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证

《伤寒论》第181条问曰:何缘转阳明病?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 2025-03-12 09:56 我要评论

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原文181】问曰:何缘转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前言】本条经文是深入探讨中太阳病转属阳明病的病机,在于“津液耗损”导致“胃家实”
 解析:
  太阳转属阳明的病机
  1. 太阳病的传变:太阳病为外感初期,若失治或误治,邪气入里化热,转入阳明。
  2. 津液耗损的关键作用:
  亡津液:发热、汗出过多或湿热内蕴等因素,导致津液亏损。
  胃家实:津液不足使胃肠干燥,燥热与糟粕结聚,形成里热实(如便秘、燥屎)。
  阳明病与津液的关系
  1. 理论渊源:引自《内经·经脉篇》“阳明主津液所生病”,说明阳明经负责津液输布,其病变多与津液代谢失常相关。
  2. 症状表现:津亏症状:口苦、咽干、鼻干、无汗、身目黄、小便难等,均因津液不足,失于濡润。
水液不化:腹满、小便不利、水谷不别等,因津液不化,水湿停滞,影响消化排泄。
  张仲景对阳明病的治疗思想
  1. 顾护津液为要:
  阳明热盛(白虎汤证):清热同时配伍知母、粳米等生津之品。
燥结腑实(承气汤证):急下存阴,通过通便防止津液进一步耗伤。
  2. 辨证要点:
  需区分阳明经证(无形热盛)与腑证(有形实结),但两者均以津液状态为关键病机。
临床启示
  1. 治疗原则:
  清热(如白虎汤)、通下(如承气汤)时,需兼顾津液存亡。
  水液代谢障碍(如五苓散证)需辨明是津亏致水停,抑或水停致津不布。
  2. 现代应用:
  发热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肠梗阻)中,津液耗损常为恶化因素,需及时纠正。
  本条经文细玩特点:阳明病的本质是“津液病变”,无论热盛伤津或燥结成实,治疗均需以“存津液”为核心。临床应细察津液盈亏,灵活运用清热、生津、通下、利水等法,体现了张仲景“保胃气、存津液”的学术思想。
【逐句解析】
  第一、“问曰:何缘转阳明病?”本句经文直译问道:太阳之邪是什么原因传入阳明?
  ①“何”“大畜卦”,拆解“何”字与大畜卦象关联:大畜卦(䷙)为山天大畜,艮上乾下,象征阳气蓄积于内。阳明病本质为胃肠燥热内结(“胃家实”),正合大畜卦“蓄积成实”之象。
  大畜卦,其数壬辰,壬为阳水,辰属土(龙),壬辰对应干支化运为木运太过(壬属木运)。此提示木运对土(脾胃)的克制,与阳明病“土郁化燥”相关。
  ②锁定患病之子类六气人群
  子属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子类体质者易受燥金之气影响,太阳病误治后更易化燥转属阳明。
引经文的五运六气解析,结合《伤寒论》与运气理论分层次阐释:
  一、原文核心:太阳转阳明病的五运六气背景。问曰:“何缘转阳明病?”此句表面问太阳病传阳明之因,深层则需结合运气学说中的时间、卦象与气化分析。
  二、疾病潜伏于终之气(小雪后壬辰日)的病机分析
  1、时间定位:终之气(小雪至大寒)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
  2、气化格局:
  主位太羽水:主气寒水当令,寒湿交加。
  客气太阴土:湿土加临寒水,湿寒凝滞。
  中见木运:木运克土,致“土乃郁”,脾胃气机壅滞。
  3、外环境与病象:
  
