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20条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

作者:江满春 来源:武汉中医 2025-02-15 10:24 我要评论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

【原文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前言】本条经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午类人群,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三天的丙子日,或者是冬至节气后第六天的甲子日,疾病则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三天的丁丑日,或者是霜降节气后第六天的乙丑日。鉴别太阳病伤寒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等症状。正常情况下太阳病伤寒患者应该恶寒发热,但此处描述的是患者“自汗出,反而不恶寒发热,且关上脉细数。”是阳明伤寒证,关上脉指的是关脉,手关脉代表的是肝胆,右手关脉代表的是脾胃。细代表的是血虚,数代表的是热。关上脉细数则代表的是脾胃有热,亡津液,是医生误用吐法所导致的。太阳病初期被误用吐法治疗后,病人胃气受损、脾阴虚动以及正邪交争所导致的。治疗时应以温中和胃、固护正气为主。“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这是因为误吐后,药力已过,但催吐导致胃里津液亏虚,表邪乘虚入里成里热,所以病人不喜欢喝热粥,喜欢吃冷东西。同时,胃气还没有恢复,所以吃完不久还得往外吐。由于医生误用吐法所造成的,这种情况被称为“小逆”。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以“当”、“过”、“腹”、“口”四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以“当”字,嵌履卦,其意思仔细鉴别太阳伤寒与阳明伤寒不同之处,疾病临床表现与患病时间有异;以“过”锁定发病之人;以“腹”与“口”概定阳明伤寒疾病的时间。

  第一、“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本句经文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午类人群,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证,以五运六气来分析,其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三天的丙子日,或者是冬至节气后第六天的甲子日,当主气为太阳,客气为阳明时,疾病则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三天的丁丑日,或者是霜降节气后第六天的乙丑日。其主客气均为阳明。
  本句经文须太阳病中风证与阳明伤寒证作以鉴别:相同患病人群,不同的发病时间。太阳病中风证,疾病起于终之气的辰,暴发于二之气巳。其临床表现有异:太阳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等症状。正常情况下太阳病伤寒证患者应该恶寒发热,但此处描述的是患者“自汗出,反而不恶寒发热,且关上脉细数。”关上脉指的是关脉,左手关脉代表的是肝胆,右手关脉代表的是脾胃。细代表的是血虚,数代表的是热。关上脉细数则代表的是脾胃有热,亡津液。综合这些症状和脉象,可以判断这是由于医生误用吐法所导致的。
  ①当,嵌履卦,其意思仔细辨别。其数戊辰,提示疾病起于终之气的戊辰,暴发于二之气己巳。
  ②过,嵌大过,其数丙午,锁定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
  第二、“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一二日吐之者 :
  症状:腹中饥,口不能食。这是因为误吐后,胃中空虚,所以肚子饿,但药力还在,所以一吃东西就会想吐。同时,阳明经环口而过,阳明经有寒,所以口不能食。
  1、一二日 :这里的“一二日”并非确指天数,而是指太阳病的初期阶段。
  2、吐之者 :指的是患者在这个阶段被医生误用了吐法治疗。
  3、腹中饥 :由于吐法使得胃阳外越,脾阴内动,患者会感觉到腹中饥饿。
  4、口不能食 :虽然患者感到饥饿,但由于胃气因吐而伤,胃阳虚不化食,所以口不能食。这是因为胃气受损后,胃的运化功能下降,无法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所以患者虽然饥饿,但无法进食。
  病理机制:
  1、胃气受损 :吐法会损伤胃气,使得胃的运化功能下降。
  2、脾阴虚动 :吐法还会使得脾阴虚动,进一步影响胃的运化功能。
  3、正邪交争 :在太阳病初期,正邪交争于表,此时误用吐法,会使得正气受损,邪气有可能乘虚入里。
  治疗原则
  由于这是医生误用吐法所导致的病理变化,所以治疗时应以温中和胃为主,恢复胃的运化功能。同时,由于患者正气已伤,所以治疗时还需注意固护正气。
  综上所述,“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描述的是太阳病初期被误用吐法治疗后的一种病理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胃气受损、脾阴虚动以及正邪交争所导致的。治疗时应以温中和胃、固护正气为主。
  ①腹,嵌坤卦,其数甲子。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六天的甲子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六天的乙丑日。
  ②口,嵌颐卦,其数丙子。其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第三天的丙子日,疾病则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第三天的丁丑日。

  第三、“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三四日吐之者 :
  症状: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这是因为误吐后,药力已过,但催吐导致胃里津液亏虚,表邪乘虚入里成里热,所以病人不喜欢喝热粥,喜欢吃冷东西。同时,胃气还没有恢复,所以吃完不久还得往外吐。
  病机:邪已入里(或许到太阴经),误吐则更伤中焦阳气,阳气伤,寒湿内生,就不喜欢喝汤汤水水的东西;里寒,虚热内生,故贪凉,但看脉象细数,故知血不足,生虚热,但其本为虚寒。古人以食入即吐为胃热,朝食暮吐为胃寒。胃中寒则不得消化,食物处于胃中,不见减少。而胃之下口,未消化之食物不得通过,此时不能下,只能向上,所以朝食暮吐。
  治疗原则
  虽然这是因误吐导致的病变,但表邪已经解除,没有内陷的忧患。治疗时应以温中和胃为主,调理脾胃功能,恢复其正常运化。对于具体的治疗方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确定。
  综上所述,这句话描述的是太阳病患者在被医生误用吐法后出现的病情变化及病机分析。治疗时应以调理脾胃为主,恢复其正常功能。
  第四、“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这些都是由于医生误用吐法所造成的,这种情况被称为“小逆”。
  误用吐法的后果 :
  1、自汗出 :误用吐法后,患者反而出现自汗出的症状,这看似是表邪已解,但实际上是由于胃气受伤,津泄于表所致。
  2、关上脉细数 :关上脉指的是关脉,左手关脉代表肝胆,右手关脉代表脾胃。脉细数则代表脾胃有热,亡津液。这是误吐后胃气受伤,阴虚阳迫的表现。
  3、一二日吐之者 :此时邪气尚浅,误吐后胃阳受损,但程度不重,所以患者会感到腹中饥饿,但由于胃气已伤,所以口不能食。
  4、三四日吐之者 :此时邪气已深,误吐后胃阳损伤更为严重,胃气虚冷,所以患者不喜欢糜粥等热食,反而想食用冷食。然而,这只是假象,因为胃寒不能运化,食物入胃后会逆而吐出,表现为朝食暮吐。
  5、“小逆”的含义 :虽然误用吐法造成了不良后果,但表邪已因吐而解,且未出现严重的内陷之患,只是胃气受损,所以称为“小逆”。治疗时应以温中和胃为主。

成无己:“恶寒发热,为太阳表病;自汗出,不恶寒发热者,阳明证。本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动胃气,表邪乘虚传于阳明也。以关脉细数,知医吐之所致。病一二日,为表邪尚寒而未成热,吐之则表寒传于胃中,胃中虚寒,故腹中饥而口不能食。病三四日,则表邪已传成热,吐之,则表热乘虚入胃,胃中虚热,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也。朝食暮吐者,晨食入胃,胃虚不能克化,即知,至暮胃气行里,与邪气相搏,则胃气反逆,而以胃气尚在,故止云小逆。”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