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证

《伤寒论》第179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

作者:江满春 来源:湖北武汉 2025-03-07 09:43 我要评论

【原文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原文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前言】本条经文是将阳明病分三型,体现了张仲景对阳明腑实形成的精微辨。我们在解读本条经文时,需要普及一下五运六气基础知识:
  六气理论
   六气分为主气(固定节令之气)与客气(轮转变化之气),二者叠加形成气候特点:
   主气:厥阴风木(初之气)→少阴君火(二之气)→少阳相火(三之气)→太阴湿土(四之气)→阳明燥金(五之气)→太阳寒水(终之气),这些都是固定不变的。
   客气:按司天-在泉三阴三阳顺序逐年轮转。
  【主句解析】
第一、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太阳阳明(脾约证)本句经文涉及《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中潜伏期-暴发期的病理机制,需从气交变规律与邪正相争角度阐析其深层机理: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阳明,然非燥热直中,乃因脾阴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此如旱地行舟,津液偏渗膀胱(
小便数),肠道失润,糟粕涩滞,虽大便硬却腹无胀痛。
  一、终之气(主太阳寒水,客阳明燥金)——伏邪蛰藏
  此时天地阳气闭藏于内(太阳寒水主令),然客气阳明燥金加临,形成
寒中蕴燥的特殊气象。燥金之气肃杀收敛,与主气寒水相合,犹如冰霜覆压燥土。人体阳气顺应天时深伏少阴,阳明燥热不得外散,反被寒水郁遏于太阴脾土(土生金)。此即形成《素问》所言邪气沉留,伏匿膜原之态。此时病机如冬虫夏草,燥热虽存却无化火之机。
  二、五之气(主阳明燥金,客太阳寒水)——邪气暴张
  当主气转为阳明燥金,本应秋令收降,然客气太阳寒水反季节降临,形成
燥金遇寒水的剧烈气交变。《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下,水气承之,此刻承制关系倒错,犹如秋行冬令。人体阳气本欲随阳明收敛,突遇寒水外束,导致潜伏之燥热如熔岩遇冰,骤然迸发。阳明燥热借太阳寒闭不得透达,形成寒包火之危局,发为暴病。
  三、运气标本
  此病理过程暗合《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在泉,其化以寒
的标本关系倒置。终之气时客燥(标)加临主寒(本),伏邪性质属标盛本虚;至五之气则主燥(本)遇客寒(标),转为"本郁标遏"。正如张介宾注:标本相移,则病变起矣两次气交变形成阴阳寒燥的错杂格局。
  四、防治枢要
  1、终之气养生:当服食麦冬、石斛等濡润之品,仿
秋冬养阴之法,使燥热有归降之路。
  2、五之气防变:宜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法,外开太阳寒闭,内清阳明郁热
  3、 病发治则:可参吴鞠通《温病条辨》
燥气化火,当用牛黄承气之训,但需佐桂枝通阳破冰。
《内经》
伏气为病,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深刻原理,提示现代临床当重视运气转换期的气机拐点,把握邪正斗争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状态。
第二、
问曰:有正阳阳明,何谓也?答曰: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正阳阳明(胃家实)阳明本经受邪,燥热炽盛,如釜底燃薪,燥屎搏结肠腑。症见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此乃三承气汤证之典型。其脉必沉实有力,舌苔老黄燥裂,如《伤寒论》所谓"胃中燥烦实,大便难",当急下存阴,釜底抽薪。
  在五运六气理论中,正阳阳明(胃家实)的疾病潜伏期与暴发均发生在“五之气”阶段,且主气与客气均为阳明燥金,表明此时气候异常干燥,燥邪极盛。以下为具体分析与应对建议:
 一、 病机分析
  1、五之气的气候特点
  时间段:五之气对应秋分至小雪(约公历9月下旬至11月中旬),主气为阳明燥金,主司收敛、肃降。若客气亦为阳明燥金,则形成“同天符”之象,燥气叠加,气候极度干燥,易伤津液。
  2、正阳阳明与胃家实
  阳明病本质:六经中的阳明病多属里实热证,胃家实即胃肠燥热壅结,症见便秘、腹满痛、潮热、谵语等,如《伤寒论》中承气汤证。
  燥邪致病:内外燥邪相合,耗伤肺胃津液,导致传导失司,燥屎内结,或化热成实。
 二、 疾病发展规律
潜伏期:燥邪潜伏于五之气,此时人体若素体阴亏或饮食辛辣,易致津液暗耗,燥热内蕴。
暴发期:主客皆阳明,燥邪极盛,内外合邪,引动伏热,骤然发为阳明腑实证,症状急重。
  三、治疗原则
  1、 急则治标:通腑泻热
  方剂: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或小承气汤,急下存阴,荡涤燥结。
  适用症:腹胀硬满、拒按,便秘数日,舌苔黄燥起刺,脉沉实有力。
  2、 缓则治本:养阴润燥
  方剂: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合沙参麦冬汤,恢复肺胃津液。
  适用症:口干舌燥、皮肤干裂、小便短少等阴伤之象。
  3、运气周期预警
  逢阳明燥金主客叠加之年(如庚子、庚午年),需提前养阴护津,警惕外感燥邪或旧疾复发。
五之气主客皆阳明时,燥邪双重为患,易致胃家实之证。治疗需兼顾通腑泻实与滋阴润燥,预防则以“未病先防”为主,注重养阴保津以应天时。临床应结合患者体质与症状,灵活运用经方,并重视运气理论对疾病趋势的预判作用。

