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 2025-01-22 10:22 我要评论

【原文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原文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前言】解读本条经文首先锁定患病之人寅数、申数的六气人群,因下之过早,从而患得太阳与少阳并病火痞或者水痞
  概定申数人群,疾病起于终之气小寒节气后的丁丑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木运。水当其位。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於寒。则民病关节禁固。腰脽疼。寒湿持於气交而为疾也。宜治太阳之客。
  而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立冬节气后的丙子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水运。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乃荣。民乃康。其病温。岁水制之。其病乃微。宜治少阳之客。
  对于寅数人群,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的辛丑日,主位少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水运。气运符会。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持于气交而为疾也。宜治太阳之客。
  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秋分气后的庚子日。主位太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金运。岁金虽得位。客气少阳用事。清化乃抑。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宜治少阳之客。
  “心下痞”的形成与中焦脾胃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当脾胃受到寒湿侵袭、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时,可能导致食积停滞,进而阻碍中焦气机的正常运行,产生心下痞的症状。此外,误用泻下法也可能导致脾胃之气受损,进而形成“心下痞。”“心下痞”的治疗,常用方剂“泻心汤”。泻心汤是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三药并用可以泻火燥湿、消痞散结。然而,并非所有心下痞都适合用泻心汤治疗。如果泻心汤治疗后症状未解,可能需要进一步辨证施治。
  如果太阳病误用下法,导致水饮内蓄,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水饮内蓄于膀胱,阻碍气化功能,使津液不能上承,出现口渴、口燥等症状;同时,膀胱气化失常,导致小便排出不畅,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治疗原则为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五苓散则是最佳的选则,其组成包括猪苓、白术、泽泻、茯苓、桂枝五味药。五苓散能利水消肿、通阳化气,适用于膀胱蓄水证。方中重用淡渗利水之品,使湿邪从小便而去;配以温阳药,振奋阳气,增强气化功能,有利于开鬼门而洁净府。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火痞”是下之过早,“水痞”是下后膀胱气化失司。
  第一、“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 。”心下痞的形成与中焦脾胃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当脾胃受到寒湿侵袭、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时,可能导致食积停滞,进而阻碍中焦气机的正常运行,产生心下痞的症状。此外,误用泻下法也可能导致脾胃之气受损,进而形成心下痞。心下痞的治疗,首选泻心汤。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三药并用可以泻火燥湿、消痞散结。然而,并非所有心下痞都适合用泻心汤治疗。如果泻心汤治疗后症状未解,可能需要进一步辨证施治。
  1、“本以下之”指的是原本应该用攻下的方法治疗,但可能由于误治或病情复杂,导致治疗并未恰到好处。
  2、“故心下痞”因此出现了心下痞满的症状。这里的“心下”指的是人体解剖结构中的胃部区域,“痞”意为“满而不痛”,即患者自觉胃部有堵塞、胀闷的感觉,但触摸时并无明显的疼痛或凸起。心下痞的形成往往与中焦脾胃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3、“与泻心汤”针对心下痞满的症状,给出了泻心汤这一治疗方案。本句经文吴谦总结最为到位:“如绑定热成实之痞,则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寒攻之法也,如系外寒内热之痞,则宜附子泻心汤,温攻之法也;如系虚热水气之痞,则宜生姜泻心汤,散饮之法也;如系虚热而呕之痞,则宜半夏泻心汤,折逆之法也;如系虚热益甚之痞,则宜甘草泻心汤,缓急之法也。”
  第二、“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本句经文是讲由于太阳病误用下法导致的膀胱蓄水证。如果服用泻心汤后,心下痞满的症状仍未缓解,这是由于太阳病误用下法,导致水饮内蓄,膀胱气化失司所致。水饮内蓄于膀胱,阻碍气化功能,使津液不能上承,出现口渴、口燥等症状;同时,膀胱气化失常,导致小便排出不畅,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
  1、“痞不解” ,指上腹部胀满不适,感觉有东西堵塞,按之柔软不痛。由于误用泻下法,导致中焦胃气受伤,气机不畅所致。经过泻心汤治疗后,心下痞的症状没有得到缓解。
  2、“渴而口燥烦” ,患者出现口渴、口干舌燥、心烦意乱的症状。由于膀胱气化失司,津液不能输布上承,导致上部津液缺乏所致。
  3、“小便不利 ”,指排尿不畅或排尿困难。由于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所致。
  第三、“五苓散主之。”治疗时应采用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方法。五苓散是常用方剂之一,具有气化利水的功效,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小便通畅,气化正常,从而解除心下痞满的症状。治疗原则为温阳化气、利湿行水。其组成包括猪苓、白术、泽泻、茯苓、桂枝五味药。五苓散能利水消肿、通阳化气,适用于膀胱蓄水证。方中重用淡渗利水之品,使湿邪从小便而去;配以温阳药,振奋阳气,增强气化功能,有利于开鬼门而洁净府。
  五苓散功效
  1、利水渗湿 :五苓散中的茯苓、猪苓和泽泻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可以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从而缓解水肿症状。
  2、健脾和胃 :白术具有健脾补益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同时,泽泻还有助于消除胃肠道积聚的湿浊之气,改善腹胀、腹泻等胃肠不适症状。
  3、温阳化气 :五苓散中的桂枝(或肉桂)具有温阳化气的功能,能够提升体内的阳气,促进气体运行,从而推动水液运行,缓解肾虚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五苓散在临床上治疗多种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肾炎导致的水肿、少尿,以及心源性水肿、尿潴留等。此外,它还可用于治疗前列腺炎、小孩尿床、手脚出汗等症状,以及调理因脾胃虚弱引起的水、钠潴留和身体水肿的症状。

