观卦,观卦的本义是由下向上看。本条经文是“逆”象,应该是由上向下看才是对的,有居高临下之意。那就是嵌临卦,其数乙卯,对于午数的六气人来说,疾病则暴发于四之气立秋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卯日,其疾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十二天的甲寅日。“若”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在三因制宜,病人患得病时间固然重要。
“汗出而喘,无大热”,有的人假如汗出,并且还有喘气,又没发热的情况,医者使用下法,邪由外而入内,邪不在表,而是在肺。喘者,肺脏疾病。在这种情况下,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杏石甘汤)可能是一个更合适的选择。该方剂能够宣肺平喘、清热生津,适用于邪热壅肺、汗出而喘的证候。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可以使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的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来和解。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由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等中药材组成。具体配方用量通常为麻黄5g、杏仁9g、石膏18g、甘草6g。
功效与作用:
1、解表散寒:麻黄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能够帮助驱散体表的风寒,缓解因外感风寒引起的恶寒、发热等症状。
2、宣肺平喘:杏仁和石膏的组合有助于宣肺降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因肺热引起的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
3、清热解毒:石膏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能够清除肺热,减轻因热邪引起的咳嗽、痰黄等症状。
4、润肺止咳:甘草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能够缓解咳嗽、喉咙痛等症状,同时调和诸药,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5、调和营卫:麻杏石甘汤能够调和营卫,即调整体内的气血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恢复健康。
主治疾病: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证未尽,热邪壅肺者。
用法用量:取四味药材,加水1400毫升,先煮麻黄,待水减少400毫升后,去上沫,再加入其他药材,煮取400毫升药液,去渣后温服。该药未明确指出服药的具体时间,服药时间对药效的影响不大,饭前服或者饭后服都可以。
以下是麻杏石甘汤的十种搭配方案,但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调整:
1、麻杏石甘汤合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具有温中散寒、益气复脉的功效,与麻杏石甘汤合用,可增强温肺散寒、止咳平喘的效果。
2、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汤具有温肺化痰、降气消食的功效,与麻杏石甘汤合用,适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
3、麻杏石甘汤合二陈汤 :二陈汤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与麻杏石甘汤合用,可增强化痰止咳的效果。
4、麻杏石甘汤合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的功效,与麻杏石甘汤合用,适用于治疗梅核气、咳嗽气喘等症状。
5、麻杏石甘汤合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汤具有降气疏壅、引火归元的功效,与麻杏石甘汤合用,可治疗喘咳短气、胸膈满闷等症状。
6、麻杏石甘汤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功效,与麻杏石甘汤合用,适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咳嗽气喘等症状。
7、麻杏石甘汤加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和胃的功效,与麻杏石甘汤合用,可治疗外感发热等症状,尤其适用于小孩。
8、桑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以桑叶代麻黄) :桑叶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的功效,与麻杏石甘汤中的其他药材合用,可治疗温热性伏邪郁闭、内热等症状。
9、薄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以薄荷代麻黄) :薄荷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的功效,与麻杏石甘汤合用,适用于治疗外有表郁温邪、内有内热等症状。
10、麻杏石甘汤加消风散 :消风散具有疏风除湿、清热养血的功效,与麻杏石甘汤合用,可治疗湿疹、太阳阳明湿热湿性皮肤病等症状。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前第三卷二十六证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为与此证治法同。汗下虽殊,既不当损正气则一,邪气所传既同,遂用一法治之。经所谓若发汗、若下、若吐后是矣。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详上条,受病两途,同乎一治之法也。又有下后身无大热,汗出而喘者,知邪亦不在表而在肺,故亦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治肺也。彼之汗后喘,此之下后喘,虽其致病之因不同,而其所见之证不异,所以从其证,不从其因,均用此汤,亦喘家急则治其标之法也。
【集注】
方有执曰:汗与下虽殊,其为反误致变之喘则一,惟其喘一,故同归一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二条(63条和本条)无字,旧本讹在大热上。前辈因循不改,随文衍义,为后学之迷途。仲景每于汗下后表不解者,用桂枝更汗而不用麻黄。此则内外皆热而不恶寒,必其用麻黄汤后寒解而热反甚,与“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下后而微喘者”不同。发汗而不得汗。或下之而仍不汗喘不止,其阳气重也。若与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下咽即毙矣。故于麻黄汤去桂枝之辛热,加石膏之甘寒,佐麻黄而发汗,助杏仁以定喘,一加一减,温解之方。转为凉散之剂矣。未及论症,便言不可更行桂枝汤。见得汗下后表未解者,更行桂枝汤,是治风寒之常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下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气,肺郁生热,蒸发皮毛,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寒里热,宜麻杏甘石双解之可也。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章,救表宜桂枝汤,又,伤寒大下后复汗,心下痞章,解表宜桂枝汤,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章,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未尝必禁桂枝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未经下后,则脾实而胃濡,既下则脾虚而胃燥。桂枝汤所以发脾脏之气出肌肉而为汗者也。脾虚不能作汗,故桂枝汤为禁例,此即上节「下后气不上冲,不得与之」之说也。气上冲则为喘,前此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加厚朴以舒胸膈,加杏仁以宣肺气,以肺为主气之脏。喘家,为表未开而肺气郁也。此可知气上冲之可与桂枝汤,初未尝专指本方也。但喘之为病,究系麻黄本证,桂枝加厚朴杏子,犹非主治之证方。观于无汗而喘之用麻黄汤,咳而微喘之用小青龙汤,其余已可概见。表气不因下后而陷,故汗出而喘。下后胃家不实,故无大热。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用麻黄、杏仁开肺而通皮毛,石膏、甘草助脾而泄肌理,则表寒里热并散,喘定而热解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