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黄芩各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前言】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的合方,具有和解少阳、兼以解表的功效,主治太阳表邪未解、邪犯少阳、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以及舌苔薄白、脉浮弦之症。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支节......支结。”两词汇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前“支节”是指病在表,在四肢肌肉之间,后“支结”病在里,在胸膈之间。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在太阳病治疗原则,先治表,后治里。
第一、“伤寒六七日,” 首先锁定少阳相火寅类,申类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少阳并病表里兼证。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第七天的乙丑日,疾病暴发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五天的甲子日。“伤寒”二字,多见于主气太阳,客气亦太阳时间段感受风寒,否则不会归类于太阳篇,“六七日”,并非是病了六七日,而是指疾病起于与暴发时间的概定。
第二、“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发热,微恶寒”是指外感风寒,发热的常见症状,表示体内有寒邪。微恶寒说明恶寒程度较轻。
“支节烦疼” 支节指的是四肢关节,烦疼表示疼痛并伴随有烦躁不安的感觉。通常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①支,通“肢”,支节,是指四肢关节。嵌坤卦,“而畅于四支。”其数甲子。
“微呕” 呕吐是外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微呕说明呕吐症状较轻。是由于病邪影响脾胃,导致胃气上逆。
“心下支结” 心下指的是上腹部,“支结”形容此处有胀满或结块的感觉。是由于病邪阻滞气机,导致上腹部气机不畅。
②“支结”,体内感到有物结聚。方有执 曰:“支结,言支饮抟聚而结也。”
“外证未去者” 指的是上述的发热、恶寒、支节烦疼等表证(即外感病的症状)尚未消退。
①外,嵌坤卦,其数甲子,是疾病暴发于五之气霜降节气后第五天的甲子日。主位少商金。客气少阳火。中见土运。客火用事。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物乃生荣。民乃康。其病温。宜治少阳之客。
疾病则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第七天的乙丑日,主位太羽水。客气太阳水。中见金运。水居水位。与金相得。以行顺化。冬令乃正。故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民感於寒。则病关节禁固。腰脽痛。寒湿持於气交而为疾病。其法宜治太阳之客。
第三、柴胡桂枝汤主之 :这是治疗这种证候的方法。柴胡桂枝汤是由柴胡、桂枝、黄芩、人参、甘草、半夏、大枣、生姜等药物组成。该方具有和解少阳、发散风寒的功效,适用于治疗既有少阳病症状(如微呕、心下支结)又有太阳病症状(如发热、恶寒、支节烦疼)的伤寒病。
【附】柴胡桂枝汤常见的十种搭配方法。
胸中烦而不呕 :去半夏、人参,加栝楼根。
腹中痛 :去黄芩,加芍药。
胁下痞硬 :去大枣,加牡蛎。
心下悸、小便不利 :去黄芩,加茯苓。
不渴,外有微热 :去人参,加肉桂。
咳者 :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妇人热入血室、热伤阴血 :加生地、丹皮。
瘀血内结,少腹满痛 :去人参、甘草、大枣,加延胡索、归尾、桃仁。
兼寒者 :在原方基础上加肉桂。
气滞者 :在原方基础上加香附、郁金。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六七日,邪当传里之时。支,散也。呕而心下结者,里证也,法当攻里。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为外证未去,不可攻里,与柴胡桂枝汤以和解之。
