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好中医 2025-02-08 11:32 我要评论

【原文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原文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前言】本条经文锁定寅类人群太阳病伤寒,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十三日的辛未日,暴发于初之气惊蜇节气后第三天的庚午日,身体出现“脉浮紧,发热,身无汗”但是对于少阳相火的六气人群,身体有自动调节功能,出现衄血后,热随衄血邪出。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寅类基因人群先天特有自我调节功能,其原因是寅的属性里自带丙火,丙见辛遇未日自动化合,邪气随衄血中散去而痊愈。
  第一、“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本条经文是对第46条,补充说明。首先锁定少阳相火寅类六气人群,再就是概定疾病起病与发病的时间。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十三天的辛未日,暴发于初之气惊蜇节气后第三天的庚午日。太阳病伤寒证提纲,重点辨脉象:浮紧。浮为风,紧为寒,风伤卫,寒伤荣,荣卫俱病则骨节痛。浮者必结胸,紧者必咽痛。“发热身无汗”,是太阳病伤寒证提纲范畴内。而临床“体痛,呕逆”却无。说明寒邪伤在“荣”,而此人群“卫”的防疫功能有自动调节。如果是荣卫俱伤,就会出现疼痛
  ①“身”字,嵌入艮卦。艮元地支其中一术数为寅。故锁定寅类六气人群,其特性于半表半里之间,有升发散热自我调节的能力。其次“艮”五运化合关系:丙与辛化合。
 故疾病起于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十三天的辛未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患关节禁固,腰膽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初之气,惊蜇节气后第三天的庚午日,主位少角木,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风寒燥三气,奉少阴之政以行春令。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 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脽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此太阳之客。
  第二、“自衄者愈”,太阳病伤寒证出现衄血,是邪气随衄血中散去而痊愈。
  ①“自”字,嵌入大有卦,需卦,乾卦,此三卦下卦均为乾卦,在其宫位却不同,大有卦居乾宫,需卦居坤宫,锁定寅类基因发病的人群,敲定终之气未日是起病的时间。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风寒在经,不得汗解,郁而变热,衄则热随血散,故云自衄者愈。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无汗,此伤寒脉证也,当发其汗。若当汗不汗,则为失汗,失汗则寒闭于卫,热郁于荣,初若不从卫分汗出而解,久则必从荣分衄血而愈也。故太阳病凡从外解者,惟汗与衄二者而已。今既失汗于荣,则荣中血热妄行为衄,热随衄解,必自愈矣。
方有执曰:此承上条复以其证之较轻者言,以见亦有不治而自愈者,所以晓人勿妄治,以致误之意。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与上条同,而无疼痛,则比之上条较轻可知矣。所以不待攻治,得衄自愈也。汗本血之液,北人谓衄为“红汗”,即此说耳。
程知曰:言得虽无汗,必自愈也。人之伤于寒而为热者,得衄发越故愈。
张璐曰:衄血成流,则邪热随血而散,夺血则无汗也。设不自衄,当以麻黄汤发之,发之而邪解,则不矣。发之而余邪未尽,必仍衄而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汗者心之液,是血之变,见于皮毛者也。寒邪坚敛于外,腠理不能开发,阳气大扰于内,不能出玄府而为汗,故逼血妄行而假道于肺窍也。今称红汗,得其旨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48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

    《伤寒论》第48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

    2025-02-13 11:39

  • 《伤寒论》第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

    《伤寒论》第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

    2025-02-13 11:29

  •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

    2025-02-13 11:16

  • 《伤寒论》第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

    《伤寒论》第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

    2025-02-13 10:50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