第三、
问曰: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少阳阳明(枢机不利),少阳误治(过汗、利小便),枢机不利,津液暗耗,胆火内郁而犯胃。此证既有口苦咽干之少阳余热,又见大便难之阳明燥结,恰如少阳阳明合病之特点。治当疏利少阳兼通腑实,大柴胡汤法外解内和,既用柴胡黄芩疏利少阳,又取大黄枳实通降阳明。
  一、三之气与五之气定位
  1、三之气:小满至大暑(5-7月),主气为少阳相火,司天之气主导该时段。
 /2、五之气:秋分至小雪(9-11月),主气为阳明燥金,在泉之气开始发挥作用。
  二、少阳阳明枢机不利
  1、少阳为枢
  少阳属三焦与胆,主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若枢机不利,则气郁化火,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症状。
  2、 阳明为阖
  阳明属胃肠,主受纳传导。若阖机失调,则燥热内结,表现为便秘、潮热、谵语等腑实证。
  3、主客加临的影响
  三之气(少阳主气 + 阳明客气):少阳相火被阳明燥金所郁,形成“火郁于内,燥束于外”的伏邪环境。
  五之气(阳明主气 + 少阳客气):阳明燥金主令时,少阳相火作为客气加临,引动伏热暴发,形成“燥热相搏”的病机。
  三、病理分析
  1、潜伏期(三之气)
  气机郁闭:阳明燥金(客气)收敛之性抑制少阳相火(主气),导致火郁不发。
  邪伏特征:可能出现轻微口干、烦躁、胸胁闷胀,但无明显外症。
  2、暴发期(五之气)
  触发条件:阳明主燥(主气)与少阳相火(客气)相合,形成“燥火相煽”
  临床表现:突发高热、便秘、腹胀痛、舌红苔黄燥,符合阳明腑实兼少阳郁热证。
  四、治疗与方药
  1、治则
  和解少阳枢机 + 通泄阳明燥结,恢复气机升降。
  2、经方
  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黄、枳实等)
  柴胡、黄芩:疏解少阳郁热
  大黄、枳实:通下阳明腑实
  半夏、生姜:调和胃气降逆
  3、加减
  若燥结甚:加芒硝(仿大承气汤思路)
  若津伤明显:加玄参、麦冬(增液行舟)
  此病机体现了运气学说中“主客逆从”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六气叠加状态,可预判伏邪潜藏与暴发的条件,为“治未病”“因时制宜”提供理论依据。
  三者虽同归阳明,然来路各异:太阳阳明如溪流渐涸,少阳阳明似薪火传薪,正阳阳明则若野火燎原。临证当审其传变之径,察其燥结之由,或润下、或急下、或和通,方得仲景心法之妙。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阳明胃也。邪自太阳经传之入腑者,谓之太阳阳明。经曰∶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即是太阳阳明脾约病也。
邪自阳明经传入腑者,谓之正阳阳明。经曰∶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即是正阳阳明胃家实也。