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湿寒弥漫,阻碍阳气。
   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木运克制太阴湿土,若强行逆气化(如误汗、下),则生机受损。
  三、疾病暴发于二之气(春分后癸巳日)
  1、时间定位:二之气(春分至小满)主气少阴君火,客气太阳寒水。
  2、气化格局:
  主位少徵火:主气君火升发。
  客气太阳水:寒水反制君火,形成“寒包火”之态。
  中见火运:火运助主气,与客气寒水相争,致“寒不去华,雪水冰”
  3、病机与症状:
  寒热交争于内,郁而化热,发为“热於中”(阳明内热)。
  外寒束表,内热壅滞,正合太阳转阳明之“寒邪入里化热”路径。
  第二、“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是太指阳病误治(汗、下、利小便)致津伤,叠加终之气寒湿与二之气寒热相搏,形成“燥热内结”
运气交互:木运克土(终之气)与火运郁热(二之气)共同推动阳明燥化,体现“天-人-病”动态关联。
治疗启示:需兼顾当年运气特点(如壬辰年木运太过),在通腑泻热时佐以调运化湿之品。
  从五运六气理论出发,对太阳病误治转属阳明病的病机、运气交互及治疗原则进行系统解析:
  一、病机核心:三焦气化失序
  1、津液代谢崩解
  太阳病误用汗、下、利小便三法,直接破坏
三焦决渎功能。三焦水道失调,上焦失宣(肺不布津)、中焦失运(脾不散精)、下焦失渗(膀胱不化气),终致胃中干燥
  2、六气化燥的特殊路径
  终之气(壬辰日)太阴湿土客气加临,形成
湿遏热伏格局:
  外湿困表:太阳寒水主气被湿土所遏,汗法更伤卫阳
  内湿阻中:太阴湿土客气郁阻脾胃,下法反陷湿浊
  湿郁日久,遇二之气(癸巳日)太阳寒水客气,外寒引动内湿,从"湿极化燥"转为阳明燥结。
  二、运气格局的深层作用
  1、终之气(壬辰日)的五行制化.
  主运:太羽水(寒水主令)→ 先天肾气受激
  客运:太阴土(湿土加临)→ 后天脾气被困
  中运:木运太过(壬为阳木)→ 肝气横逆犯土
  病机三角:水寒土湿木亢→ 形成"湿寒挟风"的特殊病势,误治后风助燥化。
  2、二之气(癸巳日)的寒热博弈
  主运:少徵火(君火初升)→ 心阳始通
  客运:太阳水(寒水加临)→ 寒束火郁
  中运:火运平气(癸为阴火)→ 郁火内生
  气化转折:外寒引动终之气伏湿,火运助郁热,完成“寒湿-郁热-燥。”
三、总结:运气病机模型构建
  太阳误治→三焦失渎
 天时因素:终之气(壬辰)湿寒凝滞→土郁
 岁运因素:木亢风动→助燥化
  病机转化:二之气(癸巳)寒包火→热郁
  形质改变:胃燥肠结→阳明腑实
  治疗当循
三焦同治、运气同调原则。
  第三、“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直译古代如厕称
更衣,此处指完全不排便(阳明腑实重症) 腹诊触及有形实邪(燥屎结聚),按之硬满拒按,虽有便意但排出艰涩(轻于更衣,属阳明燥结初期)
  一、症状对应病机解析
  1、“不更衣”:燥屎内结,腑气不通
  病机实质:
  阳明燥热与肠中糟粕相搏,形成
燥屎(如《伤寒论》215条“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大肠传导失司,形成“阴阳气不相顺接”的闭阻状态。
  临床特征:
  完全无便意,或虽有便意但数日不解。伴随潮热(日晡所发)、手足濈然汗出(热迫津泄)
  典型腹征:绕脐痛、腹满痛拒按(承气汤腹证)
  2、“内实”:邪热壅滞,有形结聚
  病机分层:
  气分实:阳明经热弥漫(白虎汤证)→ 无形热盛
  血分实:热与宿食瘀结(桃核承气汤证)→ 瘀热互结
  形质实:燥屎有形结滞(大承气汤证)→ 本条文所指
  鉴别要点:
  与太阴“腹满时痛”鉴别:太阴病喜温按,阳明病拒按。
  与少阳“心下痞硬”鉴别:少阳病痛在胁下,阳明病痛在脐周
  3、“大便难”:津亏肠燥,传导艰涩
  病机演变:
  初起:肠液不足,便如羊屎(麻子仁丸证)
  进展:燥热炼液,肛门灼热(蜜煎导方证)
  危重:热结旁流,下利清水(大承气汤急下证)
  特殊类型:
  “脾约”证:素体脾阴不足,见小便数、大便硬(《伤寒论》247条)
  “津亡便硬”证:发汗过多致津伤便秘(《伤寒论》203条)
  三、六经传变中的特殊地位
  1、阳明为阖,主受纳传导
  生理常态:
“阳明主降”,胃气降则六腑通
“阳明多气多血”,易从热化、燥化
  病理特征:
  邪入阳明则“无所复传”,成为外感病极期阶段
  具备“急下存阴”的治疗窗口期(见阳明三急下证)
  四、运气学说延伸解读
  1、阳明燥金司天之年发病特点
  岁运属金(庚年)或燥气偏胜时:
  易见
燥极而泽现象:初期便秘,后期反见黏液便(燥伤肠络)。治疗需加麦冬、玄参等润燥护阴之品
  2
己亥年(厥阴风木司天)的特殊传变
  风木克土引发“风燥相博”
  症状特点:便秘与肠鸣交替出现(风动气逆)
  方药调整:大承气汤加白芍15g、钩藤9g平肝息风
  实为胃肠燥热结滞的不同阶段表现。临证需把握"保胃气、存津液"原则,在通腑泻热时兼顾体质与运气格局,方能实现
六腑以通为用的治疗真谛。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本太阳病不解,因汗、利小便,亡津液,胃中干燥,太阳之邪入腑,转属阳明。古人登厕必更衣,不更衣者,通为不大便。不更衣,则胃中物不得泄,故为内实。胃无津液,加之蓄热,大便则难,为阳明里实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问曰:何缘得阳明胃实之病?答曰:由邪在太阳时,发汗,若下,若利小便,皆为去邪而设,治之诚当,则邪解而愈矣。如其不当,徒亡津液,致令胃中干燥,则未尽之表邪,乘其燥热,因而转属阳明,为胃实之病者有三:不更衣,即太阳阳明脾约是也;内实,即正阳阳明胃家实是也;大便难,即少阳阳明大便难是也。三者虽均为可下之证,然不无轻重之别,脾约自轻于大便难,大便难自轻于胃家实。盖病脾约大便难者,每因其人津液素亏,或因汗下利小便,施治失宜所致。若胃实者,则其人阳气素盛,胃有宿食,即未经汗下,而亦入胃成实也。故已经汗下者,为夺血致燥之阳明,以滋燥为主;未经汗下者,为热盛致燥之阳明,以攻热为急。此三承气汤、脾约丸及蜜煎、土瓜根、猪胆汁导法之所由分也。
 
