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气人群的发病特点与机制
1、体质分类与六气属性
巳数、亥数人群(厥阴风木/少阳相火)
体质特点:阳盛阴亏,易受风火之邪。
发病倾向:风火助燥,阳明热化加速。潜伏期多见于“不及之数日”(气化不足时),因阴液本虚,热邪更易耗津成实。
例证:潜伏于五之气(甲申,未济卦,阳明燥金主令),暴发于三之气(乙酉,遁卦,少阳相火当权)。风火与燥金相合,热结骤发。
丑数、未数人群(太阴湿土)
体质特点:阴盛阳弱,易感寒湿。
发病倾向:寒湿郁久化热,与阳明燥气相搏。潜伏期多见于“太过之数日”(湿土过亢时),湿遏热伏,燥结乃成。
例证:暴发于四之气(壬申,师卦,太阴湿土主气),潜伏于五之气(癸酉,渐卦,阳明燥金)。湿土与燥金交争,湿热转燥触发腑实。
2.、六气周期与疾病传变
潜伏期与暴发期的六气对应
丑未人群:湿土(四之气)→燥金(五之气),湿郁化燥。
巳亥人群:燥金(五之气)→相火(三之气),风火煽燥。
关键点:六气主客加临影响气化趋势,如“未济卦”象征未完成,提示热邪潜伏;“遁卦”示阳退阴长,暗合热邪暴发之势。
3、欲解时与六气消长
阳明病欲解时(申至戌,15-21时):
申酉戌属阳明燥金当令,黄昏阳气渐收,燥热得自然沉降,正邪交争趋缓。
六气人群差异:阳盛者(巳亥)逢燥金当令,热随金降;阴盛者(丑未)借燥金克湿,湿去热孤,均利于病情缓解。
理论验证与逻辑链
1、经典依据:《伤寒论》强调“胃家实”为阳明病机,与燥、热、实相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六气主客规律,阐明气化太过不及对疾病的影响。
2、五运六气推演
“不及之数日”对应木运不及(如丁年),风火失制;“太过之数日”如土运太过(如甲年),湿壅化热。
卦象辅助解释病势:如“师卦”象征争战,契合湿燥相搏;“渐卦”如风入山林,喻热邪渐积。
3、体质与运气交互
阳盛体质遇相火、燥金之助,热势燎原;阴盛体质逢湿土郁久,反从燥化。此即“从化”理论体现。
阳明病的发生发展是体质、病邪、六气周期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巳亥人群因风火体质,在燥金周期中热结暴发;丑未人群因湿土郁热,在燥金当令时燥实乃成。六气欲解时的阴阳消长规律,为治疗提供“因时制宜”的依据。此分析融合了六经病机、五运六气及体质学说,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逐句解析】
第一、“阳明之为病,”1、阳明病机:燥热实邪结聚胃肠。
2、传变规律:太阳→阳明(循经传)或直中阳明(体质因素)
3、证候特征:但热不寒、汗出热不退、脉大等。
①之,嵌比卦,其数辛亥。是指亥数六气人群(辛亥)
运气特征:亥属厥阴风木,辛为水运不及
发病特点:木旺克土,易化燥成实
潜伏期规律:遇阳明燥金司天(庚子、庚午年)易发。
②为,嵌井卦,其数乙未,未数六气人群(乙未)
运气特征:未属太阴湿土,乙为金运不及
发病特点:湿郁化热,易成湿热阳明证
潜伏期规律:遇少阳相火在泉(甲申、甲寅年)易发。
③病,嵌坎卦,其数庚寅。例如:对于亥数六气人群来说,患得阳明病潜伏期多见于太过之数日。反之对未数六气人群来说,患得阳明病潜伏期多见于不及之数日。
卦象与病机对应
1、比卦(坤下坎上)
卦象解:水土相搏之象,对应太阴湿土与太阳寒水交争
临床体现:可见白虎加人参汤证之"背微恶寒"
2、井卦(巽下坎上)
卦象解:风木陷于水险,对应厥阴风木郁而化火
临床体现:可见大承气汤证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3、坎卦(重坎)
卦象解:阳陷阴中,对应少阴心肾与阳明燥热交结
临床体现:可见急下存阴之三承气汤证。
第二、“胃家实是也。”指阳明腑实证的核心病机:
1、燥热内结:阳明经多气多血,邪入化热,如“釜底燃薪”耗伤津液。
2、传导失司:燥屎搏结肠腑,形成“痞满燥实坚”证候群。
3、传变特点:正阳阳明为外邪直犯阳明本经,区别于太阳阳明(汗吐下误治转属)与少阳阳明(枢机不利郁热成实)。
①家,嵌师卦,其数壬申。
1、卦象特质
师卦䷆(坎下坤上):坎险在内,坤顺在外,象征“聚众抗邪”之势。《彖传》“刚中而应,行险而顺”,对应阳明病正邪交争剧烈之态。
2、干支映射
壬申纳音剑锋金(刚烈之性),申属阳明燥金主令。
未数六气:未为太阴湿土当值,提示阳明燥热易与太阴湿浊相搏,形成湿热燥结复合病机。
3、病机时序
