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 2025-02-27 16:16 我要评论

【原文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

【原文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前言】本条经文首先锁定患病之人为少阳相火寅、申类六气人群,本是患得太阳病伤寒,实则是太阳病少阴太阴合病少阳相火申数六气人群,确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第二天的辛卯日。概定疾病暴发于二之气春分节气第三天的庚寅日。而少阳相火寅数的六气人群,确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第九天的丁卯日。概定疾病暴发于二之气谷雨节气第八天的丙寅日。以三“中”:“胸中、胃中、腹中”,三“有”:“有热、有邪、有痛”,突出表现病外“伤寒”而症“逆”出于内,其表现为上热下寒,观察病人若有呕吐者则以黄连汤治疗。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中”、“有”、“欲”字,三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中”嵌中孚卦,确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第二天的辛卯日。“有”嵌大有卦,动二爻,变离卦,概定疾病暴发于二之气春分节气第三天的庚寅日。“欲”嵌损卦,确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第九天的丁卯日。
  第一、“伤寒,胸中有热。”病人感受外感风寒,上焦心中有热。“伤寒”二字,明确病位在太阳,是指太阳病伤寒证,“伤寒”之热本应在表,而描述“热”“胸中”,“胸中”,是指身体前面颈下腹上的部分,是指手少阴心经循行起于胸中。
  ①中,嵌中孚卦,其数辛卯,确定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第二天的辛卯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阴火。中见水运。水运得位。少阴居之。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宜治少阴之客。
  ②有,嵌大有卦,其数辛巳,“伤寒”病在外,而动于“胸中”,大有卦动二爻变离卦,其数庚寅,概定疾病暴发于二之气春分节气第三天的庚寅日。主位太徵火。客气太阴土。中见金运。火生土。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於上。咳呕吐。疮发於中。胸嗌不利。头疼身热。昏愦脓疮。宜治太阴之客。
  第二、“胃中有邪气”,是指胃部受到某种不良因素的侵袭或影响,导致胃部功能异常或不适。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部分,负责接受和容纳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和腐熟。“邪气”通常指的是导致人体疾病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寒邪、湿邪、热邪等。这些邪气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人体,如通过皮肤、口鼻等。“胃中有邪气”,则表现为胃痛、胃胀、恶心、呕吐、反酸、嗳气等症状。当然,这些症状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寒邪等。
  第三、“腹中痛。”是指足太阴经脉循行起于腹中,因脾胃互为表里关系,胃部邪气侵袭影响到脾系,导致腹中痛疾病。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可能因邪气的性质和个体的体质差异而有所不同。腹痛可能伴有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嗳气等,这些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①腹,嵌明夷卦,明夷的意思是走出门庭,故有下文“欲呕吐”
  第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有的人会有想呕吐,此为太阳病上热下寒的寒热错杂证,应使用黄连汤治疗。
  ①欲,嵌损卦,其数丁卯,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九天的丁卯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少阴火。中见木运。水能生木。木能生火。而行顺化。当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宜调少阴之客。
  疾病暴发于二之气谷雨节气第八天的丙寅日,主位少徵火。客气太阴土。中见水运。火土相加。上见少阳。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於上。咳逆呕吐。疮发於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苦昏愦。脓疮。其法宜治太阴之客。
  黄连汤:主要由以下七味药组成:
  黄连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半夏6克,大枣12枚。
  叶天土曰:
