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本条经文贯穿“无”,“汗”,“而”,“小”,“利”,“日”,“手”,“足”,“者”,“若”等十字,嵌入乾,涣,屯,泰,贲,离,艮,震,观等九卦,阐述阳明病,若无汗咳吐,小便利,手足厥,头痛,均为阳明中寒之法则,以阳动而阴不相承之故也。
【原文】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
(1)阳明病,患阳明病。
(2)反无汗,颠倒没有汗。
①无,【易·乾卦】无咎。
②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3)而小便利,并且小便通畅。有热小便则短赤,有寒则小便顺畅。
①而,【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
②小,【易·泰卦】小往大来。疏:“阴生消耗,故称小。”
③利,【易·賁卦】利有攸往。
【译】阳明病细玩法则多汗,颠倒无汗,并且小便通畅。有热小便则短赤,有寒则小便顺畅。本句经文嵌入乾卦,涣卦,屯卦,泰卦,贲卦等五卦。“反无汗”否定乾卦,涣卦。
屯卦居坎宫,纳干戊数。
泰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
贲卦居艮宫,纳干丙数。
说的是坤宫,艮宫六气人。
屯卦本义初见稚成,寒邪侵入体内。病由太阳传入,纳干戊数与坤之外干化合,阳先动,阴不承,阳明中寒也。
【原文】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1)二三日,阳明术数酉,卯两数。从酉顺戌为第二日,亥为三日。从卯顺辰为第二日,巳为三日。由太阳传入阳明,其数应为逆行,从酉逆行申为第二日,未为三日。从卯逆寅为第二日,丑为三日。寅申主少阳,丑未主太阴。
①日,【易·乾卦】与日月合其明。【说卦】离为火为日。
(2)呕而咳,呕吐且有咳嗽。
①而,【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
(3)手足厥者,手足厥冷的。
①手,【易·说卦】艮为手。
②足,【易·说卦】震为足。
③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4)必苦头痛,肯定患头痛疾病。
【译】太阳传阳明二三日,呕吐且有咳嗽,手足厥冷的,肯定患头痛疾病。本句经文嵌入乾卦,离卦,艮卦,屯卦,震卦等五卦。
乾元:离卦,乾卦。
坤元:屯卦,震卦。
艮元:艮卦。
寒邪内攻故咳吐,手足冷,头痛,表现于外,均以阳数,太过之数出现,而不及之数却滞后,这是阴阳不承接,不化合,
【原文】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若不咳,不呕,假如不咳嗽,不呕吐。
①若,【易·观卦】有孚禺若。
(2)手足不厥者,手足不怕冷者,说明体不寒。
①手,【易·说卦】艮为手。
②足,【易·说卦】震为足。
③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3)头不痛,无寒头不痛。
【译】假如不咳嗽,不呕吐,手足不怕冷者,说明体不寒,不头痛。本句经文嵌入观卦,艮卦,震卦,乾卦等四卦,“若不……不……”表示否定以上几卦。
【原文】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
(1)阳明病,患阳明病。
(2)反无汗,颠倒没有汗。
①无,【易·乾卦】无咎。
②汗,【易·涣卦】涣汗其大号。
(3)而小便利,并且小便通畅。有热小便则短赤,有寒则小便顺畅。
①而,【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
②小,【易·泰卦】小往大来。疏:“阴生消耗,故称小。”
③利,【易·賁卦】利有攸往。
【译】阳明病细玩法则多汗,颠倒无汗,并且小便通畅。有热小便则短赤,有寒则小便顺畅。本句经文嵌入乾卦,涣卦,屯卦,泰卦,贲卦等五卦。“反无汗”否定乾卦,涣卦。
屯卦居坎宫,纳干戊数。
泰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
贲卦居艮宫,纳干丙数。
说的是坤宫,艮宫六气人。
屯卦本义初见稚成,寒邪侵入体内。病由太阳传入,纳干戊数与坤之外干化合,阳先动,阴不承,阳明中寒也。
【原文】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1)二三日,阳明术数酉,卯两数。从酉顺戌为第二日,亥为三日。从卯顺辰为第二日,巳为三日。由太阳传入阳明,其数应为逆行,从酉逆行申为第二日,未为三日。从卯逆寅为第二日,丑为三日。寅申主少阳,丑未主太阴。
①日,【易·乾卦】与日月合其明。【说卦】离为火为日。
(2)呕而咳,呕吐且有咳嗽。
①而,【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
