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67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 2025-02-19 09:59 我要评论

【原文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为脏结,死。

【原文167】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为脏结,死。
 

 
【前言】本条经文描述了脏结的症状、成因以及预后,为中医临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阐述了太阳病阳先动为结胸,阴先动为“心下痞”,外邪入侵时阳数,也有姗姗来迟之时,故阴动而阳陷,先有“痞”,后生“痛引少腹”,老病未愈又生新病,少阴传入厥阴,故属藏结之死证。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素”、“阴”、“死”三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素”字嵌履卦,而知误下导致“脉促胸满”,医者未解,而留下“老疾”“阴”、“死”二字嵌中孚卦,术数虽相同,辨病当先辨人;辨时当先辨术数之阴阳,辨阴阳时,应知起病与暴病之先后,辨证时应辨清脏结与心下痞相鉴别。

   第一、“病胁下素有痞。 ”本句经文直译:指病人素来肋下就有痞块或痞积。对于外感病来讲,这是内伤病。脏结已经日久导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病入血分已经形成了有形的痞块积聚。如果这样的理解,给后学者带来的是绕圈圈,打转转,无破冰之力。
  “病”,既然是列入太阳篇,自然为“太阳病”,故经文应该“病,胁下素有痞。”本句经文是承上条经文而来,“胁下”系厥阴循环路线。“素有痞”此三字,必须细心研读,不能一带而过,很多人认为“素有”理解为原来早就有,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就是“旧病”或者“老疾”,即便是“老疾”,也有原由,不能一带而过,应刨根问底,故应拆开来理解,一究到底。“素”履卦,其数戊辰,它是讲“脉促胸满”(见伤寒论第21条)这句经文而言,因医者错误的使用下法,导致胸阳不足,而出现的胸膈壅塞,堵着难受而留下的病根。何来这样分析呢?因为履卦动四爻是风泽中孚卦,其数辛卯数,即是风泽中孚卦。因错误使用下法后,正确的理解应是病由太阳传少阴至厥阴,但又逢到客邪(客气太阳)当值,故而引发下列症状出现。
   第二、“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痞块连接在肚脐旁边。胁下为肝、脐旁大腹为脾,说明脏结病及三阴。痞块部疼痛的时候,引起少腹疼痛,且疼感进入会阴部。“少腹”为肝肾之所,因肝经络阴器,肾开窍于二阴。肋下、脐旁、少腹至阴筋,为三阴之分野。而“入阴筋”是指使阴筋挛缩,也叫“缩阴证”,多见于男性,男性的睾丸、阴茎会由于腹部筋脉的剧烈痉挛而被牵引至腹部。
  ①阴,嵌中孚卦,其数辛卯,我前面讲过本条经文是承上条经文而来,其患病之人少阴君火之人,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一天的庚寅日,疾病暴发时间是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五天的辛卯日
  第三、“此名脏结,死。” 此病称为“脏结”属于死症。脏结是内脏阳气虚衰,阴阳凝结之病,属于正虚邪实。此条反映出病家肝脾肾三脏皆虚衰,阴寒凝结于三阴之部位,故病情危重。在古代,对于病入三阴的这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攻不得、补不得,虽然不会马上就死,但痊愈无期,故曰死。
  ①死,嵌中孚卦,其数辛卯,卦辞曰:“君子以议狱缓死。”患病之人是少阳相火之人,疾病起于时间是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二天的辛卯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秋分节气第二天庚寅日。
  我们学习前面几条经文总结:病起于阳数为“结胸”,病起于阴数为“心下痞”,结胸病是对少阴人群,太阳病而言;“心下痞”是对少阳相火人群太阳病而言。这里谈到“脏结”,则是先有“痞”的前提,病是由不及之数阴动,而“阳陷”,故曰:先绝。疾病由太阳传入少阴再至厥阴。
  脏结与痞的鉴别
  1、脏结,①状似结胸的一种病症。多因太阳病误下,邪气乘虚入里,与阴寒互结所致。治宜温脏散结。《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②胁下素有痞块,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的一种难治病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病引少腑,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2、痞:①指胸腹部满闷不舒,按之不痛的疾患。《伤寒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②指胸腹部积块,属积聚类。《临证指南医案》痞有二义。痞结成形之痞,是病胸膈痞满。是症痞结之痞,即积聚之类。