【集注】
方有执曰:古人大便必更衣;不更衣,言不大便也。
程应旄曰:转属层次,不止有表罢、不罢之分,而表罢入里,复有燥实、燥不实之辨。所以有不更衣之阳明病,有内实之阳明病,有大便难之阳明病也。其中有属表属里,所以下法有禁有宜。受气有里实里燥,所以下法有应大应小。
汪琥曰:或问太阳病若下矣,则胃中之物已去,纵亡津液,胃中干燥,未必复成内实。答云:方其太阳初病时,下之不当,徒亡津液,胃中之物去之不尽,邪传阳明而成燥粪,故有内实之证。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此明太阳转属阳明之病。因有此亡津液之病机,成此胃家实之病根也。按仲景阳明病机,其原本《经脉篇》主津液所生病句来。故虽有热,论中身热、鼻干等症,总归重在津液上。如中风之口苦、咽干、鼻干、不得汗、身目黄、小便难,皆津液不足所致。如腹满、小便不利、水谷不别等症,亦津液不化使然。故仲景谆谆以亡津液为治阳明者告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明病,来自太阳者多,少阳者少。阳盛之人,太阳病感,汗、下、利水,亡其津液,以致胃中干燥,因而转属阳明。燥热内实,大便坚硬,此名为阳明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病之传阳明,厥有三因,曰发汗,曰下,曰利小便。夫发汗则肌表病气当从汗去,不当反因汗而剧。或其人阴液本亏,不胜劫夺,或其人阳气本盛,易于化燥,则胃中津液衰耗于汗后,渴饮而转阳明,亦或于一汗之后,潮热不已而转阳明,此因汗而传者也。太阳下证极少,设不当下而下,标阳本寒同陷心下,则为结胸,或标阳独陷,或表寒独陷,则为痞。甚或卫分阳气先伤于汗,营分阴气继伤于下,而心下所结,独存无气之湿痰。间亦有下利不止者,惟下后潮热为实,故有先用丸药下之,至自利后而仍宜大柴胡汤者。过经谵语为热,为内实,故又有先用丸药下之,至自利后而仍宜调胃承气汤者。此本在当下之例,以下非其法而病气仍留阳明者也。
  三焦水道,与太阳相出入,随阳上升则为汗,水寒下降则为溺。惟上出者有时复降,下行者不能自还,故有「汗后胃中燥竭,津液当还入胃中」「汗后液少,不得小便,得小便利必自愈」,此汗后津液当还之明证也。若利小便太过,虽膀胱之水易去,身之发黄易消,而津液既涸,胃必因燥增热,宿食不下,小肠大肠无所冲激,大便格而不下,此因利小便而转阳明者也。此太阳转属阳明,所以不离乎三因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

    《伤寒论》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

    2025-02-22 09:00

  •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

    《伤寒论》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

    2025-02-22 08:55

  • 《伤寒论》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

    《伤寒论》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

    2025-02-22 08:54

  • 《伤寒论》第206条阳明病,发热,面合色赤,不

    《伤寒论》第206条阳明病,发热,面合色赤,不

    2025-02-19 16:36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