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关于中医脉象与易经卦象、五运六气结合的分析,需从中医经典理论与易学象数体系两个维度进行解读。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分步解析:
【易经卦象与脉象的对应】
1、咸卦与损卦的象数关系
咸卦(䷞艮下兑上)象征交感感应,错卦为损卦(䷨兑下艮上),体现阴阳交感受阻的病机。
天干丁属阴火,卯为木,丁卯组合提示木郁化火之象,与少阳相火(寅申)人群的气化特点相合。
2、干支历法与六气推演
少阳相火人群(寅申主气)
终之气(太阳寒水主令,小雪至大寒)丁卯日(损卦)寒邪潜伏,至二之气(少阴君火主令,春分至小满)丙寅日(家人卦䷤,风火相煽)暴发,符合“寒郁化热”的病传规律。
少阴君火人群(子午主气)
终之气丙申日丙火引动少阴热邪,伏于营血。(雷水解卦,象征阳气萌动,伏邪借势潜
藏,待时而发。)伏邪;至四之气(太阴湿土主令(大暑至秋分):湿气盛行,困阻中焦,气机不畅。)丁酉日,丁火(阴火)与酉金(肺/ 燥)相合,湿遇火郁,化为湿热;咸卦,感应,内外湿火相搏,引动伏邪而发病,暗合《伤寒论》62条“营卫俱虚”的病机。
【五运六气的临床应用】
1、病机推演框架
将患者生辰干支、发病时间纳入五运六气模型,分析司天-在泉、主客加临对体质的影响。
例如:丁卯日(损卦)属金运不足之年,终之气太阳寒水加临,易致少阳相火人群寒热错杂。
2、脉-卦-气动态关联
结脉的“缓而时止”对应损卦“山泽通气”受阻,提示需通补兼施(如炙甘草汤)。
《伤寒论》62条新加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通过调和营卫、补气生津,修复“咸卦-损卦”失衡。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来.....来.....来.....来”叠加四“来”字,嵌咸卦,由咸变损卦,锁定少阳相火六气人群,伏邪于不及之数丁卯日。对于少阴君火六气人群,疾病暴发于不及之数丁酉日。
【逐渐解析】
第一、“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本句经文是对太阳病中“结脉”这一特殊脉象的经典描述,这里说脉象按下去感觉缓慢,有时会停一下然后继续跳动,这种叫做结脉。缓脉通常指脉率较慢,一息不足四至,即每分钟少于60 次左右。而“时一止来”指的是偶尔有一次停跳,之后又恢复,停跳的时间不长,没有规律。
①来,嵌咸卦,咸卦错卦是损卦,其数丁卯。是指少阳相火寅数六气人群,寒邪潜伏于终之气丁卯日(损卦),暴发于二之气丙寅日(家人卦)
②又“来”,嵌咸卦,其数丁酉。是指少阴君火午数六气人群,疾病暴发于四之气大暑节气第十一天的丁酉日,见《伤寒论》第62条。
第二、“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本句经文主要描述“结脉”的脉象特征及其阴阳属性。结脉的情况是脉动过程中突然中止,然后再次跳动时稍微快一些(小数), 中间有恢复原来的节奏(反动),这也称为结脉,属于阴脉。这里可能是指结脉在停跳后,接下来的几次搏动可能会加快,以补偿停跳的那一次,所以称为“小数”。而“反动” 可能指恢复原来的节律,或者有反跳的感觉。但需要进一步确认术语的准确含义。
1、“脉来动而中止”:是指脉搏在跳动过程中突然出现停顿(中止),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心律不齐”或“早搏”。
2、“更来小数”:是指停顿后,脉搏再次跳动时频率稍快(“小数”即略微加快),但整体脉率仍偏缓。
3、“中有还者反动”:是指脉停顿后的脉搏恢复跳动时,可能伴有轻微的“回弹感”或力度变化。
4、“名曰结,阴也”:这种脉象称为“结脉”,属于阴脉,提示阴气偏盛、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受阻。
【结脉的临床意义】
1、病因病机
阴盛阳衰:阳气不足,推动无力,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寒凝气滞:寒邪凝滞,阻滞经脉,气血运行受阻。
痰瘀阻滞: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阻塞脉道,导致脉气不续。
心阳不足:胸痹、心悸、怔忡(类似现代冠心病、心律失常)。
寒邪内侵:脘腹冷痛、四肢不温。
痰瘀互结:眩晕、胸闷、肢体麻木。
【结脉与其他脉象的鉴别】
1、结脉与代脉
结脉:止无定数(停顿不规则),属阴,主寒、痰、瘀。
代脉:止有定数(停顿规则),主脏气衰微。
2、结脉与促脉
结脉:缓而中止,属阴。
促脉:数而中止,属阳。
第三、“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本句经文是描述代脉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代脉的特征是脉动中止后不能自己恢复,停顿较长时间后才再次跳动,因此称为代脉, 属于阴脉,预后较差,难以治疗。
一、代脉的定义与特征
