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前言】本条经文贯穿了“相”,“节”,“掣”,“得”,“之”,“则”,“汗”,“出”,“气”,“小”,“利”,“衣”,“身”,“或”,“者”等十五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了咸卦,泰卦,颐卦,节卦,睽卦,乾卦,比卦,涣卦,震卦,艮卦等十卦,阐述了艮宫,坤宫六气人,在己卯术数,癸卯术数日生病,风湿相搏,而引发疼痛,畏寒等表虚情况,用甘草附子汤治疗。
【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
(1)风湿,属痹症一类,指风和湿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
(2)相搏,指风邪与湿邪侵入人体肌表筋骨后,互相搏击所出现的病变。临床表现如风湿留于肌表,则见身体疼痛不能转侧;风湿滞留关节,则四肢关节有牵引性疼痛,不能活动自如。相,【易·咸卦】二气感应以相与。【易·泰卦】辅相天地之宜。
(3)骨节疼痛,湿重骨骼的关节疼痛。
节,【易·颐象】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节卦】节亨。苦节不可贞。
【译】指风邪与湿邪侵入人体肌表筋骨后,互相搏击所出现的疼痛,湿重骨骼的关节疼痛。本句经文嵌入咸卦,泰卦,颐卦,节卦。
1,咸卦居兑宫,纳干丁数,泰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咸卦是与乾卦之外干壬数化合。
2,颐卦隶于巽卦,居震宫,纳干辛数。
3,节卦居坎宫,纳干戊数。节卦与泰卦之外干癸数化合。
根据卦象分析外干化合主病在外。
【原文】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
(1)掣痛,风重,故拉,拽一样的疼痛。【易·睽卦】见舆曳,其牛掣。
(2)不得屈伸,不能弯曲与伸直。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丧。
(3)近之,靠近,接近。之,于。【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4)则,就。【易·乾卦】乃见天则。
(5)痛剧,疼痛难忍。
【译】风重有拉拽着一样的疼痛,肢体不能弯曲与伸直,且接近疼痛难忍。本句经文嵌入乾卦,比卦。比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风重就是丁壬化,乙庚化。
【原文】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1)汗出,汗出来。汗,【易·渙卦】渙汗其大號。出,【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短气,气不足。气,【易·乾卦】同氣相求。
(3)小便不利,小便排出不顺畅。小,小,【易·泰卦】小往大来。疏:“阴生消耗,故称小。”利,【易·贲卦】利有攸往。
【译】汗出,气短,小便排出不顺畅,是接上句而来,风邪则表虚。本句经文嵌入涣卦,震卦,乾卦,泰卦,贲卦。
1,涣卦,乾卦,这对是甲己化合。
2,震卦,泰卦,这对是乙庚化合。
同时谈的是艮宫,坤宫的六气人。己卯术数,癸卯术数。外干不和,用内干治之,内干不合外干治疗。
【原文】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恶风,怕冷。
(2)不欲去衣,不想脱去衣服。衣,【易·说卦】荀九家乾为衣。
(3)或身微肿者,或者有的人身体稍稍发肿。或,【易·乾卦】或跃在渊。身,【易·艮卦】艮其身。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4)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治疗。
【译】有的人怕冷,不想脱去衣服,或者身体微肿,甘草附子汤治疗。本句经文嵌入乾卦,艮卦。乾卦是指风邪,主外。艮卦是指艮卦六气人。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风则伤卫,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也。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为风在表;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外薄也。与甘草附子汤,散湿固卫气。
