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69条茯苓四逆汤主之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好中医 2024-02-22 09:29 我要评论

【原文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

【原文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伤寒论》第69条茯苓四逆汤主之
【前言】本条经文“发”、“”汗、“若”、“下”、“之”、“病”、“解”、“躁”、“者”、“逆”等十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乾卦坤卦、涣卦,巽卦、观卦、屯卦、比卦、坎卦、解卦等九卦,锁定四之气,“民病暴引。振栗。谵妄。少气。嗌乾。引饮。及为心痛。瘫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寅类六气人群,在大暑节气丁酉日;申类六气人群,在白露节气癸酉日,病人出现:形寒肢冷。口干引饮。咽干咽痛。心痛。心悸。胸闷烦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有类似感冒,又类似水气凌心病情,故医者先用汗法治疗,未达到预期目的,又使用下法逐水。殊不知是人为暴饮灌水所引起,医者未切中病机,以发汗伤心阳,又下后伤心阴,故阴阳俱损,病仍不解,反而出现烦躁。用茯苓泻水之邪,人参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附子、甘草、干姜温补火土。本条细玩特点:土胜为顺,水胜为逆,燥土制水不可取
①发,【易·乾卦】六爻发挥。【坤卦】发於事业。
②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③若,【易·巽卦】用史巫纷若,吉。【易·观卦】有孚颗若。
④下,【易·乾卦】本乎地者亲下。【易·屯卦】以贵下贱。
⑤之,【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⑥病,【易·说卦】坎为心病。
⑦解,【易·解卦】解,难之散也。【易·杂卦传】解,缓也。
⑧躁,【易·说卦】巽为躁卦。【易·繁辞】躁人之辞多。
⑨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⑩逆,【易·說卦】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译】本条经文嵌入乾卦、坤卦、涣卦,巽卦、观卦、屯卦、比卦、坎卦、解卦等九卦。锁定四之气,寅类六气人群,在大暑节气丁酉日;申类六气人群,在白露节气癸酉日。病人形寒肢冷。心痛心悸。胸闷烦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有类似感冒,又类似水气凌心病情,故医者先用汗法治疗,未达到预期目的,又使用下法逐水。
  第一、“发汗,若下之”,汗法治疗,多见于感受风寒;下法治疗,多见于有可下之症。
  ①“汗”字,嵌入涣卦,对应的月份是四之气,农历七月。使用汗法治疗多见于太阳病伤寒或者是中风
  ②“若”字,嵌入巽卦,巽为风,为顺从,阳多阴少,故阴顺从阳。又嵌入观卦,观卦之意:观察事物的开始与发展。

  那么到底是观察什么呢?重点是观察“下”,“下”里有文章。
  ③“下”字,嵌入乾卦,乾应期数是庚,是要观察“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这句话是出自巽卦,是指阳气有旺盛之时,也会有衰退之时,阳消阴长,更替变化。庚前三日是丁数,庚后三日是癸数。
  ④“下”字,嵌入屯卦,全名水雷屯,坎上震下,坎为水,震为木,可以理解为木倒生于水中,寒水木冻,苓桂术甘汤不中。又以上为,下为右,左旋则升,右转则降,故逆也。水寒则土陷木郁,补火生土,大地回暖皆是春。
 

  第二、“病仍不解,烦躁者,”病是征对“四之气,民病暴引。”这句话而言,并非是感受风寒,“病”字,嵌入坎卦。“坎为心病”,是指水胜火衰则烦躁。“不解”,是指医者未切中病机。
  第三、
茯苓四逆汤主之。用茯苓泻寒水之邪;人参入戊土而益胃气,走己土而助脾阳;附子、甘草、干姜温补火土。







【历代医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发汗若下,病宜解也,若病仍不解,则发汗外虚阳气,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邪独不解,故生烦躁。与茯苓四逆汤,以复阴阳之气。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此又承上条言。先汗后下,于法不逆,病应解而仍不解,反烦躁者,以别其治也。盖汗、下俱过,表里两虚,阴盛格阳,故昼夜见此扰乱之象也。当以四逆汤,壮阳胜阴,更加茯苓以抑阴邪,佐人参以扶正气,庶阳长阴消,正回邪退,病自解而烦躁安矣。大青龙证,不汗出之烦躁,乃未经汗下之烦躁,属实;此条病不解之烦躁,乃汗下后之烦躁,属虚。然脉之浮紧沉微,自当别之,恐其误人,故谆谆言之也。
汪琥曰:伤寒汗下,则烦躁止而病解矣。若阴盛之烦躁,强发其汗,则表疏亡阳;复下之,则里虚亡阴。卫阳失护,荣阴内空,邪仍不解,更生烦躁,此亦虚烦虚躁,乃假热之象也。只宜温补,不当散邪,故以茯苓四逆汤主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未经汗下而烦躁,为阳盛;汗下后而烦躁,是阳虚。汗多既亡阳,下多又亡阴,故热仍不解。姜、附以回阳,参、苓以滋阴,则烦躁止而外热自除,此又阴阳双补法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汗下亡阳,土败水侮,阳气拔根,扰乱无归,故生烦躁。茯苓四逆汤,茯苓、参、甘泻水而补土,干姜、附子温脾而暖肾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发汗,若下后,病仍不解,津液之不足,要为理所必至。使津液不足而胃中燥热,是必渴欲饮冷而为白虎汤证。惟胃液燥于中,水气寒于下,绝无蒸气以相济,则胃中燥气,上薄心藏,而厌闻人声,畏见生客,时怒小儿啼哭,或忽喜观看书籍,不数行,辄弃去,是之谓阳气在上,下焦水液不能不与之相接,谓之火水未济。水不得阳热蒸化则不温,不温则阳热独抗于上,此时欲卧不得,坐不得,欲行不得,反复颠倒。顷刻间屡迁其所,而手足不得暂停,是之谓燥。此时用茯苓人参增胃液以濡上燥,合四逆汤以温下寒,而发其蒸气,使蒸气与胃液相接,则水火既济而烦燥愈矣。愚按烦燥不定,系少阴阴虚,阳气外浮,故烦燥。此与上文“昼曰烦燥,夜而安静者”,并责之虚。但前证阴虚不甚,故不用人参,而但用干姜附子汤。此证阴虚太甚,故用人参,为小异耳。


武汉好中医添加微信办法:

申明:江满春医师微信号cfjiangmanchun账号已满,现改为此账号:jmch69。添加时注意谨慎

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68条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68条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2024-02-04 05:56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