代脉的特征为“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即脉搏在跳动过程中突然中止,停顿时间较长且不能自行恢复,需等待下一次脉动重新开始。
与结脉的区别 :结脉虽也有间歇,但中止后能迅速恢复(“自还”),且复动时可能出现“更来小数”的补偿性跳动;而代脉的间歇时间更长,且无补偿脉象。
与促脉的区别 :促脉是“数而中止”,即脉搏快而有不规则间歇;代脉则多见于缓脉基础上,间歇规律且时间长。
二、代脉的阴阳属性与病机
原文称代脉为“阴也”,因其脉象表现为缓而中止 ,属阴脉范畴,反映正气虚衰、脏气不足。
病机 :代脉多因气血虚损、心气不足或脏气衰微,导致脉气不能接续,常见于重症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气血瘀阻或久病体虚。
预后意义 :得此脉者“必难治”,提示病情危重,预后不良,如《内经》所言“代则气衰”。
三、代脉的临床鉴别与表现
脉象特征 :
节律不齐,有规律性间歇(如二联律、三联律),止有定数。
脉势软弱无力,间歇后复动时无明显代偿性加速。
伴随症状 :
心悸、气短、乏力、胸痛,严重时可出现晕厥。
若因邪气阻滞(如痛证、跌打损伤),脉象可能代而有力,但此情况较少见。
四、治疗与预后,代脉的治疗需根据病因辨证:
虚证 (脏气衰微):治以益气养阴、温阳复脉,如炙甘草汤等方剂,但疗效有限,预后较差。
实证 (如瘀血、痰浊阻滞):需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但需结合具体病症。
需注意,孕妇偶见代脉可能与生理变化相关,需结合其他体征判断。
代脉作为危重病证的脉象标志,其核心病机为正气虚极或气血瘀滞。临床需结合脉象特征、伴随症状及病史综合判断,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但因其多提示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救治难度较大。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脉一息四至曰平,一息三至曰迟,小快于迟曰缓,一息六至曰数,时有一止者,阴阳之气不得相续也。
阳行也速,阴行也缓。缓以候阴,若阴气胜,而阳不能相续,则脉来缓而时一止;数以候阳,若阳气胜,而阴不能相续,则脉来数而时一止。伤寒有结代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死脉。此结促之脉, 止是阴阳偏胜,而时有一止,即非脱绝而止。云此皆病脉。
清·吴谦《医宗金鉴》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动,至名曰结阴也”数语,文义不顺,且前论促结之脉已明,衍文也,当删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持其脉口五十动而不一止者,五脏皆受气。呼吸闰息,脉以五至为平,太过不及,是阴阳偏胜失其常度矣。偏胜之脉,更为邪阻,则止而不前。阳邪盛而数中见止,名曰促,有急趋忽蹶之象也。阴邪盛而缓中见止,名曰结,有绵绵泻漆之状也。阳盛,可知为阴虚之病脉;阴盛,可知为阳虚之病脉矣。
阴阳相搏而脉动,伤寒见此,是形冷恶寒,三焦皆伤矣。况有动中见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宛如雀啄之状,不以名促,反从结名者,以其为心家真藏之阴脉也。更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宛如虾游之状,不可名结,因得代名者,以乍疏乍数为脾家将绝之阴脉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承上节申言结代之脉也,然必先明结代之义,然后可与明仲师之言。结者,如抽长绳,忽遇绳之有结处,则梗塞而不条。代,犹代谢,譬之水中浮沤,一沤方灭,一沤才起,雨后檐溜,一滴既坠,一滴悬空,离而不相续也。盖气未脱而停顿者,曰结。气中绝而更至者,曰代。
心寄肺藏之中,资脾胃中气而生血液。胃中燥实,脾阳内停,则阳热上薄肺藏,而肺藏亦燥。上下俱燥,则心营不濡,脉道因而不调。本藏发为动悸,脉之来缓,至于时一止复来,譬之逐队偕行,中途忽有阻碍,而权时落后,此非不相续也,阻碍者为之也。
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譬之潮入断港,为淤泥所折,及越之而过,其来倍捷,而其力较猛,此非不相续也,有折之者也。此二脉皆名曰结,故得此脉者,务清阳明之燥,以滋生血之源,而脉之结者调矣。若夫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正如孤云远逝,流水不归,卒然继至者,其气实不相续,故名之曰代。代者,甲去而乙承之也。夫气结复续是为生阳,气出不续是为死阴,然则结当为阳,代实为阴,「名曰结」下「阴也」二字,实为传写之误。得此脉者必难治,乃专指代脉言之,非统指结脉言之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