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前言】本条经文锁定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患太阳病寒湿证,太阳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三天丙午日,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第三天丁未日,使用大青龙汤发汗而和解。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重”、“发”两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虽说二字同嵌坤卦,前者锁定患病之人,后者锁定寒湿之邪。
第一、“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本句经文就算直译话有三个信息值得我们先厘清:伤寒、中风、少阴证各自提纲要心中有数。
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少阴:脉微细,但欲寐。
三者在脉象上各有特色,浮紧,浮缓,微细。浮为风,与上条描述雷同风邪、寒邪侵袭人体。本句经文重点突出“但重”,“重”字嵌乾卦,仲景的用意不是乾卦之数,乾卦的错卦是坤卦,坤之数是甲子,是锁定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吾认为辨疾病时应先辨人,是谁得病,上条经文是中风见伤寒证,本条是伤寒见中风证。上条患病之人是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本条患病之人是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
本太阳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三天丙午日,主位太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水运。水金得位。燥令行。余火内格。肿於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霿翳。病生皮腠。内舍於胁。下连少腹。甚则寒中。地将易也。宜调阳明之客。
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第三天丁未日,主位少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木运。金气得位。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宜治阳明之客。
第二、“大青龙汤发之”以大青龙汤和解,取麻黄辛温之性,撬开玄府之门,驱赶寒邪于外,用桂枝、生姜辛温、气味芳香,来舒缓伸散血分中之风郁,以杏仁之苦,降肺中壅滞之气逆,用石膏甘寒之性,清肺热且除烦躁,用甘草、大枣补脾气而和中焦。
“发”字,嵌坤卦,坤卦的本义寒湿之邪重浊向下,突出邪盛于外,与身“重”相呼应。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此伤寒见风脉也。伤寒者身疼,此以风胜,故身不疼;中风者身重,此以兼风,故乍有轻时;不发(医统本作“久”)厥吐利,无少阴里证者,为风寒外甚也。与大青龙汤,以发散表中风寒。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重”、“发”两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虽说二字同嵌坤卦,前者锁定患病之人,后者锁定寒湿之邪。
第一、“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本句经文就算直译话有三个信息值得我们先厘清:伤寒、中风、少阴证各自提纲要心中有数。
伤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少阴:脉微细,但欲寐。
三者在脉象上各有特色,浮紧,浮缓,微细。浮为风,与上条描述雷同风邪、寒邪侵袭人体。本句经文重点突出“但重”,“重”字嵌乾卦,仲景的用意不是乾卦之数,乾卦的错卦是坤卦,坤之数是甲子,是锁定少阴君火子类的六气人群。吾认为辨疾病时应先辨人,是谁得病,上条经文是中风见伤寒证,本条是伤寒见中风证。上条患病之人是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本条患病之人是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
本太阳病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第三天丙午日,主位太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水运。水金得位。燥令行。余火内格。肿於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霿翳。病生皮腠。内舍於胁。下连少腹。甚则寒中。地将易也。宜调阳明之客。
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第三天丁未日,主位少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木运。金气得位。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宜治阳明之客。
第二、“大青龙汤发之”以大青龙汤和解,取麻黄辛温之性,撬开玄府之门,驱赶寒邪于外,用桂枝、生姜辛温、气味芳香,来舒缓伸散血分中之风郁,以杏仁之苦,降肺中壅滞之气逆,用石膏甘寒之性,清肺热且除烦躁,用甘草、大枣补脾气而和中焦。
“发”字,嵌坤卦,坤卦的本义寒湿之邪重浊向下,突出邪盛于外,与身“重”相呼应。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此伤寒见风脉也。伤寒者身疼,此以风胜,故身不疼;中风者身重,此以兼风,故乍有轻时;不发(医统本作“久”)厥吐利,无少阴里证者,为风寒外甚也。与大青龙汤,以发散表中风寒。
清·吴谦《医宗金鉴》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身轻,邪在阳也;身重,邪在阴也;乍有轻时,谓身重而有时轻也。若但欲寐,身重无轻时,是少阴证也。今无但欲寐,身虽重,乍有轻时,则非少阴证,乃荣卫兼病之太阳证也。脉虽浮缓,证则无汗,属实邪也,故亦以大青龙汤发之。前条以脉微汗出示禁,此条以无少阴证发明,盖详审慎重之至也。此二条,承上篇首条、次条,中篇首条、次条,再揭太阳风寒两伤,以为下篇荣卫兼病之提纲。后凡称太阳中风伤寒,涉于荣卫同病者,皆指此二条而言也。方有执曰:大青龙汤,一则曰主之,一则曰发之,何也?主之者,以烦躁之急疾,属动而言;发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属静而言也。
喻昌曰:无少阴证,「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指明。言但身重而无少阴之欲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又兼风因可审,所以力驱其在表之风寒而无疑也。若脉微弱,身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发之乎?又曰:细玩二条文义,伤风脉本浮缓,反见浮紧;伤寒脉本浮紧,反见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两无疑矣。又当辨无少阴证相杂,则用青龙,万举万当矣。故脉见微弱,即不可用大青龙汤,以少阴病脉必微细也。方氏注:泥“弱”字牵入中风之脉,阳浮阴弱为解。不思中风之脉,以及误汗等证,太阳上篇已悉,此处但归重分别少阴,以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合为表里,其在阴虚之人,表邪不俟传经,早从膀胱袭入肾藏者有之。况两感夹阴等证,临病犹当细察,设少阴不亏,表邪安能飞渡而见身重欲寐等证耶!故有少阴证者,不得已而行表散,自有温经散邪,两相绾照之法,岂可径用青龙之猛剂,立铲孤阳之根乎!魏荔彤曰:身重一证,必须辨明,但欲寐而常重,则属少阴。误发其汗,变上厥下竭者,少阴热也;变筋惕肉者,少阴寒也。其犯误汗之忌一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寒有重轻、伤之重者,脉阴阳俱紧而身疼;伤之轻者,脉浮缓而身重。亦有初时脉紧渐缓,初时身疼。继而不疼者。诊者勿执一以拘也。本论云∶“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少阳脉小”。脉弦细者属少阳,脉浮缓者系太阴,可以见伤寒无定脉也。然脉浮紧者必身疼,脉浮缓者身不疼,中风伤寒皆然,又可谓之定脉定症矣。脉浮缓下,当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等证。盖脉浮缓身不疼,见表症亦轻。但身重乍有轻时,见表症将罢,以无汗烦躁,故合用大青龙。无少阴症,仲景正为不汗出而烦躁之症,因少阴亦有发热、恶寒、无汗、烦躁之症,与大青龙同,法当温补。若反与麻黄之散,石膏之寒,真阳立亡矣。必细审其所不用,然后不失其所当用也。前条是中风之重症,此条是伤寒之轻症。仲景只为补无少阴句,与上文烦躁互相发明,意不重在伤寒。盖烦躁是阳邪,伤寒之轻者有之,重者必呕逆矣。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