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白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鞭,小便自利,去桂;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原文】伤寒,八九日,
(1)伤寒,外感风寒,寒,【易·说卦】乾为寒。
(2)八九日,有八九天了。有两种算法:1,从辰顺至亥为第八天,子为第九天。2,从戌顺至巳为第八天,午为第九天。日,【易·说卦】离为日,为火。
【译】外感风寒八九日了。本句经文嵌入乾卦,离卦。乾卦纳干甲,壬两数,离卦纳干己数。明显的是甲己化合。
【原文】风湿相搏。
(1)风湿,属痹症一类,指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
(2)相搏,指风邪与湿邪侵入人体肌表筋骨后,互相搏击所出现的病变。临床表现如风湿留于肌表,则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风湿滞留关节,则四肢关节有牵引性疼痛,不能活动自如。相,【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易·泰卦】辅相天地之宜。
【译】指风邪与湿邪侵入人体肌表筋骨后,互相搏击所出现的疼痛。本句经文嵌入咸卦,泰卦。 咸卦居兑宫,纳干丁数,泰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这两卦是与上句经文相连,咸卦是与乾卦之外干壬数化合。
【原文】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
(1)身体烦疼,身体疼痛且有点烦躁。身,【易·艮卦】艮其身。【易·乾】君子体人,足以长人。
(2)不能自转侧。不能自主转身。
自,【易·大有】自天右之。【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身,【易·艮卦】艮其身。【易·乾】君子体人,足以长人。
【译】吴谦说:身体疼烦属风也,不能转侧属湿也,乃风湿相搏之证。本句经文嵌入艮卦,乾卦,大有卦,需卦。结合吴谦的解释分析卦象,丁壬化为风,甲己化为湿。完全吻合了乾卦与兑卦,与离卦,外干与内干化合的特点。艮卦的出现是指艮宫的六气人。
【原文】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1)不呕,不渴,没有呕吐,也不口渴。
(2)脉浮虚而涩者,脉浮虚,主在表,虚主风;涩,主寒湿。
虚,【易·升卦】虚邑。
而,【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
者,人或事物的代称。【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3)桂枝附子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治疗。
【译】不呕吐,口也不渴,是里无热证。脉浮为风,脉涩为寒湿,这是痹病,桂枝附子汤治疗。本句经文嵌入升卦,屯卦,乾卦,升卦居震宫,纳干庚数,屯卦居坎宫,纳干戊数,这两卦与坤卦内干,外干化合,坤卦主内,“不呕,不渴”就排除了戊癸化火,“脉浮虚而涩者”也排除了“伤寒”这是风湿痹病。乾卦安置是告诉我们寒在肌肉经脉之间,故此是此艮宫的六气人,在丁卯术数日生病。丁数为不及之数,与乾宫外干化合,应该从表和解。
【原文】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1)若其人大便硬,如果有的人排出大便硬。
若,【易·观卦】有孚禺若。【易·巽卦】用史巫纷若,吉。
大,【易·大有卦】大有。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2)小便自利者,有的人小便顺利通畅。
小,【易·泰卦】小往大来。疏:“阴生消耗,故称小。”
自,【易·大有卦】自天右之。【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利,【易·贲卦】利有攸往。
(3)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去桂枝加白术汤治疗。
【译】如果有的人排出大便硬,小便顺利通畅。成无己说:“桂,发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
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荣卫,通津液,以和表也。”本句经文嵌入观卦,巽卦,大有卦,乾卦,需卦,贲卦。
1,观卦,乾卦,大有卦均居乾宫,纳干为甲,壬。
2,巽卦,居震宫,纳干辛数。
3,需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实则是指坤宫六气人。
4,贲卦居艮宫,纳干丙数。与巽之辛数化合。坤宫六气人,说的是水运不及辛数,不要用桂枝附子汤,桂枝是发汗的,大便干是津液不足,故去桂枝,加白术,培土生金。坤宫六气人,在辛卯术数日生病。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与中风家,至七八日再经之时,则邪气多在里,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数多,复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身疼不能自转侧者湿也。经曰∶风则浮虚。《脉经》曰∶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不呕不渴,里无邪也;脉得浮虚而涩,身有疼烦,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