  延伸现代医学解释:
  在现代医学中,脏结一证与肝硬化、肿瘤、慢性胰腺炎等诸多疾病相关,尤其是肝癌。其病程发展通常表现为:
  萌发期 :肝经郁热,脾虚不运。
  早期 :长期肝郁导致肝经经络阻滞,能量聚集,能级逐步升高,细胞开始发生质变,患者开始消瘦。
  晚期 :痞块(癌块)出现,症状明显。晚期一旦外感发热,则基本无法治疗。
  治疗与预后
  治疗 :脏结证病情较重,病机复杂难解,没什么令人满意的治疗方剂。今人认为,治疗上应先辨明是何脏,再采取攻补兼施的治疗方法。例如,脏结属寒凝肝脉、筋脉失养者,可用多支艾条一同点燃,灸关元、气海、会阴,内服养血、通阳、散寒、解痉药物,病情或可缓解。
  预后 :脏结证预后不良,但需注意不要把普通的缩阴证当作脏结死证看待。脏结死证素有胁下痞的宿疾,而一般的缩阴证没有宿疾。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素有宿昔之积,结于胁下为痞。今因伤寒邪气入里,与宿积相助,使脏之真气,结而不通,致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而死。
 
清·吴谦《医宗金鉴》
  病藏结之人,若下素有痞连在脐旁,新旧病合,痛引少腹,入阴筋者,其邪又进厥阴,乃属藏结之死证也。
 
  程知曰:宿结之邪,与新结之邪交结而不解,痞连脐旁,脾藏结也;痛引少腹,肾藏结也。自入阴筋,肝藏结也;三阴之藏俱结矣,故主死。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藏结有如结胸者,亦有如痞状者。素有痞而在胁下,与下后而心下痞不同矣。脐为立命之原。脐旁者,天枢之位,气交之际,阳明脉之所合,少阳脉之所出,肝脾肾三藏之阴凝结于此,所以痛引小腹入阴筋也。此阴常在,绝不见阳。阳气先绝,阴气继绝,故死。少腹者,厥阴之部,两阴交尽之处。阴筋者,宗筋也。今人多有阴筋上冲小腹而痛死者,名曰疝气,即是此类。然痛止便苏者,《金匮》所云“入藏则死,入府则愈”也。治之以茴香、吴萸等味而痊者,亦可明藏结之治法矣。卢氏将种种异症,尽归藏结,亦好奇之过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肝脉行于两胁,素有痞者,肝气之郁结也。脐当脾胃之交,中气所在,胁下之痞。连在脐旁,土败木郁,肝邪之乘脾也。肝主筋,自少腹而结阴器,前阴者,宗筋之聚,肝气郁结,则痛引少腹,而入阴筋。土木郁迫,痞塞不开,此名脏结。久而木贼土崩,必主死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痞由腰下斜入少腹,粗细类竹竿,约长数寸,色青而坚,痛不可忍,病者大小便不通,予向者亲见之)
  此节仲师发明太阳腑气阴寒凝沍之死证,惟黄坤载谓:「藏结之证,阴盛则寒,阳复则热,阴为死机,阳则生兆。」尚为近是,余说俱不可通。张隐庵注此条,牵涉三阴,纠缠不清,值盲人评黑白耳。惟解「素」字为「现在」,如《中庸》素富贵之素,则确不可易,谓骤起之急证也。胁下为少阴肾脏,肾与太阳膀胱为表里。所谓藏结者,寒结少阴之藏,与肝脾固无关也。脐之两旁为输尿管,由肾下达膀胱之道路,《内经》谓之下焦(《灵枢》云:「下焦别回肠注于膀胱」)。太阳寒水下输之路,由胁下穿肾关,从脐之两旁直走少腹,下出阴筋,是为溺。太阳之气,由膀胱而上出脐旁输尿管,穿肾藏至胁下,抵中焦,出皮毛,是为汗。寒凝肾藏,则小便不通。寒结膀胱,则表汗不彻。今以肾藏暴感阴寒而痞在胁下,使膀胱阳气犹存,蒸气渐渍肾藏,表汗时出,小便时通,则脐旁之输尿管,尚不至痛引少腹而入阴筋。惟其少阴之藏,阴寒凝固,于是由脐旁输尿管走窜太阳之府,而痛入阴筋,此为太阳阳气下绝,而寒水之府与寒水之藏,直如冬令之水泽,腹坚绝无一线生机。仲师盖深明内藏关系,故特于太阳篇发明此条。窃意此证重用附、桂至一二斤,或当于十百中挽救一二。仲师可作,或不以予言为罪谪也。(俗工泥于《内经》肝小则藏安,无胁下之病,遂误认胁下之病为肝病,而不知肝胆主疏泄而性条达,三焦受气于胆而行水道,有所拂郁则失其疏泄之能而水道为之不通。可见胁下之病,为肾与三焦膀胱之病,而非肝之本病矣)。
  四明门人张永年向不知医,以为此证即近世所谓夹阴伤寒,病出于房后冒寒饮冷,颇为真切,因附存之,以备参考(昔在甲辰年六月,予弟振甫曾患此,宿于娼家房后饮冷所致。予用时俗验方白术三两,肉桂三铢,吴萸、公丁香各三铢,一服而大小便俱通。惟通后不曾以温药调理,下利二十余日方愈。按此证可用大剂四逆汤)。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