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七。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前言】本条经文锁定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寒痰壅滞胸膈证,概括疾病起于终之气,发于四之气,导致气上冲咽喉,呼吸困难,使用吐法瓜蒂散和解。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如”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如”嵌离卦,而离卦的错卦是坎卦,其数庚寅,从而概定了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一天的庚寅日,疾病暴发时间是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五天的辛卯日。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七。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前言】本条经文锁定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寒痰壅滞胸膈证,概括疾病起于终之气,发于四之气,导致气上冲咽喉,呼吸困难,使用吐法瓜蒂散和解。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如”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如”嵌离卦,而离卦的错卦是坎卦,其数庚寅,从而概定了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一天的庚寅日,疾病暴发时间是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五天的辛卯日。

第一、“病如桂枝证 ”,“病”是指太阳病,“桂枝证”是指太阳病中风证。患者的症状与桂枝汤证相似,可能包括发热、汗出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如桂枝证”并非完全等同于桂枝汤证,而是指67条所述苓桂术甘汤证鉴别。
①如,嵌离卦,其数庚申,本条经文并非谈庚申数,病象中风证,但并非是。也就是说并非是离卦,而是离卦的错卦坎卦。坎卦其数庚寅,是要告诉我们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一天的庚寅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厥阴木。中见金运。金生水。水生木。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雾霿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宜治厥阴之客。
疾病暴发时间是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五天的辛卯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寒雨降。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第二、“头不痛,项不强 ”这是与桂枝汤证相鉴别的关键点。桂枝汤证中可能有头痛、项强的症状,而此处的患者并无这些症状。
第三、“寸脉微浮,胸中痞硬。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今寸脉微浮,则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有外发之势,而在胸中,胸中痞病按之且硬。是胸中有寒痰或宿食等病邪壅滞的表现,导致胸部感觉满闷不适。
第四、“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是指病邪上冲的表现,患者可能感到气息受阻,呼吸不畅。
第五、“此为胸有寒也 ”这里的“寒”指的是寒痰或寒邪壅滞在胸中,此病名为:患得太阳病寒痰壅滞胸膈证。
第七、“当吐之,宜瓜蒂散” ,由于病邪在胸中,且表现为上冲之势,因此应采用吐法来祛除病邪。瓜蒂散是涌吐法的代表方剂,适用于此证。
①当,嵌履卦,“履”来意为脚印,引申为仔细鉴别。实际上是说本条经文的“气上冲胸”应当与第67条中“气上冲胸”作鉴别。患病之人均为少阴君火午数六气人,但是它的发病时间有异,67条疾病起于霜降节气的庚申日。疾病暴发于处暑节气后第四天的辛酉日。其临床“气上冲胸”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是因水气上凌而导致“气上冲胸”;本条经文是寒痰壅滞于胸中导致“气上冲胸”。
瓜蒂散
瓜蒂散适用于胸中有寒痰或宿食等病邪壅滞所致的病症,具有涌吐痰涎、祛湿退黄等功效。
具体来说:
涌吐痰涎 :瓜蒂散能促使人体将积聚在咽喉、胸膈等部位的痰涎吐出,从而缓解气道阻塞,使呼吸恢复通畅。
祛湿退黄 :瓜蒂散有助于去除湿气,恢复肝胆的正常功能,从而减轻黄疸症状。
治疗风痰癫痫 :瓜蒂散能将体内的风痰排出体外,减少风痰对脑部的刺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癫痫的发作。
缓解宿食停滞 :瓜蒂散能将胃内尚未消化的宿食吐出,减轻胃肠负担,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①如,嵌离卦,其数庚申,本条经文并非谈庚申数,病象中风证,但并非是。也就是说并非是离卦,而是离卦的错卦坎卦。坎卦其数庚寅,是要告诉我们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一天的庚寅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厥阴木。中见金运。金生水。水生木。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雾霿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宜治厥阴之客。
疾病暴发时间是四之气大暑节气后第五天的辛卯日。主位少宫土。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寒雨降。民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宜治太阳之客。
第二、“头不痛,项不强 ”这是与桂枝汤证相鉴别的关键点。桂枝汤证中可能有头痛、项强的症状,而此处的患者并无这些症状。