清·吴谦《医宗金鉴》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者,是太阳之邪传少阳也。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散少阳呕结之病。而不名桂枝柴胡汤者,以太阳外证虽未去,而病机已见于少阳里也。故以柴胡冠桂枝之上,意在解少阳为主而散太阳为兼也。支者,侧也,小也。支结者,即心下侧之小结也。
方有执曰:支节,四肢骨节也。支结,言支饮抟聚而结也。发热至微呕,太阳之表也,故曰:外证未去。
程知曰:此邪入少阳,而太阳证未去者也。发热恶寒,支节烦疼,太阳证也,乃恶寒而微,但支节烦痛,而不头项强痛,则太阳证亦稍减矣。呕而支结,少阳证也,乃呕逆而微,但结于心下之偏旁,而不结于两之间,则少阳亦尚浅也。若此者,惟当以柴胡汤和解少阳,而加以桂枝汤发散太阳,此不易之法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微恶寒,便是寒少。烦疼,只在四肢骨节间,比身疼腰痛稍轻。此外症将解而未去之时也。微呕是喜呕之兆,支结是痞满之始,即阳微结之谓,是半在表半在里也。外症微,故取桂枝之半;内症微,故取柴胡之半。虽不及脉,而微弱可知;发热而烦,则热多可知。仲景制此轻剂以和解,便见无阳不可发汗,用麻黄石膏之谬矣。
伤寒至六七日,正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证,此表证而兼心下支结之里证,表里未解也。然恶寒微,则发热亦微。但肢节烦疼,则一身骨节不烦疼可知。支如木之支,即微结之谓也。表证微,故取桂枝之半;内证微,故取柴胡之半。此因内外俱虚,故以此轻剂和解之也。
仲景书中最重柴、桂二方,以桂枝解太阳肌表,又可以调诸经之肌表;小柴胡解少阳半表,亦可以和三阳之半表。故于六经病外,独有桂枝证、柴胡证之称,见二方之任重不拘于经也。如阳浮阴弱条,是仲景自为桂枝证之注释;血弱气尽条,是仲景自为柴胡证之注释。桂枝有坏病,柴胡亦有坏病;桂枝有疑似证,柴胡亦有疑似证。如病似桂枝证,脚挛急与胸中痞者,及病似柴胡证,本渴而饮水呕,与但欲呕胸中痛者是已。此条言伤寒六、七日,寒热当退之时,反见发热恶寒诸表证,更见心下支结诸里证,表里不解,法当表里双解之矣。然恶寒微,则发热亦微,可知支节烦疼,则一身骨节不疼;可知微呕心下亦微结,故谓之支结,是表证虽不去而已轻,里证虽已见而未甚。故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微结之证。
口不渴身有微热者,法当去人参,以六、七日邪虽未解,而正已虚,故仍用之。外证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上,为双解两阳之轻剂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阳病,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此发热恶寒,肢节烦痛者,以太阳之外证未去,而相火旺于半表,故恶寒不甚。甲木侵克戊土,土主四肢,故痛在四肢。《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秉气于胃”,胃与四肢气脉流通,则疼痛不作,胃病而气不四达,四肢经络,壅滞不行,是以痛生。节者,四肢之溪谷,经气郁遏,溪谷填塞,故痛在骨节。相火郁发,是以烦生也。少阳经自胃口旁下胁肋,故心下支结。支结者,旁支偏结也。经病多而腑病少,故微呕不甚。此皆少阳之病,而微见恶寒,则太阳之外证未去也,宜柴胡合桂枝,双解太少之经邪也。
小柴胡加减:外有微热者,加桂枝,此微恶寒,即外有微热之互文。少阳以相火化气,寒往则纯是发热,若但热无寒,则发热更剧,无发热而兼恶寒者。微有恶寒,或外热轻微,便是太阳外证未去,故与桂枝汤合用。伤寒而不用麻黄者,以其恶寒之微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伤寒六七日,已尽一候之期。太阳本病为发热恶寒,为骨节疼痛。今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特标热较甚耳。太阳外证,固未去也。微呕而心下支结者,胃中湿热闭阻,太阳阳热欲达不得之状,此即太阳病机系在太阴之证。发在里之湿邪,作在表之汗液,柴胡桂枝汤其主方也。然则病本伤寒,何不用麻黄而用桂枝。曰:「伤寒化热,则病阻于肌,故伤寒亦用桂枝。」本书伤寒五六日,发汗复下之变证,用柴胡桂枝乾姜汤,其明证也。设中风未化热,则病犹在表,故中风亦间用麻黄,本书大青龙汤及《金匮》风湿用麻黄加术,用麻黄杏仁甘草薏苡,其明证也。盖必具此通识,然后可与读仲景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