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前言】本句经文贯穿“心”,“下”,“者”,“攻”,“之”,“利”,“遂”,“止”,“者”,“死”等十字,均为易经隐藏密码,嵌入了复卦,乾卦,屯卦,同人卦,比卦,贲卦,大壮卦,家人卦,震卦,艮卦,噬嗑卦,中孚卦等十二卦,阐述了病是因太阳传入阳明,因外合而内陷致病特点,“出现遂利不止”病处理不当,可由太阳阳明传入少阴,会出现心肾两衰之象,“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故言“攻之,利遂不止者死。”本条细玩得点是阴动而阳不承,则不可攻。攻之,则阳动而阴不承,传入少阴,“遂利不止”则死。“利止”是因阳动而阴承,故不死。
(1)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患阳明病,“心下”,即是胃上脘处,硬而烦闷,不可使用攻下之法治疗。
①心,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②下,【易·乾卦】本乎地者親下。【易·屯卦】以貴下賤。
③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④攻,【易·同人】乗其墉弗克攻。
【译】患阳明病,胃上脘处硬满是太阳阳明之证,非胃肠腑实,故不可使用攻下之法治疗。本句经文嵌入复卦,乾卦,屯卦,同人卦等四卦。“不可攻”否定同人卦。
坤元:复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而屯卦居坎宫,纳干戊数。与坤宫癸数化合,外合内陷。这是不可攻之因。
(2)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使用攻下之法,腹泻不止者,正气自然受损,死是必然。如果腹泻停止表示身体痊愈。
①攻,【易·同人】乗其墉弗克攻。
②之,【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③利,【易·賁卦】利有攸往。
④遂,進也。【易·大壯】不能退,不能遂。 【易·家人】無攸遂。【易·震】震遂泥。
⑤止,【易·噬嗑】屦校灭止。【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⑥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⑦死,【易·中孚卦】君子以议狱缓死。
⑧利,【易·賁卦】利有攸往。
⑨止,【易·噬嗑】屦校灭止。【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⑩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译】使用攻下之法,腹泻不止者,正气自然受损,死是必然。如果腹泻停止表示身体痊愈。本句经文嵌入同人,比卦,贲卦,大壮卦,家人卦,震卦,艮卦,噬嗑卦,乾卦,中孚卦等十卦。
乾元:同人卦。乾卦。
坤元:比卦,大壮卦,震卦,
艮卦:艮卦,贲卦,家人卦,噬嗑卦, 中孚卦。
以上列出十卦是说坤宫,艮宫六气人,病是因太阳传入阳明,因外合而内陷致病特点,“出现遂利不止”病处理不当,可由太阳阳明传入少阴,会出现心肾两衰之象,“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故言“攻之,利遂不止者死。”
(1)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患阳明病,“心下”,即是胃上脘处,硬而烦闷,不可使用攻下之法治疗。
①心,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②下,【易·乾卦】本乎地者親下。【易·屯卦】以貴下賤。
③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④攻,【易·同人】乗其墉弗克攻。
【译】患阳明病,胃上脘处硬满是太阳阳明之证,非胃肠腑实,故不可使用攻下之法治疗。本句经文嵌入复卦,乾卦,屯卦,同人卦等四卦。“不可攻”否定同人卦。
坤元:复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而屯卦居坎宫,纳干戊数。与坤宫癸数化合,外合内陷。这是不可攻之因。
(2)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使用攻下之法,腹泻不止者,正气自然受损,死是必然。如果腹泻停止表示身体痊愈。
①攻,【易·同人】乗其墉弗克攻。
②之,【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③利,【易·賁卦】利有攸往。
④遂,進也。【易·大壯】不能退,不能遂。 【易·家人】無攸遂。【易·震】震遂泥。
⑤止,【易·噬嗑】屦校灭止。【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⑥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⑦死,【易·中孚卦】君子以议狱缓死。
⑧利,【易·賁卦】利有攸往。
⑨止,【易·噬嗑】屦校灭止。【易·艮卦】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⑩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译】使用攻下之法,腹泻不止者,正气自然受损,死是必然。如果腹泻停止表示身体痊愈。本句经文嵌入同人,比卦,贲卦,大壮卦,家人卦,震卦,艮卦,噬嗑卦,乾卦,中孚卦等十卦。
乾元:同人卦。乾卦。
坤元:比卦,大壮卦,震卦,
艮卦:艮卦,贲卦,家人卦,噬嗑卦, 中孚卦。
以上列出十卦是说坤宫,艮宫六气人,病是因太阳传入阳明,因外合而内陷致病特点,“出现遂利不止”病处理不当,可由太阳阳明传入少阴,会出现心肾两衰之象,“少阴病,恶寒身踡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故言“攻之,利遂不止者死。”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腹满者,为邪气入腑,可下之。心下硬满,则邪气尚浅,未全入腑,不可便下之。得利止者,为邪气去,正气安,正气安则愈;若因下利不止者,为正气脱而死。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此申上条痞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误攻之变也。阳明病非胃家实,而心下满者,不可攻之。若攻之,其人利不止者,则正脱而死。其人利自止者,邪退则犹可愈也。
