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前言】本条经文阐述了少阴君火子数或午数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虚痰阻气逆证,疾病起于终之气甲寅日或戊寅日,暴发于四之气的乙卯日或己卯日,医者伤寒病治疗后,胃气受损,运化功能失常,导致痰饮内生。痰饮阻于胃中,与胃气交结,形成心下痞硬。同时,胃气上逆,形成噫气不除。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虚痰阻导致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进一步加剧了心下痞硬和噫气不除的症状。以上症状,应以和胃降逆,化痰下气。旋覆代赭汤和解,该方由旋覆花、代赭石、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其中旋覆花、代赭石、半夏降逆化痰;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中气。诸药合用,共奏和胃降逆、化痰下气之功。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汗”,“若”二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汗”者涣,散也,皆知因汗下伤“心”,却不知汗下也“伤中”。“若”者,观也,皆知从下观上为仰视,是脾土沦陷;而不知从上观下是俯视,是土败胃逆。
第一、“伤寒,发汗”,解读本句经文简单的直译:外感风寒,使用汗法治疗。汗法解表,而致内虚,表和内不和,顾此失比,医者常常会疏忽的问题。
如果以五运六气来解读,首先锁定患病之人子数,午数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虚痰阻气逆证。既然是“逆”证,那么解读经文时,就要把每个字反反复复的嚼。
①汗,嵌涣卦,其数戊申,如是“逆”象,那就是涣卦的错卦丰卦,其数戊寅。
对于午数的六气人来说,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五天的戊寅日,那么疾病则暴发于四之气白露节气后第五天的己卯日。
第二、“若吐,若下,”呕吐或下利同样会损伤胃气,导致胃的斡旋功能失司,枢机不利。
①若,嵌观卦,观卦的本义是由下向上看,本条经文是“逆”象,应该是由上向下看才是对的,有居高临下之意。那就是嵌临卦,其数乙卯,对于子数的六气人来说,疾病则暴发于四之气立秋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卯日,其疾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十二天的甲寅日。
第三、“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外感表证已经痊愈,但胃气受损后,气机壅滞,出现心下痞硬的症状。这通常表现为胃脘部满闷、腹胀不适。“痞硬”,痞者,胸中懑闷结块,不痛者为痞满,痛者为结胸。“噫气”即嗳气、打嗝,口反食气之病,久久不能缓解。同时,心下痞硬不因嗳气而缓解,提示已经有痰浊等有形之邪的阻滞。为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而由口排出之气体。是脾胃疾病之一。《灵枢。口问篇》曰;“寒气客于胃,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谓噫”。
第四、“旋覆代赭石汤主之。”推荐使用旋覆代赭汤治疗。该方剂由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半夏、人参、炙甘草、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和胃化痰、降逆消痞的功效。
1、组成与用量
旋覆花 :三两(9g),性苦辛咸温,善于下气消痰,降逆止噫,为君药。
代赭石 :一两(3g,现代常用15g先煎),重坠降逆以止呃,下气消痰,为臣药。
人参 :二两(6g),甘温益气,健脾养胃,治中虚气弱之本,为佐药。
生姜 :五两(15g),和胃降逆增其止呕之力,并可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用量独重。
炙甘草 :三两(9g),调和药性,兼作使药。
半夏 :半升(9g,洗),祛痰散结,降逆和胃。
大枣 :十二枚(4枚,擘),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2、功效与主治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虚痰阻气逆证。具体表现为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3、证治机理
本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伤寒发汗后,又误用吐、下之法,胃气受伤,升降运化失常,则津液不得转输而为痰,痰浊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而心下痞硬。