黄连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人参气微寒,禀天秋令少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浓于味,阳也。”
  黄连汤在临床上具有多种功效,主要包括:
  1、平调寒热 :黄连汤中含有的黄连、干姜、桂枝等成分,可以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帮助平衡机体内的寒热。
  2、和胃降逆 :其中含有的黄连、半夏等中药材具有和胃降逆的功效,有助于降逆止呕、燥湿化痰。
  3、清热解毒 :黄连汤中的黄连等药材可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有助于清除体内热邪。
  4、泻火利湿 :其中的半夏等成分具有泻火利湿的作用,能够促进体内热邪和湿邪排出。
  黄连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等病症。此外,黄连汤还可用于治疗其他多种病症,如赤白痢、口舌生疮、心肺积热、吐血不止等。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邪气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胃中有邪气,使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腹中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胸中热,欲呕吐。与黄连汤,升降阴阳之气。
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益胃。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未解欲呕吐者,胸中有热邪上逆也;腹中痛者,胃中有寒邪内攻也。此热邪在胸,寒邪在胃,阴阳之『气不和』,失其升降之常,故用黄连汤,寒温互用,甘苦并施,以调理阴阳而和解之也。然此属外,因上下寒热之邪,故有如是之证;若内因杂病,呕吐而腹痛者,多因宿食。由此推之,外因、内因,证同而情异,概可知矣。
【集注】
程知曰:阴邪在腹,则阳不得入而和阴,为腹痛;阳邪在上,则阴不得入而和阳,为欲呕逆。
汪琥曰:『尚论篇』皆以风寒二邪,分阴阳寒热。殊不知风之初来未必非寒,寒之既入亦能化热,不可拘也。
郑重光曰:此热邪中于上焦,寒邪中于下焦,阴阳不相入,失其上下升降之常也。
  伤寒邪气入里,因人藏气素有之寒热而化病。如阳明病,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以小柴胡汤,及太阳病下之里虚懊,舌上如苔者,以栀子豉汤之类,是随胸中有寒,丹田有热化者也。此则随胃中有寒,胸中有热而化,腹中痛欲呕吐,故以是方主之。
  君黄连以清胃中之热,臣干姜以温胃中之寒,半夏降逆,佐黄连呕吐可止,人参补中,佐干姜腹痛可除,桂枝所以安外,大枣所以培中也。然此汤寒温不一,甘苦并投,故必加甘草协和诸药。此为阴阳相格,寒热并施之治法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热不发于表而在胸中,是未伤寒前所蓄之热也。邪气者即寒气。夫阳受气于胸中,胸中有热,上形头面,故寒邪从胁入胃。《内经》所谓∶“中于胁则下少阳”者是也。今胃中寒邪阻隔,胸中之热不得降,故上炎作呕;胃脘之阳不外散,故腹中痛也。热不在表,故不发热;寒不在表,故不恶寒。胸中为里之表,腹中为里之里。此病在焦府之半表里,非形躯之半表里也。往来寒热者,此邪由颊入经,病在形身之半表里。如五六日而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此伤于寒而传为热,非素有之热。或腹中痛者,是寒邪自胸入腹,与此由胁入胸胃不同。故君以黄连,亦以佐柴胡之不及也。
  欲呕而不得呕,腹痛而不下利,似乎今人所谓干霍乱、绞肠痧等症。
此亦柴胡加减方也。表无热,腹中痛,故不用柴、芩。君黄连以泻胸中积热,姜、桂以驱胃中寒邪,佐甘、枣以缓腹痛,半夏除呕,人参补虚。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持于中,仍不离少阳之治法耳。
  此与泻心汤大同,而不名泻心者,以胸中素有之热,而非寒热相结于心下也。看其君臣更换处,大有分寸。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胸中有热,而胃中有肝胆之邪气,肝邪克脾,腹中疼痛,胆邪克胃,欲作呕吐者,是土气湿寒而木气郁遏也。黄连汤,黄连、半夏,清上热而止呕吐,参、甘、姜、枣,温中寒而止疼痛,桂枝疏木而通经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节历来注家,惟黄坤载以胃中有邪气认为肝胆之病,以欲呕吐为胆邪乘胃,以腹中痛为肝邪乘脾。按之病情,颇为近似。
但彼犹泥于五行生尅,而真相尚有未明。盖胃中原有肝胆余液,以消融水谷。胸中有热,则肺阴失降而化为湿痰,水之上源不清,湿痰入胃,胃中胆汁不受,因病呕逆。可见胸中有热,所以欲呕吐者,胆火之抗拒湿痰为之也。胃中肝液,原以济消谷之用,其气彻上彻下,足以调达其抑塞,是故中有所拂郁。气之由胃上出于口者为嗳,由胃下出大肠为转矢气,中脘之胀懑乃舒,凡此皆肝液之疏达为之。若湿痰阻于上膈,气机乃不能宣达,而反郁于中脘,而下及腹部,可见胃中邪气,为脾阳不振,肝藏抑塞所致。肝乘脾藏之虚,故腹中痛也。黄连汤方治,用黄连以止呕,必用干姜、半夏以涤痰者,呕因于痰也。甘草、人参、大枣以扶脾而缓痛,必用桂枝以达郁者,痛因于郁也。此黄芩汤之大旨也。然则仲师此条,何以不列于太阴少阳二篇而列入太阳,曰:「此病源出于太阳也。」标热内陷,胸中水气,蒸为湿痰,而肝胆始郁。肝胆与胃同部,余液皆入于胃,故病发于胃,皆不过相因而致病。黄坤载移此条于太阴篇中,亦祗见其不达耳。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