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好中医 2023-10-27 14:34 我要评论

【原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原文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前言】本条经文贯穿了“得”、“之”、“九”、“日”、“如”、“状”、“发”、“恶”、“寒”、“少”、“自”、“一”、“二”、“三”、“度”、“微”、“缓”、“者”、“为”、“而”、“阴”、“虚”、“汗”、“下”、“有”、“解”、“以”、“小”、“出”、“身”、“宜”等三十一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了乾卦、比卦、离卦、大畜卦、屯卦、谦卦、坤卦、大有卦、需卦、师卦、节卦、中孚卦、井卦、升卦,涣卦、解卦、明夷卦、泰卦、震卦、艮卦等二十卦。阐述了寅类、申类基因人群,在不及术数之丁巳日、癸巳日,患太阳病面热身痒证,可使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和解,而子类,午类,辰类,戌类基因人群,相对来说发病的次数明显要少很多,病情也比较轻,脉微缓,这是疾病痊愈的先兆,无需用药。细玩本条经文重点辨识发病人群,发病时间,以及临床表现。
①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丧。
②之,【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③九,【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④日,【易·说卦】离为日,为火。【易·大畜卦】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
⑤如,【易·屯卦】屯如,乘马班如。【易·离卦】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⑥状,【易·谦卦】知鬼神之情狀。
⑦发,【易·乾卦】六爻发挥。【坤卦】发於事业。
⑧恶, 【易·大有】君子之遏恶扬善。
⑨寒,【易·说卦】乾为寒。
⑩少,【易·本义】两仪者始,为一书,以分阴阳。四象者次,为二书,以分太少。【易·略例】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⑪自,【易·大有】自天右之。【易·需卦】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⑫一,【易·繁辞】天一地二。
⑬二,因二以济民行。——《易·系辞》。虞注:“谓乾与坤也。后世官书以贰为之,为防奸易。”【易·繁辞】分而为二,以象两。
⑭三,【易·师卦】王三赐命。【易·需卦】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⑮度,【易·节卦】节以制度。
⑯微,【易·繁辞】知微知彰。
⑰缓,【易·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⑱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⑲为,【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⑳而,【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寧。

