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前言】本条经文虽说没有直接描述“太阳病”但列入太阳篇,可以直接断太阳病,首先锁定申数的六气人群,患得太阳少阳并病寒热错杂心下痞证,概定疾病则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的癸丑日,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的壬子日。患者有感到胃脘部痞塞、胀满不适,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大便不畅,同时有畏寒怕冷,汗出等症状。使用泻热消痞、扶阳固表的附子泻心汤和解。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汗出”二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以“汗”嵌涣卦,其数戊申,而“出”嵌震卦,其数壬子。前者锁定患病人群,后者概定疾病暴发之时。
第一、“心下痞 ”,解读本句经文时,首先锁定患病人群是少阳相火申类六气人群,患得太阳少阳并病寒热错杂心下痞证。“心下”指的是胃脘部;“心下痞”即指胃脘部痞塞、胀满不适。患者有感到脾胃不适、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大便不畅等症状。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且病程有可能持续两个月以上。
其病因与脾胃气虚、中焦运化受纳失调、气机升降失常、痰湿内生、寒热互结于心下等因素有关。
第二、“复恶寒汗出者 ”,“复恶寒”是指患者感到畏寒怕冷,即使穿着较多衣物也难以缓解。“汗出”则是指患者容易出汗,是由于表虚所致。
“恶寒汗出”是身体自我调节的表现,旨在降低体温,但与阳气虚弱有关。
①汗,嵌涣卦,其数戊申,锁定戊申数六气人群。
①出,嵌震卦,其数壬子,概定暴发于五之气寒露节气后的壬子日,而疾病则起于终之气大雪节气后的癸丑日。
第三、“附子泻心汤主之。”以附子泻心汤合解。其特点:寒热错杂,故在治疗上当寒热并用。若单用辛温治疗其恶寒,则使痞塞之势更甚;若单用苦寒治痞,则使阳气更伤,而加重恶寒。因此,本方剂以三黄之苦寒清泻上部邪热而消痞,以附子大辛大热温经扶阳而固表,四味相合,寒热并用,共奏泻热消痞、扶阳固表之功。
方剂组成 :附子泻心汤由附子、大黄、黄连、黄芩(也有说法为附子、干姜、黄连)等药物组成。其中,附子温经扶阳,有效缓解肌表的恶寒;大黄、黄连、黄芩(或干姜与黄连)则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以消除胸部的痞结。
功效主治 :附子泻心汤具有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或温经回阳)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阳虚于外、热结于内(或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引起的心下痞满、恶寒汗出等症状。
附子泻心汤,根据不同的病症及体质,临床中最常用的三种搭配方法:
1、加干姜 :干姜温中散寒,与附子相伍,可增强温阳祛寒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胃脘冷痛、呕吐、腹泻等症状。
2、加人参、大枣 :人参、大枣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与附子等药相伍,可增强附子泻心汤的补益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状。
3、加甘草 :甘草调和诸药,可缓解附子等药的毒性,同时增强补益作用。适用于需要调和药性、增强疗效的病症。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心下痞者,虚热内伏也;恶寒汗出者,阳气外虚也。与泻心汤攻痞,加附子以固阳。
清·吴谦《医宗金鉴》
心下痛,结胸也。而不痛,心下痞也。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非表不解,乃表阳虚也。故以大黄、黄连、黄芩泻痞之热,附子温表之阳,合外寒内热而兼治之,其妙尤在以麻沸汤渍三黄,须臾绞去滓,内附子别煮汁。义在泻痞之意轻,扶阳之意重也。
方有执曰:痞本阴邪内伏而虚热上凝,复恶寒汗出,则表虚而阳不为护卫可知矣。泻心汤固所以为清热倾痞之用,加附子者,盖欲敛其汗,而固其阳也。黄芩因附子而更加表里两解具见矣。
李中梓曰:以三黄之苦寒,清中济阴,以附子之辛热,温经固阳。寒热互用,攻补并施而不悖,此仲景之妙用入神也。
程应旄曰:此条宜与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合看。彼条用桂枝者,缘发汗汗未出,而初时之恶寒不罢,故属表未和;此条加附子者,缘汗已出,恶寒已罢,而复恶寒汗出,故属之表阳虚,须于异同处细细参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心下痞”下,当有“大便硬、心烦不得眠”句,故用此汤。夫心下痞而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先解表。宜桂枝加附子,而反用大黄,谬矣。既加附子,复用芩、连,抑又何也?若汗出是胃实,则不当用附子。若汗出为亡阳,又乌可用芩、连乎?许学士云∶“但师仲景意,不取仲景方。”盖谓此耳。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若下寒已生,则心下不濡而关上不浮,其上热逼蒸,别无去路,是必开其皮毛,泄而为汗。如是心下痞硬,而复恶寒汗出者,是其下寒已动,宜附子泻心汤,大黄、芩、连,泻其上热,附子温其下寒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若夫标热炽于里而上见心气之抑塞,表阳复虚于外而见恶寒汗出,是又当于芩、连、大黄引火下泄外,加炮附子一枚,以收外亡之阳,则一经微利,结热消而亡阳收矣。此仲师示人以随证用药之法,学者能于此悟随证加减,庶无胶柱鼓瑟之弊乎。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