脾胃虚弱,痰气交阻,则胃气上逆,而致噫气频作,或纳差、呃逆、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脉缓或滑,乃胃虚痰阻之征。
4、配伍特点
诸药相合,标本兼治,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
使逆气得降,痰浊得消,中虚得复。
沉降相须,消补相伍,下气而无伤正之虞。
5、以下是旋覆代赭汤的九种常见搭配方法,以及每种搭配所针对的病症,具体如下:
呕吐严重 :可加重代赭石的用量,并加入柿蒂、竹茹等药材,以增强镇静止呕的效果。
嗳气频繁 :可加入沉香、丁香等药材,以加强理气降逆的作用。
胃脘疼痛 :可加入延胡索、木香等药材,以缓解疼痛。
痰湿较重 :可加入茯苓、陈皮等药材,以加强燥湿化痰的作用。
食积不化 :可加入神曲、山楂等药材,以消食化积。
失眠多梦 :可加入酸枣仁、合欢皮等药材,以养心安神。
情绪抑郁 :可加入柴胡、郁金等药材,以疏肝解郁。
肝气横逆 :可加入生麦芽健胃疏肝,配瓜蒌、枳壳开胸顺气以助升降。
脾胃受累 :可加入木香、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全瓜蒌、蒲公英、生大黄等药材。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汗”,“若”二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汗”者涣,散也,皆知因汗下伤“心”,却不知汗下也“伤中”。“若”者,观也,皆知从下观上为仰视,是脾土沦陷;而不知从上观下是俯视,是土败胃逆。
第一、“伤寒,发汗”,解读本句经文简单的直译:外感风寒,使用汗法治疗。汗法解表,而致内虚,表和内不和,顾此失比,医者常常会疏忽的问题。
如果以五运六气来解读,首先锁定患病之人子数,午数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虚痰阻气逆证。既然是“逆”证,那么解读经文时,就要把每个字反反复复的嚼。
①汗,嵌涣卦,其数戊申,如是“逆”象,那就是涣卦的错卦丰卦,其数戊寅。
对于午数的六气人来说,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五天的戊寅日,那么疾病则暴发于四之气白露节气后第五天的己卯日。
第二、“若吐,若下,”呕吐或下利同样会损伤胃气,导致胃的斡旋功能失司,枢机不利。
①若,嵌观卦,观卦的本义是由下向上看,本条经文是“逆”象,应该是由上向下看才是对的,有居高临下之意。那就是嵌临卦,其数乙卯,对于子数的六气人来说,疾病则暴发于四之气立秋节气后第十二天的乙卯日,其疾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十二天的甲寅日。
第三、“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外感表证已经痊愈,但胃气受损后,气机壅滞,出现心下痞硬的症状。这通常表现为胃脘部满闷、腹胀不适。“痞硬”,痞者,胸中懑闷结块,不痛者为痞满,痛者为结胸。“噫气”即嗳气、打嗝,口反食气之病,久久不能缓解。同时,心下痞硬不因嗳气而缓解,提示已经有痰浊等有形之邪的阻滞。为胃中之浊气上逆,经食道而由口排出之气体。是脾胃疾病之一。《灵枢。口问篇》曰;“寒气客于胃,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谓噫”。
第四、“旋覆代赭石汤主之。”推荐使用旋覆代赭汤治疗。该方剂由旋覆花、代赭石、生姜、半夏、人参、炙甘草、大枣等药物组成,具有和胃化痰、降逆消痞的功效。
1、组成与用量
旋覆花 :三两(9g),性苦辛咸温,善于下气消痰,降逆止噫,为君药。
代赭石 :一两(3g,现代常用15g先煎),重坠降逆以止呃,下气消痰,为臣药。
人参 :二两(6g),甘温益气,健脾养胃,治中虚气弱之本,为佐药。
生姜 :五两(15g),和胃降逆增其止呕之力,并可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用量独重。
炙甘草 :三两(9g),调和药性,兼作使药。
半夏 :半升(9g,洗),祛痰散结,降逆和胃。
大枣 :十二枚(4枚,擘),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2、功效与主治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 :胃虚痰阻气逆证。具体表现为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3、证治机理
本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伤寒发汗后,又误用吐、下之法,胃气受伤,升降运化失常,则津液不得转输而为痰,痰浊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而心下痞硬。
脾胃虚弱,痰气交阻,则胃气上逆,而致噫气频作,或纳差、呃逆、恶心、呕吐。
舌苔白腻,脉缓或滑,乃胃虚痰阻之征。
4、配伍特点
诸药相合,标本兼治,共奏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之功。
使逆气得降,痰浊得消,中虚得复。
