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去皮)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前言】本条经文首先锁定患病少阳相火寅数、申数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气血阴阳两虚证。病人患得外感伤寒后若出现心律不齐(结代脉)与心悸,需以炙甘草汤(复脉汤)调和气血、复脉定悸。炙甘草汤融益气、滋阴、温阳于一体,体现张仲景“阴阳互根”理论,适用于复杂虚损证。临床应用需紧扣“虚损性心脉失养”病机,结合现代药理与个体体质灵活化裁,方能发挥“复脉”之效。
结脉与代脉 的区别:
结脉 :脉动中止可自行恢复,提示气血不足兼有寒瘀阻滞。
代脉 :脉动中止后需待下次搏动替代,反映气血虚衰更甚,心阳无力续脉。
五运六气与发病时间
1、六气人群分类
少阳相火寅数人群:主气少阳相火加临寅位(可能与寅年或寅时相关)。
少阳相火申数人群:主气少阳相火加临申位(可能与申年或申时相关)。
2、发病时间与卦象对应
寅数人群:
潜伏期:终之气(小雪至大寒)第二日辛卯日,对应《中孚卦》(䷼)。
暴发期:二之气(春分至小满)第三日庚寅日,对应《离卦》(䷝)。
寒邪潜伏于终之气辛卯日(中孚卦),春分庚寅日(离卦)火郁暴发,耗气伤阴。中孚卦象征诚信守中;离卦主火,少阳相火郁而暴发,耗伤气血。
申数人群:
潜伏期:终之气(大雪至大寒)第十三日乙卯日,对应《临卦》(䷒)。
暴发期:二之气(清明至小满)第十二日甲寅日,对应《既济卦》(䷾)。
寒邪潜伏于大雪乙卯日(临卦),清明甲寅日(既济卦)阴阳失济,心脉失养。临卦为阳气渐长;既济卦水火相济,提示阴阳失调后暴发心脉失养。
卦象与病机联系
1、 “心”与复卦、临卦
复卦(䷗)为地雷复,象征阳气初生,动二爻变为临卦(䷒),对应乙卯日(临卦主十二月,终之气)。
心为火脏,复卦一阳来复,若阳气不足(少阳相火虚),则阴寒内盛,气血凝滞,发为脉结代、心悸。
2、既济卦(䷾)与阴阳调和
既济卦,水火既济,象征阴阳交泰。若阴阳两虚(如炙甘草汤证),则既济失调,需滋阴通阳以复脉。
感受风寒,出现结代脉,心悸可使用炙甘草汤和解,以生地、麦冬、阿胶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清酒通阳复脉,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心”嵌复卦,复卦动二爻是临卦,其数是乙卯。是指少阳相火申数六气人群,疾病潜伏期于终之气大雪节气第十三天的乙卯日(临卦)。
整理分析:炙甘草汤证与五运六气、卦象关联
病机:太阳病(伤寒)后,气血阴阳两虚,心失所养,脉道不充,故见脉结代、心悸。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方药:炙甘草汤(复脉汤),通过滋阴养血、通阳复脉,调和少阳相火与少阴心气,恢复“复卦—临卦—既济卦”的阴阳动态平衡。
方药与运气学对应
1、生地黄一斤:大补真阴,针对少阳相火耗伤阴血。
2、桂枝、生姜、清酒:通阳散寒,助少阳火气升发。
3、人参、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培土生金以资气血化源。
4、 阿胶、麦冬、麻仁:润燥滋阴,契合终之气燥金当令之需。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补可以去弱,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圣济经》曰∶津耗散为枯,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温剂所以润之。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心动悸者,谓心下筑筑,惕惕然动而不自安也。若因汗下者多虚,不因汗下者多热,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属饮,厥而下利者属寒。今病伤寒,不因汗下而心动悸,又无饮热寒虚之证,但据结代不足之阴脉,即主以炙甘草汤者,以其人平日血气衰微,不任寒邪,故脉不能续行也。此时虽有伤寒之表未罢,亦在所不顾,总以补中生血复脉为急,通行荣卫为主也。