名家注解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本因下后成痞,当与泻心汤除之;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为水饮内蓄,津液不行,非热痞也,与五苓散,发汗散水则愈。不饮水者,外水不入,所停之水得行,而痞亦愈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本以下之早,故成心下痞。如绑定热成实之痞,则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寒攻之法也,如系外寒内热之痞,则宜附子泻心汤,温攻之法也;如系虚热水气之痞,则宜生姜泻心汤,散饮之法也;如系虚热而呕之痞,则宜半夏泻心汤,折逆之法也;如系虚热益甚之痞,则宜甘草泻心汤,缓急之法也。今以诸泻心汤,审证与之,而痞不解,则当审其人,若渴而口燥心烦,小便不利者,非辨证不明,药力之不及也。盖水饮内蓄,津液不行,故痞病不解耳。宜五苓散外发内利,汗出小便利则愈,于此可类推矣。
 
  方有执曰:泻心汤治痞而痞不解,则非气聚之痞可知。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津液涩而不行,伏饮凝结也。五苓散利水生津,津生而渴烦止,水利而痞自除,所以又为消痞满之一法也。
 
  程应旄曰:泻心诸方,开结、荡热、益虚可谓备矣。然其治法实在上、中二焦,亦有痞在上而治在下焦者,斯又不同其法也。若痞之来路虽同,而其人口渴,燥烦,小便不利,则知下后胃虚,以致水饮内蓄,津液不行,痞无去路,非结热也。以五苓散主之者,使浊阴出下窍,而清阳之在上焦者,自无阻留矣。况五苓散宜通气化,兼行表里之邪,使心邪不从心泻,而从膀胱泻,又一法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与泻心汤,而痞不除,必心下有水气故耳。其症必兼燥烦而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入心而逐水气,则痞自除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本以攻下之,故得心下痞证,是宜服泻心。乃与泻心汤,而痞不解,其人土湿水停,口渴心烦,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泄水燥土,以利小便,土燥则中气转运,浊降清升,痞硬自消也。
痞证必兼下利,上章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利小便之法,五苓散是也。五苓痞证与下利兼医,此但言痞而不言下利者,省文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本以误下成痞而用泻心汤,设为标热结于心下,太阳寒水初不与俱陷,则但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一下而痞解矣。或同为标热成痞而微见恶寒汗出之真阳外脱,则加附子一枚,兼收外脱之阳,而痞亦解矣。
  然卒不解者,此时论治,正需详辨其本原。若便以渴而口燥,误认为阳明实热,正恐硝、黄、朴、枳,伤无病之肠胃,而正气益虚,即明知非阳明内实,而漫投入人参白虎以解渴而止燥,要惟小便自利者,方可决为下后液亏而用之无疚。设其人小便不利,则为太阳本气郁陷,标热上结,本寒下阻,不去其水则阴液不升,阴液不升则阳热之结于心下者不降,然则仲师方以五苓散。实为探本穷原之治,所谓牵一发而全身俱动也。不然,五苓散利小溲之药耳,即多饮暖水发汗,亦为发汗之药耳,安在其能消痞乎(五苓散消痞功用如此,历来注家多不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