【集注】
汪琥曰:或问结胸证同是心下满,又属可下何也?盖结胸证,心下满而痛者,为胃中实,故可下;此证不痛,当是虚虚满,与半夏泻心汤之心下痞略同,故云:不可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证具而心下硬,有可攻之理矣。然硬而尚未满,是热邪散漫胃中,尚未干也。妄攻其热,热去寒起,移寒于脾,实反成虚,故利遂不止也。若利能自止,是其人之胃不虚而脾家实,腐秽去尽而邪不留,故愈。上条热既属藏,利于急攻,所以存津液也。此条热邪初炽,禁其妄攻,所以保中气也。要知腹满已是太阴一班,阳明太阴相配偶,胃实则太阴转属于阳明,胃虚则阳明转属于太阴矣。此仲景大有分寸处,诊者大宜着眼。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心下痞者,太阴之证,太阴病,腹满而吐,自利益甚,下之必胸下结硬是也。阳明之病,而见太阴心下硬满之证,阴盛即弱,故不可攻之。攻之脾阳陷败,利遂不止者死,阳回利止者,则愈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证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必详辨脉证而后定可攻与否,盖即太阳篇结胸脏结之证也。太阳篇云:「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盖藏结之心下硬满,与结胸同,而结胸一证,则由中风误下。风为阳邪,阳邪内陷,易于化燥,水从燥化,则为痰涎,故宜芒硝、大黄以通肠胃,甘遂以达痰,于是有大陷胸汤之攻下法。甚者燥热挟痰上阻肺气,于是并有加葶苈、杏仁于大陷胸汤内,而为大陷胸丸之攻下法。然惟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乃可攻之。是故「阳浮于外,脉见浮大者」不可攻。「结胸证悉具,外见烦燥者」不可攻,为其孤阳外浮,如油灯之垂灭,非渐加膏油,浮阳将不归其根。此时用大剂熟附以收之,尚恐不及,奈何更行攻下乎!盖心下硬满之不可攻,原不独为藏结无阳证也。但藏结异于结胸者,一为不往来寒热,一为不烦燥而其人反静。结胸证虽不言舌苔何状,但以藏结证舌上苔滑求之,则结胸证阳热在里,舌上之苔亦必黄厚而燥。
然则本节所谓「攻之利遂不止而死者」,自非阳浮于外之结胸证,必阴寒在里,其人反静之藏结证也。阳浮于外,则一下而里寒益甚。阴寒在里,则一下而清阳不升,利将何自而止乎!惟此节亦当于言外领悟,观「利止者愈」四字,即隐示人以心下硬满之证,实亦有可攻者。向使心下硬满必不可攻,不独大陷胸汤丸并为赘设,而寒实结胸之白散,心下痞硬满干呕短气之十枣汤,概无可用矣,此岂仲师之意哉!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腹满者,为邪气入腑,可下之。心下硬满,则邪气尚浅,未全入腑,不可便下之。得利止者,为邪气去,正气安,正气安则愈;若因下利不止者,为正气脱而死。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此申上条痞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误攻之变也。阳明病非胃家实,而心下满者,不可攻之。若攻之,其人利不止者,则正脱而死。其人利自止者,邪退则犹可愈也。
【集注】
汪琥曰:或问结胸证同是心下满,又属可下何也?盖结胸证,心下满而痛者,为胃中实,故可下;此证不痛,当是虚虚满,与半夏泻心汤之心下痞略同,故云:不可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证具而心下硬,有可攻之理矣。然硬而尚未满,是热邪散漫胃中,尚未干也。妄攻其热,热去寒起,移寒于脾,实反成虚,故利遂不止也。若利能自止,是其人之胃不虚而脾家实,腐秽去尽而邪不留,故愈。上条热既属藏,利于急攻,所以存津液也。此条热邪初炽,禁其妄攻,所以保中气也。要知腹满已是太阴一班,阳明太阴相配偶,胃实则太阴转属于阳明,胃虚则阳明转属于太阴矣。此仲景大有分寸处,诊者大宜着眼。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心下痞者,太阴之证,太阴病,腹满而吐,自利益甚,下之必胸下结硬是也。阳明之病,而见太阴心下硬满之证,阴盛即弱,故不可攻之。攻之脾阳陷败,利遂不止者死,阳回利止者,则愈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证有虚实寒热之不同,必详辨脉证而后定可攻与否,盖即太阳篇结胸脏结之证也。太阳篇云:「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盖藏结之心下硬满,与结胸同,而结胸一证,则由中风误下。风为阳邪,阳邪内陷,易于化燥,水从燥化,则为痰涎,故宜芒硝、大黄以通肠胃,甘遂以达痰,于是有大陷胸汤之攻下法。甚者燥热挟痰上阻肺气,于是并有加葶苈、杏仁于大陷胸汤内,而为大陷胸丸之攻下法。然惟热结在里往来寒热者,乃可攻之。是故「阳浮于外,脉见浮大者」不可攻。「结胸证悉具,外见烦燥者」不可攻,为其孤阳外浮,如油灯之垂灭,非渐加膏油,浮阳将不归其根。此时用大剂熟附以收之,尚恐不及,奈何更行攻下乎!盖心下硬满之不可攻,原不独为藏结无阳证也。但藏结异于结胸者,一为不往来寒热,一为不烦燥而其人反静。结胸证虽不言舌苔何状,但以藏结证舌上苔滑求之,则结胸证阳热在里,舌上之苔亦必黄厚而燥。
然则本节所谓「攻之利遂不止而死者」,自非阳浮于外之结胸证,必阴寒在里,其人反静之藏结证也。阳浮于外,则一下而里寒益甚。阴寒在里,则一下而清阳不升,利将何自而止乎!惟此节亦当于言外领悟,观「利止者愈」四字,即隐示人以心下硬满之证,实亦有可攻者。向使心下硬满必不可攻,不独大陷胸汤丸并为赘设,而寒实结胸之白散,心下痞硬满干呕短气之十枣汤,概无可用矣,此岂仲师之意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