【集注】
成无己曰:脉之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
程知曰:此又为议补者,立变法也。曰伤寒,则有邪气未解也。心主血;曰脉结代,心动悸,则是血虚而真气不相续也。故峻补其阴以生血,更通其阳以散寒,无阳则无以绾摄微阴,故方中用桂枝汤去芍药,而渍以清酒。所以挽真气于将绝之候,而避中寒于脉弱之时也。观小建中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阳之方;观炙甘草汤,而后知伤寒有补阴之法也。
程应旄曰:此又以脉论,邪气留结曰结,正气虚衰曰代。伤寒见此,而加以心动悸,乃真气内虚,故用炙甘草汤,益阴宁血、和荣卫以为主。又曰:太阳变证,多属亡阳,少阳变证,兼属亡阴,以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荣阴被伤故也。用炙甘草汤,和荣以养阴气为治也。
张璐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枯约。免致阴虚泉竭,火燥血枯,此仲景救阴退阳之妙法也。
柯琴曰:仲景凡于不足之脉,阴弱者用芍药以益阴,阳虚者用桂枝以通阳,甚则加人参以生脉,未有用麦冬者,岂以伤寒之法,义重扶阳乎?抑阴无骤补之法与此以中虚脉结代,用生地黄为君,麦冬为臣,峻补真阴者,是已开后学滋阴之路矣。然地黄、麦冬味虽甘而气则寒,非发陈蕃秀之品,必得人参、桂枝以通阳脉,生姜、大枣以和荣卫,阿胶补血,酸枣安神,甘草之缓,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于上行,内外调和,悸可宁而脉可复矣。酒七升、水八升,只取三升者,久煎之则气不峻,此虚家用酒之法,且知地黄麦冬得酒则良。此证当用酸枣仁,肺痿用麻子仁可也。如无真阿胶,以龟板胶代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寒伤心主,神明不安,故动悸;心不主脉,失其常度,故结代也。结与代皆为阴脉,伤寒有此,所谓阳证见阴脉者死矣。不忍坐视,姑制炙甘草汤,以欲挽回于已去之候耳。收检余烬,背城借一,犹胜于束手待毙乎?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少阳经脉,自头走足,循胃口而下两胁,病则经气上逆,冲逼戊土,胃气郁满,横隔胆经隧道,是以心胁痞硬。经络壅塞,营血不得畅流,相火升炎,渐而营血消亡,经络梗涩,是以经脉结代。血亡木燥,风木郁冲,而升路阻隔,来能顺达,是以悸动。相火上燔,辛金受刑,甲木上郁,戊土被克,土金俱败,则病传阳明,而中气伤矣。炙甘草汤,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塞,麦冬清肺金之燥热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久病血虚者,心阳不振之病也。夫血统于脾,而出于胃中之水谷。胃虚则无以济生血之源,生血之源不继,则营气不足。脉见结代者,心阳不振,而脉中之血沾滞不得畅行也。故炙甘草汤,用炙草、生姜、人参、大枣和胃以助生血之源,麦冬润肺以溉心藏之燥,阿胶、生地黄以补血,桂枝以达心阳,麻仁润大肠,引中脘燥气下行,不复薰灼心藏,与麦冬为一表一里,和胃养血,则脉之结代舒。润肺与大肠,而心之动悸安。更加桂枝以扶心阳,而脉之失调者顺矣。
此证或缘于久病,或得之病后,往往不能起坐,坐则头汗出,或三至一代,或五六至一代,大便累日不行。予于己巳四月二十一日,治古拔路叶氏女孩亲见之。盖阴伤于内,阳气外浮,阳气浮而阴液不与俱升,故脉见结代。心动悸者,心营虚而上不受肺阴之溉,下更受肠燥之逼,以致此也。三月中,章次公亦遇此证,惟大便溏泄为特异,用原方去麻仁,一剂后病良已。但当其定方之时,乡人某见而笑之,以为古方必不可治今病。夫古人治伤寒杂证之方,不可以治今日之广疮、麻疯、中蛊,是已,以为不可治今日之伤寒杂证,有是理乎。敬告同人,幸弗与乡愚一辙,同类而共笑也(结代之脉,向者于姚建律师见之,用本方三五剂而结脉除,又于引线衖陆勋伯见之,陆方下利甚剧,乃用本方合附子理中大剂,五日而结脉止,利亦寻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