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阳明病,脉迟。
(1)阳明病,患阳明病。
(2)脉迟,迟脉为中寒。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迟,【易·归妹卦】迟归有待。
【译】患阳明病,脉迟,为中寒。本句经文嵌入归妹卦。归妹卦居兑宫,纳干丁数,与乾宫的外干壬数化合。
【原文】食难用饱,饱则微烦
(1)食难用饱,是纳入饮食恐惧,害怕吃饱。
①食,【易·需卦】君子以飮食宴樂。【易·丰卦】月盈則食。
②用,【易·益卦】利用为大作。【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
③饱,【易·漸卦】飮食衎衎,不素飽也。
(2)饱则微烦,吃饱了感觉稍微发烦,烦者,热也。
①饱,【易·漸卦】飮食衎衎,不素飽也。
【译】是纳入饮食恐惧,害怕吃饱,吃饱了感觉稍微发烦,烦者,热也。本句经文嵌入需卦,丰卦,益卦,渐卦等四卦。
①需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
②丰卦居坎宫,纳干戊数。
③益卦隶于巽卦,居震宫,纳干辛数。
④渐卦居艮宫,纳干丙数。
这里谈了两个组合一个是坤元组合,一个是艮元组合,说的是常见于发病的坤,艮两类人群。
【原文】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
(1)头眩,头眩晕,阳明经有热。
(2)必小便难,有热则小便短赤,排泄困难,
①小,【易·泰卦】小往大来。疏:“阴生消耗,故称小。”
(3)此欲作谷疸,这是将要转为谷疸病,皮肤发黄。谷疸,因於饱食失节,饥饱不匀,湿热、食滞阻遏中焦所引起。主要症状有食即头眩、烦闷、胃中不适、腹满、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身面发黄等。
①作,【易·离卦】明两作。【易·益卦】利用为大作。【易·乾卦】圣人作而万物亲。
②谷,【易·井卦】井谷射鮒。
【译】头晕是阳明经病,有热则小便短赤,排泄困难,这是将要转为谷疸病,皮肤发黄。本条经文嵌入泰卦,离卦,益卦,乾卦,井卦等五卦。
泰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
离卦纳干己数。
益卦隶于巽卦,居震宫,纳于辛数。
乾卦纳干甲,壬两数。
井卦居震宫,纳干庚数。
这里谈三个组合:乾元,坤元,艮元,但均以不及术数先动,且以外合内陷的方式出现。
【原文】虽下之,腹满如故。虽说使用下法治疗,火气泻之,但腹胀,心烦依然存在,热邪还未散去。
①下,【易·乾卦】本乎地者親下。【易·屯卦】以貴下賤。
②之,【易·比卦】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③腹,【易·說卦】坤爲腹。
④如,【易·离卦】突如其來如。
⑤故,【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译】虽说使用下法治疗,火气泻之,但腹胀,心烦依然存在,热邪还未散去。本句经文嵌入乾卦,屯卦,比卦,坤卦,离卦,革卦等六卦。
乾卦与离卦这是一个组合。
坤卦,比卦与屯卦,革卦,这是一个组合。
说的疾病是由外传入内,外合内陷。
【原文】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1)所以然者,所以说吧。
①以,【易·師卦】能以衆正。【易·明夷】箕子以之。
②者,【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
(2)脉迟故也。迟脉,内有寒的原故。
①迟,【易·归妹卦】迟归有待。
②故,【易·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译】所以说吧,使用下法常用于实热证,这是迟脉,“饱而微烦”,并非实热,故下之腹胀未减。
本句经文嵌入师卦,明夷卦,乾卦,归妹卦,革卦,鼎卦等六卦。
坤元:师卦居坤宫,纳干乙,癸两数;革卦,明夷居坎宫,纳干戊数,
乾元:鼎卦居离宫,纳干己数;归妹卦居兑宫,纳干丁数。
这样归类一看就一目了然,实热为太过之数,非实热为不及之数,是不及之数先动,疾病是在太阳之阳明。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病脉迟,则邪方入里,热未为实也。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胃中有热,食难用饱,饱则微烦而头眩者,谷气与热气相搏也。两热相合,消搏津液,必小便难。利者不能发黄,言热得泄也。小便不利,则热不得泄,身必发黄。疸,黄也。以其发于谷气之热,故名谷疸。热实者,下之则愈;脉迟为热气未实,虽下之,腹满亦不减也。经曰∶脉迟尚未可攻。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阳明病不更衣,已食如饥,食辄腹满脉数者,则为胃热,可下证也。今脉迟,迟为中寒,中寒不能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则烦闷,是健运失度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小便难。食郁湿瘀,此欲作谷疸之征,非阳明热湿,腹满发黄者比。虽下之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中寒故也。
【集注】
方有执曰:迟为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湿郁而蒸,气逆而不下行,故微烦头眩。小便难也,疸,黄病也。谷疸,水谷之湿蒸发而身黄也。
张璐曰: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陷,脉迟则胃不实,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而反害之耳!夫阳明证本当下,阳明而至腹痛,尤当急下。独此一证下之,腹满必如故者,缘脉迟则胃气空虚,津液不充,其满不过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也。可见脉迟胃虚,不但下之无益,即发汗利小便之法,亦不可用,惟当用和法,如甘草干姜汤,先温其中,然后少与调胃微和胃气可也。
程应旄曰:热畜成黄之腹满,下之可去。此则谷气不得宣泄,属胃气虚寒使然,下之益虚其虚矣。故腹满如故。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脉浮而弦大,为中风。若脉迟,为中寒,为无阳矣。食难用饱,因于腹满,腹满因于小便难,烦眩又因于食饱耳。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故烦。阳虚不能化液,则清中清者不上升,故食谷则头眩;浊中清者不下输,故腹满而小便难。胃脘之阳,不达于寸口,故脉迟也。《金匮》曰∶“谷气不消,胃中苦满,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当用五苓散调胃利水,而反用茵陈汤下之,腹满不减,而除中发哕所由来矣。所以然者,盖迟为在藏,脾家实则腐秽自去。食难用饱者,脾不磨也。下之则脾家愈虚,不化不出,故腹满如故。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阴盛则脉迟。阳虚胃逆,饮食不甘,故难以至饱。饱则脾不能化,中焦郁满,浊气不降,故心烦头眩。土湿木郁,必小便艰难。此欲作谷疸,缘谷气陈宿,是以郁而发黄也。虽下之,而腹满不减,以其阴盛而脉迟故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胃底肝胆之液,并能消谷。若胃中虚寒,肝胆之液不足,则其脉必迟。迟者,虚寒之脉也。太阳篇云:「脉数者当消谷。」为其禀肝胆之气也。夫数为客热,尚然不能消谷,何况乎迟。以故食难过饱,饱即气壅湿聚而生内热,气逆于上,则为头眩。湿壅于下,则小便难。此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所以久久发为谷瘅也。加以小便既难,其腹必满,此证非去其寒而行其湿,虽下以茵陈蒿汤,其腹满当然不减。窃意当于茵陈蒿汤内重加生术、生附以行之。所以然者,则以胃虚脉迟,中阳不运,非如胃实之谷瘅,脉见滑大者,可以一下而即愈也(此条并见《金匮》,予亡友丁甘仁遇此证每用茵陈蒿汤加附子,曾于治金子久病见之)。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