第三、“寸脉微浮,胸中痞硬。 ”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今寸脉微浮,则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有外发之势,而在胸中,胸中痞病按之且硬。是胸中有寒痰或宿食等病邪壅滞的表现,导致胸部感觉满闷不适。
第四、“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 是指病邪上冲的表现,患者可能感到气息受阻,呼吸不畅。
第五、“此为胸有寒也 ”这里的“寒”指的是寒痰或寒邪壅滞在胸中,此病名为:患得太阳病寒痰壅滞胸膈证。
第七、“当吐之,宜瓜蒂散” ,由于病邪在胸中,且表现为上冲之势,因此应采用吐法来祛除病邪。瓜蒂散是涌吐法的代表方剂,适用于此证。
①当,嵌履卦,“履”来意为脚印,引申为仔细鉴别。实际上是说本条经文的“气上冲胸”应当与第67条中“气上冲胸”作鉴别。患病之人均为少阴君火午数六气人,但是它的发病时间有异,67条疾病起于霜降节气的庚申日。疾病暴发于处暑节气后第四天的辛酉日。其临床“气上冲胸”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是因水气上凌而导致“气上冲胸”;本条经文是寒痰壅滞于胸中导致“气上冲胸”。
瓜蒂散
瓜蒂散适用于胸中有寒痰或宿食等病邪壅滞所致的病症,具有涌吐痰涎、祛湿退黄等功效。
具体来说:
涌吐痰涎 :瓜蒂散能促使人体将积聚在咽喉、胸膈等部位的痰涎吐出,从而缓解气道阻塞,使呼吸恢复通畅。
祛湿退黄 :瓜蒂散有助于去除湿气,恢复肝胆的正常功能,从而减轻黄疸症状。
治疗风痰癫痫 :瓜蒂散能将体内的风痰排出体外,减少风痰对脑部的刺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癫痫的发作。
缓解宿食停滞 :瓜蒂散能将胃内尚未消化的宿食吐出,减轻胃肠负担,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病如桂枝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言邪在表也。头痛、项强,为桂枝汤证具。若头不痛,项不强,则邪不在表而传里也。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今寸脉微浮,则邪不在表,亦不在里,而在胸中也。胸中与表相应, 故知邪在胸中者,犹如桂枝证而寸脉微浮也。以胸中痞硬,上冲咽喉不得息,知寒邪客于胸中而不在表也。《千金》曰∶气浮上部,填塞心胸,胸中满者,吐之则愈。与瓜蒂散,以吐胸中之邪。
其高者越之,越以瓜蒂、豆豉之苦;在上者涌之,以赤小豆之酸。《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
清·吴谦《医宗金鉴》
病如桂枝证,乃头项强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也。今头不痛,项不强,是桂枝证不悉具也。寸脉微浮,是邪去表未远,已离其表也。胸中痞,气上冲喉不得息,是邪入里未深而在胸中,必胸中素有寒饮之所致也。寒饮在胸,不在肌腠,解肌之法,无可用也。痞在胸,而不在心下,攻里之法,亦无所施,惟有高者越之一法,使胸中寒饮,一涌而出,故宜吐之以瓜蒂散也。
【集注】
程应旄曰:痞一证,因吐下者为虚,不因吐下者为实。实邪痰饮填塞心胸,中、下二焦为之阻绝,自不得不从上焦为出路。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
汪琥曰:伤寒一病,吐法不可不讲,所以仲景以此条特出之太阳上篇者,以吐不宜迟,与太阳汗证之法相等,当于二三日间,审其证而用此法也。
沈明宗曰:素有痰饮内积,稍涉风寒,引动其痰,即外如桂枝汤证,但无头痛项强,知非风邪中表矣。
张锡驹曰: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邪挟寒饮从太阳之气而上越也。
【方解】
胸中者,清阳之府。诸邪入胸府,阻遏阳气,不得宣达,以致胸满痞,热气上冲,燥渴心烦,嗢嗢欲吐。脉数促者,此热郁结也;胸满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手足寒冷,欲吐不能吐,脉迟紧者,此寒郁结也。凡胸中寒热与气与饮郁结为病,谅非汗下之法所能治,必得酸苦涌泄之品,因而越之,上焦得通,阳气得复,痞可消,胸中可和也。瓜蒂极苦,赤豆味酸,相须相益,能疏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也。而佐香豉汁合服者,借谷气以保胃气也。服之不吐,少少加服,得快吐即止者,恐伤胸中元气也。此方奏功之捷,胜于汗下,所谓汗、吐、下三大法也。今人不知仲景、子和之精义,置之不用,可胜惜哉!然诸亡血虚家,胸中气液已亏,不可轻与,特为申禁。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病如桂枝,是见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等证。头不痛,项不强,则非太阳中风。未经汗下而胸中痞硬,其气上冲,便非桂枝证矣。病机在胸中痞硬,便当究痞硬之病,因思胸中痞硬之治法矣。胸中者,阳明之表也。 邪中于面,则入阳明,中于膺,亦入阳明。则鼻鸣、发热、汗出、恶风者,是邪中于面,在表之表也。胸中痞硬,气上冲不得息者,邪中膺,在里之表也。寒邪结而不散,胃阳抑而不升,故成此痞象耳。胃者土也,土生万物,不吐者死,必用酸苦涌泄之味,因而越之,胃阳得升,胸寒自散。里之表和,表之表亦解矣。此瓜蒂散为阳明之表剂。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病如桂枝汤证,但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其内则胸中痞硬,气上冲于咽喉,不得喘息,此为胸有寒痰,阻塞窍隧,故令肺气壅塞,不得布散也。法当吐之,宜瓜蒂散,香豉行其滞,小豆泻其湿,瓜蒂涌其寒痰。若诸亡血之家,血惯上逆,不可与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桂枝证发热恶风有汗,但头不痛,项不强,可知非卫强营弱之证,非开泄肌理之汗,所能奏效,惟寸脉微浮,则病气犹属太阳。太阳之表气,内应于肺(肺主皮毛),表寒内陷胸中,则寒痰凝结而为痞硬。痰涎阻遏,阳气欲达,乃冲激于咽喉,喘促不得息。此与小青龙汤证略相似,而未尝咳吐,痰涎有欲出不得之势,故曰:「胸中有寒。」有寒者,有寒痰也。寒痰阻塞胸膈,非急为之倾吐,则喘息不平,故特用瓜蒂之苦泄以涌其寒痰,香豉以散寒,赤小豆以泄湿,一吐而冲逆止矣。惟亡血家及体虚之人,则为禁例,盖恐亡血家一吐之后,引动咯血,旧疾复发。虚羸者不胜震荡,正气将益不支也。须知吐法在《伤寒论》中,惟此一条。仲师不得已而用之,故方治后又垂戒如此。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