桂,发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
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荣卫,通津液,以和表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承上条,详申脉证,以明其治也。伤寒八、九日,不呕不渴,是无伤寒里病之证也;脉浮虚涩,是无伤寒表病之脉也。脉浮虚,主在表,虚风也;涩者,主在经,寒湿也。身体疼烦属风也,不能转侧属湿也,乃风湿相搏之证,非伤寒也,与桂枝附子汤温散其风湿,使从表而解也。若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黄加术汤,大发其风湿也。如其人有是证,虽大便硬,小便自利,而不议下者,以其非邪热入里之,乃风燥湿去之,故仍以桂枝附子汤去桂枝,以大便硬,小便自利,不欲其发汗,再夺津液也;加白术,以身重着,湿在肉分,用以佐附子逐湿气于肌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脉浮为在表,虚为风,涩为湿,身体烦疼,表症表脉也。不呕不渴,是里无热,故于桂枝汤加桂以治风寒,去芍药之酸寒,易附子之辛热以除寒湿。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表症未除,病仍在表,不是因于胃家实,而因于脾气虚矣。盖脾家实,腐秽当自去,脾家虚,湿土失职不能制水,湿气留于皮肤,故大便反见燥化。不呕不渴,是上焦之化源清,故小便自利。濡湿之地,风气常在,故风湿相搏不解也。病本在脾,法当君以白术,代桂枝以治脾,培土以胜湿,土旺则风自平矣。前条风胜湿轻,故脉阴阳俱浮,有内热,故汗自出,宜桂枝汤。此湿胜风微,故脉浮虚而涩,内无热而不呕不渴,故可加附子、桂枝理上焦。大便硬,小便利,是中焦不治,故去桂。大便不硬,小便不利,是下焦不治,故仍须桂枝。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湿为风郁,两相抟结,营卫寒滞,故身体烦痛,不能转侧。脉法:风则浮虚,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桂枝附子汤,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去寒也。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己土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八九日,已过一候,或病从表解,或传阳明,其常也。若表汗不彻,水气留着肌肉而为湿。风乘皮毛之虚,入犯肌肉而凝闭其腠理,则有风湿相抟之变。寒湿伤其肌肉而腠理不通,故身疼。风湿困于外,血热抗于内,故身烦。凡人以阳气通彻为生机,阴寒凝沍为死兆。无病之人身轻者,为其近阳也。垂死之人身重者,为其无阳也。风湿相抟,至于不能自转侧,身之无阳而重可知矣。是故不呕不渴,外既不达少阳之阳枢,内更不得阳明之燥化,其证为独阴无阳,脉必浮虚而涩,不惟不见邪正交争之浮紧,并不见邪正并居之浮缓,为其正气衰也。
病情至此,非重用透发肌理之桂枝,不足以疏外风,非重用善走之附子,不足以行里湿(或谓桂枝四两,每两当今一钱六分,不过一两零四分,然附子三枚,至小每枚八钱,亦得二两四钱,此证里湿固重,外风亦复不轻,似当以经方原定为正)。外加生姜、甘草、大枣以扶脾而畅中,使之由里达表,而风湿解矣。
顾同为风湿相抟之证,惟大便坚小便自利者,最难辨识。合之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似当在先解其表后攻其里之例。但寒湿留着肌肉,外风束之,既非若伤寒中风之始病,发表解肌,可一汗而见功。设汗之而不得汗而妄行攻下,湿邪且乘虚以下利不止而死。究其所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与阳明实证正自有别。阳明证小溲当赤,此则独清,一也。外无潮热,二也。不谵语,三也。脉不见实大而滑,四也。不渴饮,五也。阙上不痛,右膝下经络,不牵髀肉而痛,六也。
痛在周身肌肉,而中脘未尝拒按,七也。有此七端,则此证不当攻下明矣。然则大便之所以坚者可知矣,湿困脾藏,则脾阳停而胃纳沮,水谷既失运输之路,则肠中谷气愈少,而日渐干涸。反胃证,粪如羊矢者,实与此同。加以太阳寒水,以表气不通,独有下行之路,正如潦水赴谷,一去不还。不似发汗太过,阳气行于肌表,津液自外而内,尚得还入胃中也。白术附子汤用白术四两,取其化燥以祛肌表之湿,用附子三枚,取其善走以收逐湿之功,仍用甘草、生姜、大枣以助脾阳,使得从皮中而运行于肌表。一服觉身痹者,附子使人麻也。半日许再服者,惧正气之不支也。三服后其人如冒状者,阳气欲达而不得也。故必于加术外更加桂四两,然后阳气迸肌表而出,寒湿得从汗解,表阳既通,脾气自畅,新谷既入,陈气自除,大便之坚,正不需治耳。
痛在周身肌肉,而中脘未尝拒按,七也。有此七端,则此证不当攻下明矣。然则大便之所以坚者可知矣,湿困脾藏,则脾阳停而胃纳沮,水谷既失运输之路,则肠中谷气愈少,而日渐干涸。反胃证,粪如羊矢者,实与此同。加以太阳寒水,以表气不通,独有下行之路,正如潦水赴谷,一去不还。不似发汗太过,阳气行于肌表,津液自外而内,尚得还入胃中也。白术附子汤用白术四两,取其化燥以祛肌表之湿,用附子三枚,取其善走以收逐湿之功,仍用甘草、生姜、大枣以助脾阳,使得从皮中而运行于肌表。一服觉身痹者,附子使人麻也。半日许再服者,惧正气之不支也。三服后其人如冒状者,阳气欲达而不得也。故必于加术外更加桂四两,然后阳气迸肌表而出,寒湿得从汗解,表阳既通,脾气自畅,新谷既入,陈气自除,大便之坚,正不需治耳。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