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

作者:江满春 来源:武汉中医 2025-02-15 11:32 我要评论

【原文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

【原文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黑皮) 白术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之洗之,益令热劫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前言】本条经文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午类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证。疾病起于终之气,暴发于五之气,因人为因素导致,会出现两种情况:
①对于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表寒郁热证,表寒不解,内有郁热,不汗出而烦躁的病症,治疗应当解其表寒,泄其郁热,可给予文蛤散治疗。对于少阴君火午类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气化失调证,若服药后仍不愈,可以用五苓散治疗。
②对于少阴君火子类六气人群若是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寒实结胸证,其病机为水寒互结。言其无热者,正是为了与痰热互结的小结胸证相鉴别。治疗可用三物小白散(桔梗、巴豆、贝母)。
本条经文细现特点:“以”、“益”、“肉”三字,是打开本条经文的钥匙,概定了疾病起与暴发的时间。

   第一、
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解读本句经文,首先锁定少阴君火子类、午类六气人群,患得太阳病阳明伤寒证。当病邪在体表(阳),应当通过发汗的方法来解除病邪。然而,如果反而用冷水喷洒或浇灌身体。会导致热邪被冷水郁遏,不能通过汗液排出,从而使病情更加严重。
  “病在阳” ,指病邪在表,太阳表症,具体表现为发热等症状。
  “应以汗解之 ”当用汗法以解除在表之邪,即采用发汗法来解表去邪。
  ①以,嵌明夷卦,其数辛丑。是指疾病暴发于五之气秋分节气后第十二天的辛丑日。主位少商金。客气阳明金。中见水运。金当其位。与水运相得。惨今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宜治阳明之客。
  “反以冷水潠之”,却反而用冷水喷洒浇洗来退热。这种做法非但表邪不能解,反使邪热闭伏于内不得外散,增加烦扰不安。
  ①“潠”含水喷洒称“潠”,是古代的一种退热方法。
  第二、“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
  原本应通过发汗来解表的伤寒病,却反而被冷水浇灌(或喷淋)。由于冷水的作用,热邪被郁遏在体内,无法发散,因此病人的热度不退,反而更加烦躁。同时,皮肤上会出现鸡皮疙瘩(肉上粟起)。
  “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 ”,由于冷水的作用,使体内的热邪无法散发,反而更加郁闭,导致患者感到更加烦躁。
  ①益,嵌益卦,其数庚子,是指疾病起于终之气小雪节气后第十二天的庚子日。主位少羽水。客气阳明金。中见金运。金气相符。水气生之。又为岁之司气。金气乃平。故燥令行。余火内格。民病肿於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雾霿翳。病生皮腠。内舍於胁。下连小腹而作寒中。宜调阳明之客。
  “肉上粟起” ,皮肤上泛起如粟粒状的鸡皮疙瘩,这是由于寒凝于外,热郁于内,导致皮肤毛孔收缩所致。
  ①肉,嵌噬嗑卦,其数乙丑,是指疾病暴发于五之气
霜降节气后第六天乙丑日。疾病起于终之气冬至节气后第六天的甲子日。
  “意欲饮水,反不渴” ,患者虽然感到口渴,但由于体表的津液得不到宣通,热与水结于太阳之表,所以实际上并不渴。
  “服文蛤散”,针对上述病症,推荐使用文蛤散和解。文蛤散具有排水利尿的作用,可以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病邪。
  文蛤散
  组成 :文蛤五两。
  服用方法: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功效 :清热利湿,调和营卫。具体来说,文蛤味苦性寒而燥,寒则清热,苦则燥湿,苦寒相用,以愈湿郁营卫证。
  主治 :营卫湿热证,如皮肤、肌肉上粟起(鸡皮疙瘩症),或皮肤瘙痒等。此外,对于现代西医中的皮肤过敏症、淋浴后肌肤凸起症、过敏性风闭疹,以及皮肤结核、结疖,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临床表现符合营卫湿热证者,也可考虑使用文蛤散进行治疗。

  第三、“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如果服用文蛤散后病情没有好转,那么可以使用五苓散。五苓散是一个利水的方剂,它可以把体表的水分通过小便排出,从而治疗水肿等症状。
  五苓散是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五味药组成,具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的功效。它主要用于治疗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其症状包括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等。此外,五苓散还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肿、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停者。

  第四、“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另一种情况是寒实结胸,即胸部有实邪且没有热症表现。对于这种病症,可以使用三物小陷胸汤或者白散来治疗。
  “寒实结胸 ”是指水寒互结在胸中的结胸病。其中,“实”指的是实证,即水寒互结,正气尚存;“寒”则指的是没有烦热的症状。
“无热证者 ”是指患者没有表现出热症的症状,如口渴、烦躁、脉数、舌苔黄等。

“三物小陷胸汤”具有清热化痰、理气散结的功效,适用于治疗痰热互结所致的病症。
  组成 :桔梗、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
  用法 :将上述药物制成散剂,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弱者减量。
  功效 :针对寒实结胸,具有除痰开结、攻寒逐水的功效。
  “白散”(又称三物白散)由桔梗、巴豆、贝母组成,具有除痰开结、攻寒逐水、涌吐实痰、泻下寒积的功效,适用于治疗寒实结胸等病症。
  说明 :白散实际上就是三物小陷胸汤的散剂形式。
  用法与功效 :与三物小陷胸汤相同,也是针对寒实结胸的方剂。
  桔梗 :桔梗是非常有名的祛痰药,而且祛的是寒痰。
  巴豆 :巴豆在《神农本草经》中被认为是最热的药,具有很强的攻坚作用。在方剂中,巴豆被去皮心后熬黑研如脂,与桔梗、贝母一同制成散剂。需要注意的是,巴豆的用量非常小,因为其药性非常强烈。
  贝母 :贝母也是祛痰的药物,与桔梗一同使用,可以增强祛痰的效果。


成无己:“ 病在阳,为邪在表也,法当汗出而解,反以冷水之,灌洗,热被寒水,外不得出, 则反攻其里。弥更益烦,肉上粟起者,水寒之气客于皮肤也;意欲饮水者,里有热也;反不渴者,寒在表也。与文蛤散以散表中水寒之气。若不瘥,是水热相搏,欲传于里,与五苓散发汗以和之。始热在表,因水寒制之,不得外泄,内攻于里, 结于胸膈,心下硬痛,本是水寒伏热为实,故谓之寒实结胸。无热证者,外无热,而热悉收敛于里也,与小陷胸汤以下逐之。白散下热,故亦可攻。”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

    《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

    2025-02-19 15:15

  • 《伤寒论》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

    《伤寒论》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

    2025-02-19 15:15

  • 《伤寒论》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

    《伤寒论》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

    2025-02-19 15:14

  • 《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

    《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

    2025-02-19 15:14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