图片阴,【易·中孚】鸣鹤在阴。
图片虚,【易·升卦】虚邑。
图片汗,【易·渙卦】渙汗其大號。
图片下,【易·乾·文言】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贵下贱。
图片有,【易·大有疏】能大所有。【易·杂卦】大有众也。
图片解,【易·解卦】解,难之散也。
图片以,【易·師卦】能以众正。【易·明夷】箕子以之。
图片小,【易·泰卦】小往大来。
图片出,【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图片身,【易·艮卦】艮其身。
图片宜,【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译】本条经文嵌入乾卦、比卦、离卦、大畜卦、屯卦、谦卦、坤卦、大有卦、需卦、师卦、节卦、中孚卦、井卦、升卦,涣卦、解卦、明夷卦、泰卦、震卦、艮卦等二十卦。
第一、首先知道这此卦象在何宫位?分析天干,地支。
乾宫:乾卦、大有卦。
坤宫:坤卦、需卦、比卦、泰卦。
离宫:离卦、涣卦。
坎宫:屯卦,节卦、师卦、明夷卦。
震宫:震卦、解卦、升卦、井卦。
艮宫:艮卦、大畜、中孚。
兑宫:谦卦。
无论是在什么宫位,其天干术数不是太过,就是不及;均以乾元、坤元、艮元三大类平衡原理。
  第二、本条经文太阳病阴阳俱虚身痒证。锁定寅类、申类基因人群,在丁巳、癸巳术数日发病。
  第三、“太阳病,得之八九日”,本句经文嵌入乾卦、比卦、大畜卦、离卦等四卦,卦象的排列无非就是天干,地支、人之术数,记载的是发病的时间,发病的人群及脉象。
  乾卦是指乾元,比卦是指坤元,大畜卦是指艮元。①值得我们分辨是乾元代表天干甲、壬、己、丁四个术数,甲为内干,与己数化合,壬为外干,与丁数化合,甲己化合为土,掌控人体左边,或者五脏、骨胳、血液、南政之平衡,丁壬合化为木,掌控人体右侧、六腑、肌肉、经脉、体表、气机、北政之平衡,这些都可以举一反三。至于坤元,艮元等等都可以如此类推。
  ②比卦是指地支之申、未术数,是指申类,未基因人群。大畜卦则是指地支之寅、丑术数,是指寅、丑类基因人群。既然列举在太阳病篇,是指人数之太过,申,寅类基因人群。患病时间则以天干不及术数为特点,离卦是指脉为数,根据太阳病“热多寒少”分析其脉象为数多浮少。
  ③“得之八九日”,①从辰顺至戌为七日,亥为八日,子为九日,如果从戌顺至辰为七日,巳为八日,午为九日。重点提醒太阳病欲解时间内而未解的另一种特殊情况:特殊的人群,出现特殊表现。②“得之八九日”,须要与妇人中风作鉴别。
  在太阳篇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得之八九日,经水适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本条经文谈到“得之八九日”是指出八九日太阳病已经过了痊愈时间,妇人处在经期,相对来说正气不足,病愈时间会常常推迟一二天。
  第四、“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本句经文嵌入屯卦、离卦、谦卦、乾卦、坤卦、大有卦等六卦。
  1、“如疟状”嵌入屯、离、谦三卦,意思是这个症状有点象,子类或者午类基因的人群,在不及术数日生病,就象患少阳病一样,其症状有点隐蔽,每天定时发病,寒热交替。
关于“如疟状”在伤寒论还有两条:
  ①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提示:此“如疟状”是指太阳病温病证,热邪传入血室,导致身体出现时冷时热,类似疟疾病,且有规律的发作。
  ②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提示:此“如疟状”是指阳明病,规律在日晡时,出现时冷寒时热,类似疟疾病。
  2、“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本句经文嵌入乾卦、坤卦、大有卦等三卦。
“发热恶寒”,是太阳病伤寒证提纲,伤寒证发热恶寒没有固定的时间,而类似疟病则具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及其表现比较特殊。
  “热多寒少”,其临床意义有二:①有发热恶寒的表现,提示病发于阳。②发热症状明显,提示正气抵制寒邪力量大。
  3、“发热恶寒”,关键词在《伤寒论》共有十五条出现,当须鉴别。
  ①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提示:此为太阳病伤寒证。
  ②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
  提示:发热恶寒,此为病发于阳。
  ③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
  提示:脉象浮紧,发热恶寒,为太阳病伤寒证。
  ④第12条啬啬恶寒,浙浙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提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为太阳中风证。
  ⑤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二越婢一汤...
  提示:脉微弱者,发热恶寒,为太阳病无阳证。
  ⑥第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提示:伤寒发热啬啬恶寒,此为肝气乘肺证。
  ⑦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
  提示:头痛发热,微盗汗,反恶寒,此为太阳病温病证
  ⑧第143条妇人中风,发热恶寒,得之八九日,经水适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
  提示:妇人中风,发热恶寒,此为太阳病热入血室证。
  ⑨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桂枝汤...
  提示:发热,微恶寒,为太阳病少阳经证。
  ⑩第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
  提示:医发汗,遂发热恶寒,此为医者方药未切中病机。
  ⑪第189条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一云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提示:发热恶寒,此为阳明病中风证。
  ⑫第208条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
  提示:汗多,微发热恶寒,此为阳明病兼太阳证。
  ⑬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故也。如其不下者......
  提示: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此为太阳病邪传入阳明,加重阳明病证。
  ⑭第383条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提示:病发热......恶寒,此为霍乱证与太阳病证相兼,以霍乱证为主。