桂枝、甘草之辛甘,发散风邪而固卫;附子、白术之辛甘,解湿气而温经。
清·吴谦《医宗金鉴》
风湿相抟,骨节疼烦,重着不能转侧,湿胜风也。掣痛不可屈伸,风胜湿也。今掣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皆风邪壅盛,伤肌表也。小便不利,湿内蓄也。身微肿者,湿外薄也。以甘草附子汤微汗之,祛风为主,除湿次之也。以上二条,皆详风湿之义,以明风湿之治也。
【集注】
方有执曰:抟,掜聚也。言风与湿掜合抟聚,共为一家之病也。烦,风也。痛、湿也。风淫则掣,湿淫则痛,风湿之邪注经络,流关节,渗骨髓,身体所以烦痛、掣痛而不利也。近之则痛剧者,外邪客于内,迕之则逆也。短气者,汗多亡阳而气伤也。恶风不欲去衣者,以重伤,故恶甚也,甘草益气和中,附子温经散湿,术能胜湿燥脾,桂枝祛风固卫,此四物者,所以为风湿相抟之的药也。
吴人驹曰:必脉之沉而细者,若浮大而盛,则风多而湿少,附子须在审之。
风湿之治,用甘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去姜、枣、加白术也。去姜、枣者,畏助汗也。加白术者,燥中湿也。日三服,初服一升,不得汗解,则仍服一升。若微得汗则解,解则能食,是解已彻也,可止再服。若汗出而复烦者,是解末彻也,仍当服之,但不可更服一升,恐已经汗,多服而过汗也,服五合可也。如不解,再服六、七合为妙。似此服法,总是示人不可尽剂之意,学者于理有未解处,即于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身肿痛剧,不得屈伸,湿盛于外也。恶风不欲去衣,风淫于外也。汗出短气,小便不利,化源不清也。君桂枝以理上焦而散风邪,佐术、附、甘草以除湿而调气。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湿流关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气道郁阻,皮毛蒸泄,则汗出气短。阳郁不达,而生表寒,则恶风不欲去衣。湿气痹塞,经络不通,则身微肿。甘草附子汤,温脾胃而通经络,则风湿泄矣。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风湿一证,起于皮毛,失治则入肌理。肌理失治,则流关节。关节失治,则久成历节。故风湿之始病,起于中风,故第一方治,即用中风之桂枝汤去芍药而加附子,所以加附子者,以其善走,停蓄不流之湿,得附子阳热之气,将挟之而俱动也。
过此则由肌肉湿痹,脾胃之外主肌肉者,亦以阳气不通,日见停顿,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以致大便日坚(不动则津液日消,若阴干者然,譬之沟渠不流,则腐秽积也)。故第二方用中风之桂枝汤,于原方去芍药外,去桂枝加附子、白术,以补中而逐水,使中气得温而运行,则大便之坚者易去,湿之渍于肌理者,亦得从汗外解。
其有不得汗而见郁冒者,则以营气太弱,不能与卫气并达皮毛之故,于是更加桂以济之。失此不治,乃由肌肉流入关节,于是有「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之证。风中于表,故汗出(此即中风有汗之例)。湿阻于里,故短气(历节之短气视此)。水湿不入肠胃,则肠胃涸而小便自利。水湿混入肠胃,则肠胃滋而小便不利。不利者,湿邪壅成垢腻,若秽浊之水,积于汗下者,然有停蓄而无旁流也。恶风不欲去衣者,风胜于表也。或身微肿者,湿胜则肿也。故风湿第三方,用中风之桂枝汤,去芍药、姜、枣而加术、附,使在里之湿,悉从腠理外泄,而病已解矣。
此证病笃于前,而愈病则易于前。所以然者,以其证情偏胜于表,不比身烦痛而重、小便自利者,如流寇之散而不聚,未易一鼓成擒也。要知湿为独阴无阳之类,凝涩而不动,一如懒惰之人,未易驱使,非重用善走之附子,必不能挟其所必不动者而动之。失此不治,则寖成历节矣。历节之疼痛如掣,汗出短气,不可屈伸,并与风湿同,故桂枝芍药知母汤,即本甘草附子汤而增益之。以不得屈伸,为积久成痹,异于湿之暴病,而加芍药(芍药甘草汤治脚挛急同此例),即以通营血之痹。以毛孔之痹闭而加麻黄,即以开卫阳之痹。以外风不去而加防风。以胸中有热,温温欲吐而加知母。以胃中有寒而加生姜。要其立方本旨,实亦从桂枝汤加减,而以术附尽逐湿之能事,盖病虽久暂不同,而其病源则一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