  邪自少阳经传之入腑者,谓之少阳阳明。经曰∶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即是少阳阳明病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阳明可下之证,不止于胃家实也。其纲有三,故又设问答以明之也。太阳之邪,乘胃燥热,传入阳明,谓之太阳阳明,不更衣无所苦,名脾约者是也。太阳之邪,乘胃宿食与燥热结,谓之正阳阳明,不大便,内实满痛,名胃家实者也;太阳之邪已到少阳,法当和解,而反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少阳之邪复乘胃燥,转属阳明,谓之少阳阳明,大便涩而难出,名大便难者是也。
 
【集注】
  程知曰:言三阳皆有入胃府之证也。阳明为水谷之海,中土为万物所归,故三阳经皆能入其府。邪自太阳传入胃府者,谓之太阳阳明,即经所谓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者是也,由脾之敛约,故用小承气微下以和之。邪自阳明经传入胃府者,谓之正阳阳明,即经所谓发热汗出,胃中燥谵语者是也,乃胃中邪实,故用大承气以攻下之。邪自少阳转属胃府者,谓之少阳阳明,即经所谓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者是也,系津液内竭,故用麻仁丸润下,以和其津液也。若三阳外证未除,则阳明正治之法,又不可用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阳明之病,或自太阳传来,或自少阳传来,或由本经自入。自太阳来者,谓之太阳阳明。太阳阳明者,小便数而大便难,膀胱津涸,脾胃失润,因而脾气约结,粪粒坚小也。本经自入者,谓之正阳阳明。正阳阳明者,胃家阳实,不俟别经之传,一有表邪外郁,腑热自发也。自少阳来者,谓之少阳阳明。少阳阳明者,发汗利水,胆液枯槁,因而胃中燥热,大便艰难也。太阳阳明者,寒水之枯,少阳阳明者,相火之旺,正阳阳明者,燥金之盛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不识三阳之名义,不可与知病。不识三阳之病情,不足与论治。恽铁樵以最外一层释太阳,予常非笑之。夫太阳为最外一层,岂太阴为最里一层乎。脾为统血之藏,外主肌肉及四肢,而部分亦主腹,以腹为最里,似矣。然肌肉四肢,并为血脉经络所系,恐不得概以最里名之,无怪自阳明以下,其名义俱不可通矣。盖太者,太初、太始之谓。阳则以发热言之。太阳之病,风寒袭于表,血液之温度抗于里,血热战胜,始发表热,故名太阳。犹太阴之病,寒湿由表内陷,血液之温度,不能外抗而转少阳,血分不充,始生里寒,故名太阴也。
  何谓阳明,明之言盛也。太阳表气不由汗竭,则肠胃不燥,当是时,表热虽发,犹为未盛也,及肺藏之卫气,脾藏之营气,悉化为汗,胃中始病燥实,表热与里热一气,而热乃炽矣,故知阳明者,实壮热之变文,亦犹厥阴因手足厥冷而名为厥阴也。少阳者,寒热往来,虽病从燥化,热尚有时而解,其热固未甚也。从太阳水气则寒,从阳明燥气则热,不似阳明之独阳无阴,此正如少阴之阴盛则宜四逆,阳复则宜承气,不类厥阴之独阴无阳也,故名少阳。三阳之名义既悉,病之异同,乃可得而辨焉。
  太阳阳明所以为脾约者,太阳部分,外则为表,内则为肌。脾主肌肉,肌腠汗泄太过,则脾气不濡而约,脾气不濡,则润泽不及于下而肠胃燥,此其所以为太阳阳明也。胃中阳热直透肌肉,潮热日发,则胃中益燥,而胃家始实,此其所以为正阳阳明也。少阳之府,为胆为三焦,三焦水道,外散为汗,下行为溺,发汗利小便,伤其胃与大小肠之液,胃中消食之胆汁以涸而增益燥烦,于是燥屎结而大便难矣,此其所以为少阳阳明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江满春二维码:

本文赞赏码:

温馨提示:黄帝外灸网站的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如果您喜欢国学,觉得本文对您有用,请打开微信扫一扫上面的赞赏码,鼓励本站继续创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用户名:
评论总数:[查看全部] 网友评论