五之气潜伏(秋分至小雪 壬申):阳明燥金当权,燥邪潜伏酝酿。 岁运少徵(火运不及),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金气抑郁,燥热内伏,形成“燥结旁流”特殊证型。
四之气暴发(大暑至秋分 癸酉):太阴湿土主令,湿热交蒸诱发阳明暴发。岁运太角(木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木火刑金,阳明燥热亢盛,多见急下证(大承气汤证)。
师卦:腹诊见“绕脐痛、拒按”,舌象老黄燥裂。
②是,嵌未济卦,其数甲申。1、卦象特质
未济䷿(坎下离上):火水未交,阴阳错位,喻“邪伏待发”之态。《象传》“君子以慎辨物居方”,提示需辨识伏邪传变路径。
2、干支映射
甲申纳音泉中水(暗流涌动),申为燥金伏邪。
亥数六气:亥属太阳寒水,提示体质阳虚寒凝者,阳明燥热易被寒湿遏伏。
3、病机时序
五之气潜伏(秋分至小雪,甲申):燥金得令,伏邪始动。岁运太宫(土运太过),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土壅木郁,燥热伏于太阴,形成“脾约证”(麻子仁丸证)。
三之气暴发(小满至大暑乙酉):少阳相火主令,火助燥金而暴发。 岁运少商(金运不及),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金虚土壅,湿热蕴结阳明,见“茵陈蒿汤证”类湿热燥结。
未济卦:脉见“滑而疾”(燥热)或“沉迟而实”(寒遏燥结)。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邪传入胃,热毒留结,则胃家为实。华佗曰∶热毒入胃要须下去之,不可留于胃中。是知邪在阳明,为胃家实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阳明经,内以候胃,外以候肌。言阳明之为病,由太阳之邪,传于其经,则为阳明病外证;由太阳之邪,传入胃府,则为胃家实也。
【集注】
方有执曰:阳明经也,胃府也。实者,大便结为满而不得出也。虽则迟早不同,而非日数所可拘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阳明为传化之府,当更实更虚。食入胃实而肠虚,食下肠实而胃虚。若但实不虚,斯为阳明之病根矣。胃实不是阳明病,而阳明之为病,悉从胃实上得来。故以胃家实,为阳明一经之总纲也。
然致实之由,最宜详审,有实于未病之先者,有实于得病之后者,有风寒外束热不得越而实者,有妄汗吐下重亡津液而实者,有从本经热盛而实者,有从他经转属而实者。此只举其病根在实,而勿得以胃实即为可下之症。按阳明提纲,与《内经·热论》不同。《热论》重在经络,病为在表。此以里证为主,里不和即是阳明病。他条或有表证,仲景意不在表;或兼经病,仲景意不在经。阳明为阖,凡里证不和者,又以阖病为主。不大便固阖也,不小便亦阖也。不能食,食难用饱,初欲食,反不能食,皆阖也。自汗出,盗汗出,表开而里阖也。反无汗,内外皆阖也。种种阖病,或然或否,故提纲独以胃实为正。胃实不是竟指燥屎坚硬,只对下利言。下利是胃家不实矣。故汗出解后,胃中不和而下利者,便不称阳明病。如胃中虚而不下利者,便属阳明。即初硬后溏者,总不失为胃家实也。所以然者,阳明太阴同处中州而所司各别。胃司纳,故以阳明主实;脾司输,故以太阴主利。同一胃腑而分治如此,是二经所由分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胃者,阳明之腑,阳明之为病,全缘胃家之阳实。阳实则病至阳明,腑热郁发,病邪归胃,而不复他传,非他经之不病也。三阳之阳,莫盛于阳明,阳明之邪独旺,不得属之他经也。胃家之实,而病归胃腑,终始不迁,故曰阳明之为病。若胃阳非实,则今日在阳明之经,明日已传少阳之经,后日已传太阴之经,未可专名一经,曰阳明之为病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正阳阳明为胃家实,前条已详言之。盖寒沍于表,风袭于肌,则脾阳顿滞而不能食。新食不进,宿食不去,加以潮热日作,胃中之液,悉为潮热所夺,遂成燥屎。由是舌苔黄燥,大渴饮冷,中脘痛而拒按,阙上痛(《内经》以阙上属喉间病,此以气色言之也。若阳明燥气随经上入于脑,则阙上必痛,此予门人王慎轩亲验之),右髀有筋牵掣右膝外廉痛(此为予亲验得之),皆胃家实之明证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