沉降相须,消补相伍,下气而无伤正之虞。
5、以下是旋覆代赭汤的九种常见搭配方法,以及每种搭配所针对的病症,具体如下:
呕吐严重 :可加重代赭石的用量,并加入柿蒂、竹茹等药材,以增强镇静止呕的效果。
嗳气频繁 :可加入沉香、丁香等药材,以加强理气降逆的作用。
胃脘疼痛 :可加入延胡索、木香等药材,以缓解疼痛。
痰湿较重 :可加入茯苓、陈皮等药材,以加强燥湿化痰的作用。
食积不化 :可加入神曲、山楂等药材,以消食化积。
失眠多梦 :可加入酸枣仁、合欢皮等药材,以养心安神。
情绪抑郁 :可加入柴胡、郁金等药材,以疏肝解郁。
肝气横逆 :可加入生麦芽健胃疏肝,配瓜蒌、枳壳开胸顺气以助升降。
脾胃受累 :可加入木香、延胡索、蒲黄、五灵脂、全瓜蒌、蒲公英、生大黄等药材。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旋复代赭石汤降虚气而和胃。
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复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辛者散也,生姜、半夏之辛,以散虚痞。甘者缓也,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胃弱。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设表里俱清,自然胃和思食而愈。今邪虽解,而心下痞,胃虚结也;噫气不除,胃气逆也。然治痞之法,无出诸泻心汤。故于生姜泻心汤方中,去芩、连、干姜,以病解无寒热之邪也。佐旋覆代赭石者,所以补虚宣气,涤饮镇逆也。
【集注】
方有执曰:解,谓大邪已散也。心下痞,噫气不除者,正气未复,胃气尚弱,而伏饮为逆也。故用旋覆代赭石汤,以养正而散余邪也。
喻昌曰:大意重在噫气不除上。既心下痞,更加噫气不除,则胃气上逆,全不下行,有升无降。所谓弦绝者,其声嘶;土败者,其声哕也。故用代赭石领人参下行,以镇安其逆气也。
汪琥曰:此噫气较前生姜泻心汤之干噫不同,是虽噫而不至食臭,故知其为中气虚也。
沈明宗曰:误下成痞,观此之发汗解后,亦可成痞。盖发汗、吐、下,皆伤内气。然最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所以微邪从虚内陷,浊阴上逆冲心,则心下痞,而噫气不除也。
罗天益曰:汗、吐、下解后,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三焦因之失职,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是以邪气留滞,伏饮为逆,故心下痞,噫气不除也。方中以人参、甘草养正补虚,生姜、大枣和脾养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石之重,使之敛浮镇逆;旋覆花之辛,用以宣气涤饮;佐人参以归气于下,佐半夏以蠲饮于上,浊降则痞可消,清升则噫气可除矣。观仲景治少阴水气上凌,用真武汤镇之;治下焦滑脱不守,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固之,此胃虚气失升降,复用此法理之,则胸中转否为泰,其为归元固下之法,各极其妙如此。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伤寒者,寒伤心也。既发汗复吐下之,心气太虚,表寒乘虚而结于心下。心气不得降而上出于声,君主出亡之象也。噫者伤痛声。不言声而曰气者,气随声而见于外也。
此生姜泻心去芩、连、干姜加旋复、代赭石方也。以心虚不可复泻心,故制此剂耳。心主夏,旋复花生于夏末,咸能补心,能软硬,能消结气。半夏生于夏初,辛能散邪,能消痞,能行结气。代赭禀南方之火色,入通于心,散痞硬而镇虚热。参、甘、大枣之甘,佐旋复以泻虚火;生姜之辛,佐半夏以散水结。斯痞硬消,噫气自除矣。若用芩、连以泻心,能保微阳之不灭哉?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以外证虽解,而汗下伤中,土败胃逆,碍胆经降路,胃口痞塞,肺气郁蒸,而化痰饮,胃土壅遏,而生哕噫。旋覆花代赭石汤,参、甘、大枣,补其中脘,半夏、姜、赭,降其逆气,旋覆花行痰饮而开郁浊也。
浊气上填,痞闷噫气,以旋覆花代赭石汤补虚降逆,噫气立除。若除后再用,则病下陷,不可常服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 伤寒,恶寒,无汗,头项强痛」者,以发汗而解。胸痞气冲,胃中有湿痰,吐之而解。病传阳明,潮热而渴者,下之而解,解后当无余病矣。然卒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正与「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略相似,但彼为表解之后,里水未尽,下渗大肠而见腹中雷鸣下利,故宜生姜泻心汤,以消痞而止利。此证但见胃气不和,绝无水湿下渗之弊,然则噫气不除,其为湿痰壅阻无疑。方用旋覆、代赭以降逆,半夏、生姜以去痰,人参、甘草、大枣以补虚而和中,则湿痰去而痞自消,中脘和而噫气不作矣。惟其证情相似,故方治略同,有虚气而无实热,故但用旋覆、代赭以降逆,无需泄热之芩、连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