  ⑮第388条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提示:吐利汗出,发热恶寒,为阳虚阴盛霍乱证。
  4、“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关键词在《伤寒论》还有1条出现,当须鉴别。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提示:脉微弱,太阳病无阳证。
  第五、“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本句经文大有、乾卦、需卦、离卦、坤卦、师卦、节卦、中孚卦、井卦。
  ①其人不呕,在《伤寒论》第96条谈到太阳病“心烦喜呕”,说明太阳病里有“呕”此证,“呕”代表疾病传阳明之象,“不呕”说明不传,提示病退的标志。
  ②清便欲自可,“自”嵌入了大有卦、需卦、乾卦。是承接上一句“其人不呕”“其人而”谈,“其人”是指子、午、辰、戌类基因的人群,感受太阳病出现热多寒少,不会出现呕吐,身体内部自动调节,即便大便小便异常,也会即将恢复正常。
  ③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本句经文嵌入离卦、需卦、师卦、节卦、中孚卦、井卦、乾卦等六卦。是指子、午、辰、戌类基因的人群,相对来说发病的次数明显要少很多,病情也比较轻,脉微缓,这是疾病痊愈的先兆。
  第五、“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①本句经文嵌入屯卦、大有卦、乾卦、中孚卦、升卦、坤卦、焕卦等七卦,是指乾元、坤元,天干不及之丁,癸两术数,地支不及之巳术数,人之数则是太过之数寅类、申类基因人群,明确指出不是子、午、辰、戌类基因人群,故不可用汗、下、吐法法疗。②“阴阳俱虚”关键词,在太阳篇有两条出现,须作鉴别。
  见《伤寒论》第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提示太阳病中风证,不可以用火针,灸火,否则则阴阳具有损伤,且以阴虚为主。
  第六、“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本句经文嵌入大有卦、乾卦、解卦、师卦、明夷卦、㤗卦、涣卦、震卦、艮卦等九卦。是指太阳病面热身痒证,寅类、申类基因人群在不及之丁巳、癸巳术数日生病,难于痊愈,反出现特殊临床表现类似发热证状,这是外界风寒邪气侵袭,正气、邪气相搏斗,邪气郁于头面。皮肤表面毛孔闭塞不通,气血不和,致身体皮肤发痒,使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和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三日传遍三阳,至四日阳去入阴,不入阴者为欲解,其传阴经,第六日传遍三阴,为传经尽而当解。其不解传为再经者,至九日又遍三阳,阳不传阴则解。如疟,发作有时也。寒多者为病进,热多者为病退。经曰∶厥少热多,其病为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今虽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也。寒热间日发者,邪气深也;日一发者,邪气复常也;日再发者, 邪气浅也;日二三发者,邪气微也。《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言邪甚则脉大,邪少则脉微,今日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也,故云欲愈。脉微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热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
清·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荣卫两伤,风多寒少之病,得之八、九日,有如疟状之寒热,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小便清白者,此里和不受邪,虽为欲愈,然必审其人,如疟状之寒热,一日二、三度,轻轻而发。诊其脉微且缓,则知邪已衰,正欲复,表里将和,始为欲愈也。若脉微不缓,是正犹未复,恶寒是邪犹未衰,尚不能自愈,但已为前之汗、吐、下,虚其表里,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脉微恶寒,表里俱虚,则面色当白,今色反赤,犹有余邪怫郁于表,不能得小汗出,宣发阳气,故面赤身痒,未欲解也,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小汗之,以和荣卫,自可愈也。
吴人驹曰:此不专事桂枝,而兼合乎麻黄者,谓其面热身痒,邪在轻虚浮浅之处,惟麻黄能达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八九日是当解未解之时,寒热如疟,是虚实互发之症。太阳以阳为主,热多寒少,是主胜客负,有将解之兆矣。若其人不呕,是胃无邪,圊便是胃不实;脉微缓,是有胃气,应不转属阳明。一日二三度发,是邪无可容之地,正胜邪却,可弗药也。若其人热虽多而脉甚微,无和缓之意,是阴弱而发热;寒虽少而恶之更甚,是阳虚而恶寒。阴阳俱虚,当调其阴阳,勿妄治,以虚其虚也。若其人热多寒少,而面色缘缘正赤者,是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当汗不汗,其身必痒。八九日来,正气已虚,表邪未解,不可发汗,又不可不汗,故立此法。




武汉好中医添加微信办法:

申明:本人微信号cfjiangmanchun账号已满,现改为此账号:jmch69。添加时注意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69条茯苓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第69条茯苓四逆汤主之

    2023-08-14 09:50

  • 《伤寒论》第68条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68条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2023-08-14 09:43

  • 《伤寒论》第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伤寒论》第67条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2023-08-14 09:45

  • 《伤寒论》第66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第66条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023-10-27 13:48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