(3)手足厥者,手足厥冷的。
①手,【易·说卦】艮为手。
②足,【易·说卦】震为足。
③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4)必苦头痛,肯定患头痛疾病。
【译】太阳传阳明二三日,呕吐且有咳嗽,手足厥冷的,肯定患头痛疾病。本句经文嵌入乾卦,离卦,艮卦,屯卦,震卦等五卦。
乾元:离卦,乾卦。
坤元:屯卦,震卦。
艮元:艮卦。
寒邪内攻故咳吐,手足冷,头痛,表现于外,均以阳数,太过之数出现,而不及之数却滞后,这是阴阳不承接,不化合,
【原文】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若不咳,不呕,假如不咳嗽,不呕吐。
①若,【易·观卦】有孚禺若。
(2)手足不厥者,手足不怕冷者,说明体不寒。
①手,【易·说卦】艮为手。
②足,【易·说卦】震为足。
③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3)头不痛,无寒头不痛。
【译】假如不咳嗽,不呕吐,手足不怕冷者,说明体不寒,不头痛。本句经文嵌入观卦,艮卦,震卦,乾卦等四卦,“若不……不……”表示否定以上几卦。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者,阳明伤寒,而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咳而肢厥者,寒邪发于外也,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是寒邪但攻里而不外发,其头亦不痛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是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而咳,寒邪上逆也;手足厥者,寒气见于四肢也;气上逆,则咳而苦头痛矣。若不咳、不呕、不厥,则头不痛。此证之头痛者标也,咳逆手足厥者本也。
【集注】
程知曰:无汗小便利,呕咳肢厥头痛,曷不谓太阳病?盖初起无头痛诸表证也,此头痛是二、三日后呕咳而厥所致,非因头痛致呕咳而厥也。呕、咳二证,太阳、少阳俱有之,其表证未解,则属太阳病;其寒热往来者,则谓之少阳病也。厥,则厥阴有之,但无呕与咳也。
张璐曰:阳明无汗,呕咳手足厥者,得之荣卫俱伤而邪入深也。然小便利,则邪不在内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头痛,仍宜小青龙主之。若不呕、不咳、不厥而小便利者,邪必顺水道而出,岂有逆攻巅顶之理哉!
林澜曰:须识阳明亦有手足厥证,胃主四肢,中虚气寒所致也。然头苦痛而咳,自与阴寒但厥者异矣。此类数条最为难解。
吴人驹曰:呕咳手足厥头痛,皆由反无汗之故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小便利,则里无瘀热可知。二三日无身热汗出恶热之表,而即见呕咳之里,似乎热发乎阴。更手足厥冷,又似病在三阴矣。苦头痛,又似太阳之经证。然头痛必因咳呕厥逆,则头痛不属太阳。咳呕厥逆则必苦头痛,是厥逆不属三阴。断乎为阳明半表半里之虚证也。此胃阳不敷布于四肢故厥,不上升于额颅故痛。缘邪中于膺,结在胸中,致呕咳而伤阳也。当用瓜蒂散吐之,呕咳止,厥痛自除矣。两“者”字作“时”字看,更醒。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无汗则阳气内虚,小便利则阳气下虚,经所谓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问》语。二三日后,胃阳愈虚,气逆咳呕,手足厥冷,浊气上壅,必苦头痛。不咳,不呕,手足不厥逆者,浊气未逆,故头不痛。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本条同198条同讲。
阳明胃府含厥阴肝液、少阳胆液,以为消融水谷之助,此说发于近代西医。然仲师《伤寒》《金匮》中,往往含有此意,惜注家未有发明耳。夫阳明之病,反无汗而小便利,则湿消于下而热郁于胃(肝与胃同部)。胃中有热,则肝阴伤而胆火盛,肝阴伤则手足厥,胆火盛则上逆而病呕与咳。胆火上逆,窜于脑部,则病头痛,此柴胡龙骨牡蛎汤证也(俗名肝阳头痛)。盖厥而呕者,火上逆则为头痛,火下行,则便脓血,其证异,其理同也。若但头眩不恶寒,为胃中有热而胆火独盛,胆汁能消水谷,故无水谷不别之变而知饥能食。胆火上逆冲激肺部,故其人咽痛,但欲清炎上之火,必当引热下行,此大黄黄连黄芩汤证也(俗名木火刑金)。若失时不治,则其喉必痹(俗名喉痈)。否则亦必待便脓血而后愈(厥阴篇「咽中痛者,其喉为痹,便脓血者,其喉不痹」)。所以然者,阳明热甚则肝阴伤,肝为藏血之藏,肝虚于上,而脓血便于下,所谓「铜山西崩,洛钟东应」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